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鹽堿地治理的「臨澤樣板」

2024-01-03三農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祁玉潔

位於沙漠邊緣的臨澤縣,近年來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創新鹽堿地治理新模式,讓昔日鹽堿荒灘變為高產、穩產的大糧倉、果盤子、菜籃子……開辟出一條符合實際、具有特色、可復制推廣的鹽堿地治理「臨澤樣板」。

時下,在臨澤縣鴨暖鎮古寨村,到處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昔日一片片分散的鹽堿地,已經透過綜合治理,改造成了高標準農田。

「以前,村裏的土地鹽堿化十分嚴重,種植的小麥、甜菜、玉米等作物長勢不好,小麥畝產量350公斤左右,制種玉米畝產量700公斤到800公斤。」鴨暖鎮古寨村農民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王維兵說。

王維兵進一步說:「為了提高耕地產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2022年我們成立了鴨暖鎮古寨村農民發展公司,流轉了1300畝地,將小田並大田,種植制種玉米,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透過水肥一體化、增施有機肥、改良劑等治理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品質,目前制種玉米畝產量達到1噸左右,畝產值4000元。同時還實行耕、種、管、銷‘一條龍’社會化生產經營服務,提升了大規模標準化經營能力。」

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據了解,臨澤縣耕地面積61萬畝,其中鹽堿地39.2萬畝。以前,鹽堿耕地改良治理投入不足,效果不明顯,生產效益不高,畝產大多只有三四百公斤,不少土地鹽堿較重,綜合生產能力較差。

昔日貧瘠的鹽堿地如何變成豐收田?臨澤縣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毛森煜介紹,在探索鹽堿地生態治理上,臨澤縣經過了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因地制宜,透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改良打造出玉米制種基地鹽堿化改良示範點、枸杞種植基地,成效顯著。

2019年開始,臨澤縣農業農村部門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退化耕地治理、鹽堿耕地改良計畫實施,增施土壤調理劑、生物有機肥和商品有機肥,配合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打出了工程、農藝、化學組合的科技牌,綜合改良鹽堿地,提升耕地品質。

毛森煜說:「透過土壤調理劑+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土壤調理劑+增施商品有機肥技術模式、土壤調理劑+增施腐熟農家肥技術模式,制種玉米畝均增產113.61公斤,增產率14.47%;大田玉米畝均增產72.12公斤,增產率8.24%。」

除了糧食豐收,鹽堿地上還長出了增收致富「金果子」 。

臨澤縣鴻寶康枸杞種植基地曾經是沒人種的鹽堿荒灘,如今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這裏的土地堿性太大了,每年春季,地上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地上的堿足足有2到3厘米厚。」鴻寶康枸杞合作社理事長劉斌感慨道。

為了喚醒這一「沈睡」資源,劉斌2006年流轉了300余畝撂荒地,嘗試種植耐鹽堿的甜菜、葵花等作物,結果種上以後連苗子都不出,2009年他去寧夏考察學習枸杞種植技術,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鴨暖鎮小屯村荒蕪的鹽堿地上試栽了1畝新品種枸杞。然而,種植的第一年就遇到了問題,他種植的枸杞成活率不到20%。為解決枸杞種植成活率不高的問題。在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他又引進了適應力強、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的優質枸杞品種進行種植。2012年,劉斌栽植的枸杞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產量也比原來翻了一番。

「治理鹽堿地,除了探索適宜種植作物外,我們還采取工程措施,在地下挖了1.5公尺深的滲水管,引進暗管排堿技術排鹽治堿,加快土壤改良,向鹽堿地要效益。」說起近年來對鹽堿地的綜合改造利用,劉斌很是自豪,「現在我們種植的枸杞畝均能產果400斤到500斤,畝均收益達到9000多元。」

近年來,隨著枸杞產業的持續發展,也帶動當地和周邊的勞動力務工,拓寬了群眾收入。據悉,該合作社每年在采摘高峰期能吸納務工人員5000人次,為鄉村振興註入了動力支撐。

除了枸杞,鹽堿地上還長出紅彤彤的棗子、紫瑩瑩的葡萄……昔日的鹽堿荒灘如今蝶變為豐產良田,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年來,臨澤縣堅決扛牢耕地保護政治責任,積極推動鹽堿地治理實踐創新、路徑創新、模式創新,透過綠肥種植、深松耕作、使用鹽堿土壤調理劑、生物有機肥等綜合治理技術措施。截至目前,全縣鹽堿耕地含鹽量下降0.017%,鹽堿耕地品質平均等級提高0.55個,實作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