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9月22日,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在上海海洋大學,由該校自主培育、自主研發的「科研成果」——魚蝦蟹等堆滿了餐桌。據悉,這裏面不少研發成果都能夠上市進入老百姓的餐桌了。
國內第一個草魚新品種 「滬蘇1號」 、螃蟹屆的「顯眼包」—— 「白玉蟹」 ,2024年農業農村部審定 中華絨螯蟹 的新品種 「申江一號」 ,科技小院養成的 南美白對蝦、小龍蝦 等,遠洋捕撈的 鮪魚、魷魚、秋刀魚 ,配上勞動基地生長的蔬菜,師生自制的魚丸、烘焙餅乾、自釀的啤酒等,師生們在歡聲笑語中共享「豐收大餐」。
草魚「滬蘇1號」育種團隊成員徐曉雁說,經過連續4代選育,我們成功培育出了 草魚新品種「滬蘇1號」 , 攻破了世界公認的水產科研難題之一 。經測試鑒定,池塘養殖「滬蘇1號」1齡、2齡魚體重 均比長江水系草魚後代提高20%左右 ,在廣東、江西等省試養效果良好。據預測, 2025年「 滬蘇 1號」在全國覆蓋率可達到30%以上 ,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 草魚產量可增產33萬噸(5.6%)以上。
培養了「白玉蟹」的吳旭幹教授團隊,把農業農村部2024年審定 中華絨螯蟹的新品種「申江1號」 端上了餐桌。據悉,「申江1號」主要的經濟性狀是早成熟和早上市,90%個體完成生殖蛻殼(成蟹最後一次蛻殼)的時間比常規河蟹品種提前15天左右,因此, 能夠提前15天左右上市 。該品種的誕生將利於均衡中華絨螯蟹的市場供應時間,為中華絨螯蟹的養殖市場提供多樣化的良種,給養殖者和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南美白對蝦養殖團隊成員李雲表示,南美白對蝦1988年引入中國,生長快、食性廣、肉質鮮美、經濟價值高、養殖周期短。團隊結合上海地區特點,運用 「群體選育」 技術 連續選育,已選育出具有 耐 低鹽 , 生長快 等特點的 南美白對蝦選育家系 子 六代 。2021-2023年,在江浙滬等地區已推廣套用超萬畝。
遠洋漁業團隊陳錦淘表示,學校持續對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進行漁業資源調查,采用中上層拖網和魷魚釣 ,以經濟類魚種鮐魚、沙丁魚和魷魚為主,在調查過程中獲取了大量科學數據,掌握了漁場分布,培養了科學調查團隊,提升了資源動態預測和分析能力,為今後資源談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產品高質化加工與利用施文正表示,在魚糜及魚糜制品加工技術方面,團隊最佳化魚糜加工工藝, 提高得率 3%—5% , 節水降耗20% ,開發了系列魚糜制品,已舉辦六期「魚糜制品加工技術培訓班」,為企業 培養技術人才190余人 。
(總台記者 王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