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4分鐘賣光,銀行工作人員:得靠搶!有人出手就是100萬,她說:收益看起來比存款高

2024-07-10三農

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疊加監管叫停手工補息等因素影響下,部份存款資金正在流向理財市場,助推銀行理財規模高增。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一度超越29萬億元,逼近歷史高點。盡管6月末,受到「季末回表」的影響,規模出現波動,但是整體影響不大。

據中國證券報此前報道,記者前往北京地區部份銀行網點調研時發現,一些客戶在存款到期後,嘗試購買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賣得不錯。存款利率持續調降,相比之下,我們近期新發行的大多數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能做到3%以上的收益率,所以會有些儲戶轉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北京地區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海澱區的白領小李便是其中一位。「以前都是存定期,後來利率下調,就買結構性存款,但最近有幾次兌付的是最低檔利率,就開始買銀行理財產品了。我一般買1年期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買更長期限的。」他說。

有理財產品4分鐘賣光

據中新經緯報道,孫甜是在今年才開始轉投理財產品。她告訴記者,2023年下半年,她原本和家人商量打算買房,因為需要交驗資、鎖資,就將定期存款提前贖回放至活期,後因與家人意見不一致,暫時放棄買房。

眼看著存款利率走低,孫甜決定先將100萬活期存款拿去理財。於是在今年3月中旬,她選擇購買了平安理財的一款半年期理財產品,截至7月1日,該產品收益達8853元,年化收益率近3%。

「大額存單存款時間太長,而且還很難搶,活期收益又太低了,存款利率可能還會繼續下降。我覺得自己還是能承受一定風險的,選擇的也是R1、R2型別的理財產品,收益看起來比存款高。」孫甜說。

近期,中新經緯以儲戶身份走訪了北京多家銀行,多位客戶經理反映「理財產品賣得還行」,部份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要「秒殺」。

「我們有一款活錢管理產品,收益率2.9%左右算高的,每天得在四點半開始重新整理,咱這理財都得搶,因為額度比較少。」中新經緯7月1日走訪錦州銀行北京一網點時,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當日下午四時,該行「錦鯉鴻福3個月112期封閉式」理財產品發售,中新經緯在該行手機App看到,只用了近四分鐘就顯示告罄。上述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3.1%,同期限的銀行定期存款產品年利率為1.4%,而余額寶當日7日年化收益為1.5%。

▲來源:錦州銀行App

「資管新規落地兩年多,客戶已逐漸習慣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客戶過來買產品的時候,也有一定心理準備。目前貨架上有一只理財產品賣得比較火,每天早上起來幾乎都得搶。」浦發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中信銀行的客戶經理也稱,最近買理財的人很多,「賣得最多是14個月的理財,年化收益率在2.87%—3.37%,投資方向是債市,沒有什麽股票倉位。」

不過,也有部份銀行客戶經理表示,客戶是否買理財主要取決於風險承受能力。「有的客戶就是不想接受一點風險,他可能就不會做理財,大部份客戶還是能接受的。」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說。

農業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則稱,他一般推薦定期存款,因為理財不保本,該網點平時老年客戶比較多,因此並不推薦理財產品。

收益率引導資金流向

收益率無疑是左右投資者資金配置方向的「指揮棒」。在存款利率整體調降的大潮中,銀行存款的吸重力大幅跳水,即使此前以高利息出名的農商行、城商行。

2024年5月全市場理財規模較上月增加4000億元至5000億元,相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億元的月均增量,繼續呈現超季節性增長。即使6月受到「季末回表」壓力影響,銀行理財規模出現回落,但回落規模不大。據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測算,今年6月理財規模縮減0.64萬億元,低於2020年以來同期降幅。從過往數據看,2020年至2023年的6月理財規模分別下降1.47萬億元、1.4萬億元、0.8萬億元、1.18萬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華泰證券分析師張繼強認為,今年4月以來理財規模出現加速上升現象,究其原因:一是一季度末過後資金回流理財;二是禁止手工補息導致存款搬家、流向理財;三是債牛之下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較好,吸引資金進入。這導致4月以來,資金更多集中在非銀手中,非銀相較於銀行資金面更為充裕。然而由於二季度理財規模膨脹過快,且大行普遍缺存款,可能導致二季度末理財回表規模高於往常,資金或出現不小的波動。

華南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也表示,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經過幾次下調,吸重力大幅減弱。目前能夠替代或者部份替代存款的產品,就只剩下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以及部份債券基金。「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賣得不錯,主要是因為和存款對比,收益有明顯優勢。我們近期新發行的大多數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能做到3%以上的收益率。」

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坦言,低利率時代下,居民投資需重視資產配置。隨著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行,原先高息儲蓄、大額存單等居民熟悉且無風險的投資方式可能越來越少,且收益在不斷走低,但居民渴望財富增長的需求不會減少,通常會將個人25%~35%的資金分配用於保本穩健內容的投資中,一些釘選長期收益的存單、年金險產品在當前受到追捧,除此之外,投資風格穩健,投資收益穩當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在重獲居民信任,迎來規模增長。

多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值得註意的是,據財聯社報道,6月來,中郵理財、民生理財、交銀理財等多家機構均釋出了理財產品提前到期的公告,涉及理財產品超過20款。

比如,中郵理財發文稱,中郵理財郵銀財智·鴻運客製6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事項的公告稱,擬於6月17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而其原到期日為2029年6月17日。

民生理財釋出公告稱,決定於6月11日提前終止民生理財玉竹固收類兩年封閉150號理財產品。

交銀理財也公告稱,根據市場以及投資運作情況,於6月21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2號理財產品;7月12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3號理財產品。

為什麽理財產品要提前終結?且基本都是固收類理財產品?

對此,某券商宏觀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主要原因可能和當前經濟環境下,市場利率或者說預期利率不斷下行有關。固收類理財發行時,機構可能設定了較高的收益,導致產品在未來一年、數年後收益可能「不如人意」,因此只得選擇提前終止。當然,也可能和部份產品實際募集後規模過小有關。

實際上,部份機構也有相關解釋。比如中郵理財的提前終止公告指出,當前市場利率大幅下行,影響產品未來運作。此外,普益標準研究員姜玲公開表示,部份銀行理財機構會涉及目標止盈產品,在達到目標收益率後,也會提前終止該產品。

另外,普益標準研究員王傑公開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已日漸常態化,但相比規模龐大的理財市場,提前終止的產品占比仍處於合理區間。

從目前市場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光銀行理財,無風險套利的空間越來越小。比如,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天弘余額寶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為1.4890%,創下2022年12月20日以來新低。再比如,近期再度傳出多家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暫停發售的新聞,盡管此前大行3年期利率僅在2.35%左右。

「在資產荒的背景下,投資者需徹底放棄對高息理財的幻想。時代的風口已經變了,海量資金空轉套利也並不被鼓勵。」上述研究員最後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新經緯、中國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財聯社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