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說過"蓋三不蓋四,空東不空西"這句老話沒?別看這話聽著怪怪的,可裏頭有大學問呢!咱就來嘮嘮這個,看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門道兒。
老房子為啥都是奇數間?
你要是去農村轉悠,準能看到不少三間、五間或者七間的老房子。這可不是隨便蓋的,是有說法的。咱中國人自古就講究數位,覺得奇數是陽,偶數是陰。"三"這個數兒在咱們文化裏可是個寶貝,老子不是說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三"能生出萬事萬物,多吉利啊。
再說說"四"這個數兒,跟"死"同音,誰願意往自己家裏招這個呀。所以啊,聰明的老祖宗就想出了這麽個法子,蓋房子就蓋奇數間,這樣既吉利又好看。
你別以為這就是迷信,其實裏頭有門道兒。奇數間的房子,中間那間往往最大,兩邊對稱,看著多敞亮啊。中間那間一般是堂屋,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兩邊的房間小一些,住人或者放東西都行。這樣一來,既實用又有講究,多好啊。
三合院: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說起老房子,就不能不提三合院。這可是咱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把"蓋三不蓋四,空東不空西"這個道理發揮到了極致。
三合院是啥樣的呢?就是一個主屋,兩邊各有一個廂房,中間是個院子。這種房子從漢朝就開始有了,到了唐宋時期已經很成熟了,明清的時候更是遍地都是。
三合院不光是個房子,還是咱們傳統文化的縮影。主屋最大,一般是家裏最重要的人住的,也是用來祭祀祖先、商量大事的地方。兩邊的廂房小一些,給其他家人住。這樣的安排,既顯示了長幼尊卑,又照顧到了大家的生活需要,可謂是一舉兩得。
隨著時間推移,三合院也在不斷變化。北方冷,就在北邊再加一排房子,變成了四合院。南方熱,就把院子弄得更開闊些,好通風。這些變化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咱們老祖宗蓋房子,是真的懂得跟大自然和諧相處。
"空東不空西":老祖宗的巧思
再來說說"空東不空西"這個說法。乍一聽,好像有點玄乎,其實裏頭有大學問。
咱們中國人講究五行,覺得東邊屬木,代表生機;西邊屬金,有點肅殺的意思。所以呢,東邊要開放些,讓好運氣進來;西邊呢,就得擋一擋,別讓不好的東西進來。
但是啊,這可不光是迷信。你想啊,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早上的陽光多舒服啊,不刺眼還暖和。要是東邊開放些,是不是就能多曬會兒太陽?到了下午,西邊的太陽可就毒辣了,要是西邊擋得嚴實些,屋裏是不是就涼快多了?
你去江南水鄉看看,那兒的老房子可有意思了。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東邊常常是個小院子或者矮一點的房子,西邊呢,就是高墻或者高點的房子。這麽一來,既符合咱們的傳統觀念,又能讓屋裏又亮堂又涼快,多聰明啊。
老房子裏的科學道理
現在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都是老古董了,跟現代科技有啥關系?其實不然,這裏頭可有不少科學道理呢。
先說說"蓋三不蓋四"。現代建築學裏有個說法叫"居中布局"和"軸線對稱",說白了就是房子要對稱,看著舒服。你想啊,三間房、五間房,不就是天然對稱的嗎?這不就跟現代建築學不謀而合了嗎?
再說說"空東不空西"。現在的綠色建築設計裏有個叫"被動式太陽能設計"的東西,說的就是怎麽利用陽光讓房子更舒服。東邊開放,西邊遮擋,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被動式太陽能設計嗎?
還有啊,老房子裏常見的高堂屋配矮廂房,在現代建築學裏叫"堆疊式通風"。這種設計能讓屋裏的空氣自然流通,夏天涼快,冬天暖和。你說,這是不是跟現代的節能環保理念一模一樣?
新農村裏的老智慧
現在咱們國家在大力發展新農村,很多地方都在蓋新房子。有意思的是,不少地方在蓋新房子的時候,還保留了"蓋三不蓋四,空東不空西"的老規矩。
有的設計師可聰明了,他們把老祖宗的智慧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比如說,還是保留三合院的樣子,但是用鋼筋混凝土來蓋,這樣既傳統又結實。
還有的呢,在房子東邊裝大玻璃窗,讓陽光能多照進來;西邊呢,就裝上遮陽板或者種些爬藤植物,既能擋太陽,又能美化環境。
有些地方更厲害,整個村子的規劃都有講究。既保留了老村子的布局,又加入了現代化的設施,既有鄉土氣息,又不缺現代生活的便利。
說到底,"蓋三不蓋四,空東不空西"這句老話,可不是簡單的迷信。它裏頭包含了咱們老祖宗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和諧平衡的價值觀。
在咱們國家快速發展的今天,既要學習新知識,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建設出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好房子、好村子。
你們覺得呢?咱們老祖宗的這些建房智慧,在現代社會還有用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裏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