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鄒彬代表:轉變「農民工」身份,讓他們成為新型產業工人迫在眉睫

2024-03-11三農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計畫品質總監鄒彬

只有擁有更加過硬的技能和更有力的話語權,農民工才能真正實作自我價值的提升和長遠發展的可能性。

中房報記者 田傲雲 兩會報道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浪潮中,轉變傳統‘農民工’身份,培養他們成為‘新型產業工人’轉型迫在眉睫。」

作為來自基層的建築產業工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計畫品質總監鄒彬在送出的【進一步推動‘農民工’向新時代建築產業工人的轉型的相關舉措】【進一步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設文化強國】兩份建議中,深入探討了如何進一步促進這一轉型。

今年是鄒彬參加全國兩會的第六個年頭。當選時,他不僅是湖南最年輕的代表,也是唯一的「95後」代表,標誌著年輕一代在國家開發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這6年裏,他遍訪全國,深入了解建築產業工人的實際需求,就如何充分發揮建築產業工人的積極性、創新性和創造力、聚焦工人轉型發展等問題,積極提出了多項建議。

鄒彬堅持自己是農民工群體的堅定代言人。「我來自這個群體,對他們的處境、訴求都非常了解,為他們代言是理所當然的」。他期盼看到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透過提升技能水平胡熱愛自己的職業,能夠更有效地融入到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

近些年,社會各界和政府「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的呼聲和政策制度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工群體「青黃不接」「代際斷層」的問題仍未得到緩解,建築工人的「老齡化」遠比社會老齡化更加嚴重,高素質建築工人依舊短缺,「95後」及「00後」更願意從事新興的快遞/外賣/代駕等行業,工地上幾乎見不到年輕的工人面孔。

據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釋出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顯示,2014年全國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6109.1萬人,到2020年已下降至5226.48萬人,年輕人願意從事建築工人工作的越來越少。

「圍繞農民工群體調研的這幾年,我深刻認識到外在的福利保障都只是錦上添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他們的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水平,只有擁有更加過硬的技能和更有力的話語權,農民工才能真正實作自我價值的提升和長遠發展的可能性。」鄒彬表示,自己就是從一名普通泥瓦匠,後來碰上機遇加自身努力,成為「全國技術能手」。

如何推動傳統的「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鄒彬認為,需要城鄉兩個方面、政企兩個主體長期共同努力,加強職業技能和精神素養兩個培育;推動產業模式和行業生態兩個升級;塑強社會環境和制度機制兩個保障,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才能有效實作農民工隊伍建設升級:

基於自身經歷和行業現狀, 鄒彬提出3個方面建議:

一是在職業技能和精神素養兩個方面加強新時代工匠人才培育。 一方面發揮國有大型央企辦學的特色和優勢,持續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組合式激勵和企業辦職業學校的生均經費撥付問題,鼓勵國有大型企業舉辦、創辦職業學校,基於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缺口對新生代建築產業工人及有轉型意願和基礎的農民工針對性地創新套用「培、育、用」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將新時代的形勢任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年思政課等深入到農民工群體中,提升農民工群體的認知水平胡精神素養,助力打造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勞動產業大軍。

二是進一步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與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加強新時代工匠人才就業匯入。 建築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追求升級愈發強烈,建議發展裝配式建築產業,推進「工業建造」,加快建築工業化,把工地搬進工廠,讓新一代農民工學有所用、「以戰代練」,進一步從實踐中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推進裝配式產業升級發展,形成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是落實新時代建築產業工人培育後的一項開拓式探索。產業模式的升級需要以政府為主導配套相應的政策機制,一方面,建議大力完善裝配式職業技能認證體系,完善裝配式建築通用技術標準,加大裝配式建築發展政策支持力度,培育裝配式產業發展環境,促進建築工業化事業蓬勃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從規劃設計、投資、研發、建設、營運等全產業鏈上深度參與新型裝配式建築計畫,以更大、更優質的平台吸引產業工人就業,為其打造出一個產學結合、通道暢通的產業鏈集群。另一方面,建議由政府主導,進一步改革當前建築行業無序、混亂、脆弱的勞動關系,大力發展新型、和諧的勞動關系,從根本上改善建築行業對於相關從業者的吸重力,推動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到新時代建築產業工人的行列中來。

三是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營造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加強新時代建築工匠人才保障。 要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品質強國建設綱要】,為更好加強品質強國建設基礎、形成並弘揚先進品質文化,一方面,建議政府主導,在市場競爭中提高品質的準入門檻,產品和服務優質能優價,優則勝、劣則汰,進一步完善技工等級晉升制度、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建立學歷、技能證書互認制度,加大對工匠人才的權益保障。同時,提高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務水平,在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獲得感歸屬感。

另一方面,建議國家、政府多搭建型別豐富的技能大賽平台,讓各行各業的人才湧現出來,並給予相應的榮譽,讓社會上尊重技能人才、產業人才的共識得以形成並蔚然成風,形成工匠文化展示成果,進一步營造關心關註工匠人才、註重品質品牌的社會氛圍,著力提升工匠人才的社會地位,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過程,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工匠力量。

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針對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而構建文化強國方面, 鄒彬提出3大具體建議:

一是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一方面政府主導完善制度機制政策、統籌鄉村建設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及歷史地段、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利用;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發揮積極作用,簡化審批手續,制定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形成有利於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

二是推動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研究和套用,培養更多掌握傳統技藝的工匠人才。 一方面,要政府統籌,同時發揮屬地院校、民間機構主動性和加強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摸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掌握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工匠人才保護和培育,並在保護性建造、修繕歷史文化建築的過程中充分強調工匠人才作用發揮。

三是加強歷史文化的活化套用,發展文旅經濟,建設文化強國。 一方面以市縣為單位,充分挖掘屬地歷史文化特點,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宣揚文化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組織開展傳統節慶活動、紀念活動、文化年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主題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用而不覺中接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多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的公共開放空間,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為文旅經濟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