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俄羅斯東北偏遠農村,幾十年裏萬裏平原無人煙,只見房子不見人

2024-10-17三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王淮正

編輯|t

引言

還記得小時候村裏的那條小路嗎?人聲鼎沸,孩子們在路邊玩耍,大媽們在陽光下聊家常。

可現在呢?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被趕走, 走進俄羅斯東北的這片平原,迎接你的只有風聲和幾棟孤零零的房子。誒,你說這是哪?雅羅斯拉夫爾,曾經5萬多人的村莊,如今卻剩下寥寥幾戶人家。

房子還是蘇聯時期用原木蓋的,結實耐用,可人呢?早都搬走了。沒人,也沒牲口,甚至連條狗都看不到!這平原啊,就像空曠的劇院,演員散了,台詞也沒了。

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麽?

房子還在,人哪去了?

你能想象嗎?走在俄羅斯東北的某些地方,你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空蕩蕩的村莊,四周寂靜無聲,除了幾座堅固的木屋站在那兒,連個人影都沒有。像是進了個早就散場的劇院,台上沒有演員,台下沒了觀眾,就剩那一排排無聲的座椅在和風對話。

這些房子,看起來還是那麽結實——蘇聯時期蓋的嘛,用的可是原木,一鋸一板子全手工,品質杠杠的。 但你要是想找個居民來嘮嘮嗑,抱歉,別說嘮嗑,連個大爺大媽出來遛彎都沒見著。

這是什麽情況?要知道,五十年前,這地方可不是這副模樣。 那個時候,村裏可是熱鬧非凡,5萬人在這兒過著自己的小日子,種小麥、黑麥,鋸木蓋房,忙得不亦樂乎。 孩子們在泥地上追逐嬉戲,大人們下地幹活,晚上聚在一起喝杯伏特加,聊聊莊稼和天氣,日子雖然不富裕,但充滿了生氣。

可是到了今天,人口銳減,剩下的只有1.3萬人分散在各個村莊裏。你知道有些村子有多冷清嗎?人口普查顯示,某些村子只有兩三個人住著,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徹底沒人了。連狗都懶得跑到這裏來吠上一聲!

如果再過幾年,恐怕這些地方連路標都會被時間沖刷得一幹二凈。你說,這房子是還在的,問題是,人哪去了?

這就得說回那段歷史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化。 原來靠著集體農莊,大家一塊兒種地,一塊兒收獲,那日子也勉強過得去。

可到了九十年代,集體農莊沒了,國家的補貼也斷了,這些村民該何去何從?

有力氣的年輕人一拍腦門,幹脆往城市裏跑,想著哪怕是當個搬磚的,也比在這荒地裏刨食要強。於是,大批年輕勞動力離開,剩下的老年人自顧不暇,村子就這樣開始慢慢荒廢了。

看著空空如也的村子,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些房子這麽好,為什麽沒人願意住呢?真相是,光有房子沒用,村子裏沒電、沒網、沒路,最主要的是,沒機會!

年輕人追求的生活,已經和這片農村脫節了。那些房屋再堅固,也留不住一顆顆想要闖蕩的心。就這樣,曾經繁華的村落,變成了一片被遺忘的土地,只有風在哨音般回蕩。

年輕人都去哪兒了?城裏的光怪陸離

既然這些年輕人都走了,那他們到底去哪兒了呢?答案很簡單——城市。 城市對於這些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年輕人來說,就像是遙不可及的燈塔,滿載著機會和光明。

想象一下,一個20歲的小夥子在村裏打拼,每天面對的是廣袤的田野和有限的收入。而與此同時,城市裏燈火通明,高樓林立,工作機會看似無窮無盡。於是他們走了。

這股向城市流動的浪潮,並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選擇,而是大多數農村年輕人的集體決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批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期望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裏找到一條活路。

城市的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不管是工廠裏的流水線,還是街道上的小攤,或者是建築工地上的重活,似乎都比農村的日子來得更好一些。收入高了,生活似乎也變得更有盼頭。

但城市的生活真有他們想象中那麽美好嗎?當然不是!很多人到了城市才發現,這座鋼鐵叢林也有它的殘酷一面。 高昂的房租、擁擠的交通、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都不是農村生活所能預料的。

於是,很多人開始懷念起村子裏的日子,那裏雖然簡樸,但至少不那麽緊張。可問題來了,城市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一旦進了城,即使不如意,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回去。畢竟,回到村子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沒有收入,意味著要重新面對那片日漸荒蕪的土地。

有些人覺得,城市裏的生活雖然不完美,但至少能夠養活自己和家人;而回到農村,他們甚至都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裏。 這也是為什麽,村莊盡管房子還在,但卻很難再重新聚集起人口的原因。

這些離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回頭。他們在城市中掙紮著,尋找著自己的位置,而村子,成為了他們記憶中的一個遙遠的地方。

有趣的是,那些離開的年輕人往往在城市中經歷了許多挫折後,才真正明白了一個道理:城裏的光怪陸離,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有些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有些人,雖然在城市站住了腳,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悖論:農村人向往城市的繁華,而城市人卻懷念農村的寧靜。可這二者之間,似乎永遠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未來是個謎,有人等,有人走!

那麽,這些逐漸被遺忘的村莊,還有未來嗎?有人會問,既然年輕人走了,農村是不是就徹底沒救了?答案可能沒那麽悲觀。盡管人口流失嚴重,但在某些地方,仍然有人堅守著。

你可能不相信,仍然有一些人選擇留在這些村莊,繼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對於他們來說,城市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農村的寂靜和簡單眼而讓他們感到自在。

這些留守的村民,很多都是年紀較大的人。 他們從小在這片土地上長大,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寧願留在這裏,也不願去適應城市的節奏。對他們來說,農村雖然落後,但至少是真實的,是自己的。城市的生活,反而像是一場永遠無法融入的遊戲。

當然,留守的人越來越少。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近年來一直在嘗試透過一些政策來扭轉這一局面。比如,有些地方開始推廣「返鄉創業」的計劃,鼓勵那些已經在城市站穩腳跟的人,回到農村發展。

然而,現實的阻礙依然存在:沒有基礎設施,缺乏經濟支撐,政策再好也難以落地。於是,未來的農村,成了一個謎:會不會有一天,這些空蕩蕩的村莊重新煥發出生機呢?

有些樂觀的人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遠端工作和數位經濟可能會讓更多人重新選擇在農村生活。畢竟,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厭倦城市的快節奏,渴望回歸自然。

而這些偏遠的村莊,正好提供了一個逃離喧囂的去處。未來,也許會有一批新的「居民」進入這些房屋,把曾經沈寂的村莊重新點亮。

但這種未來究竟會不會到來,誰也說不準。那些老舊的房屋,靜靜地矗立在平原上,仿佛在等待著什麽,等待著那些離去的人,或者等待著新的腳步聲。

只不過,這等待的時間,似乎有點長。也許,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更多的房屋會倒塌,更多的村莊會徹底消失在地圖上。 未來是什麽樣的,誰也不知道。

於是,這片萬裏平原上,故事還在繼續。有人走了,有人留下,而更多的人,或許還在路上。

參考資料:

俄羅斯貧困問題:現狀、特點與治理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