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人算不如天算:在農村,五保戶成了最後贏家?

2024-06-08三農

在過去,五保戶被視為人生失敗者無奈的體現:因為只有膝下無兒無女、晚年孑然一身的情況,才會成為五保戶,在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年代裏,五保戶的晚景可以用淒涼來形容:村裏別的人家逢年過節熱鬧非凡,平日裏有兒女的老人也可以和兒女一起生活,其樂融融。而五保戶一個人形單影只,甚至死在家裏都沒人知道。

也因此,過去農村人對五保戶這個現象都有懼怕心理,擔心自己年輕時候不努力或者不走運,導致娶不到老婆沒有後代,最終成為五保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為社會發展太快,導致過去被視為人生失敗者的五保戶群體,如今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那麽,五保戶的優勢在哪裏?社會的變化又在哪裏?

1、社會的轉型

小編在很多作品裏提到,1980年代可以視為中國農業社會的瓦解時期,而1990年代可以視為工業社會形成階段。並且,20世紀後期-本世紀初期的中國,處於一個特殊的環境:一方面中國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在生產建設方面有豐厚的資源,或者說強大的產能力量,另一方面,20世紀後期-21世紀初期的世界,在科技方面也處於日新月異的情況。甚至2014年-2024年這十年,社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2014年的時候,移動上網剛剛興起,至於直播購物這些,也是很多人覺得短期內難以實作的事情,但是現在這些都發生了。

甚至如果從2024年的視角回看2004年甚至1994年,或許還會有種回看原始社會的感覺。

因為科技的發展+龐大的人口紅利,所以,在20世紀初期,中國開始步入後工業時代,其實目前來說,中國依舊處於後工業時代的轉型階段——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的情況下,第三產業也逐步發展。

可以說,從1980年代-2020年代,這期間的變化,比過去上千年的變化都要大。

農村五保戶的變化,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2、農村老人的尷尬

由於城市化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飛躍,導致農業方面需要的人口越來越少。尤其是最近這些年,物聯網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的起飛,讓農業生產方面更是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甚至相關單位也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農民必然成為歷史,結束歷史舞台,而職業農民會隨之誕生。職業農民如果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那麽,將來農村需要的人口會變得更少。

在社會發生飛躍變化的40年時間裏,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村人湧入城市討生活,尋求發展機遇。尤其是大學擴招的背景下,很多本來和大學無緣的農村青年,也得以進城成為了大學生,並在畢業後留在城市生活。

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也意味著這些從農村走出去的後生和家鄉漸行漸遠,甚至多年不回家一次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這導致很多即便是有兒女的農村老人,本質上也和五保戶那樣的老人沒區別——所以,在2000年代後期(大約是2008-2009這個區間),媒體出現了一個詞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有兒女,雖然不在身邊,但畢竟是存在兒女的,因此在承受和五保戶一樣孤獨氛圍的同時,很多五保戶擁有的社會福利,空巢老人卻不具備——比如五保戶每年都有相關單位供應的生活費,並且生病的開銷也是由民政部門給予解決,而空巢老人只能自費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多數空巢老人的子女在城市都是普通打工人。所以,空巢老人的子女,有時候也經常嫌棄自己的父母是累贅。

所以相比之下,五保戶還真的成了人生贏家——年輕時候沒付出太多,晚年反倒是比空巢老人有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