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周正式入伏,制冰廠的生意也迎來了一年中的旺季。
「這幾天的訂單比上周多多了。」上海一家制冰廠的負責人盧偉(化名)告訴第一財經,他們的冰塊大部份供給周邊的制造工廠用以廠房內降溫,一旦高溫天持續,冰塊的生意就會供不應求。
由於7月第一周多地就迎來了一波高溫,浙江湖州加民制冰廠負責人陳美忠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的制冰廠從7月開始就日夜不停地制冰了。「基本上氣溫在32~33度以上需求就會增加。同時也主要看客戶的需求,他們需求大,我們才會24小時開機」。
對大量制冰廠而言,一半靠天氣吃飯,另一半則與當地的產業發展有關——周邊工廠訂單足、開工時間長,在夏天需要用冰塊來降溫的需求就會增加。這也讓不同地區的制冰廠,在迎來旺季的同時,成為了反映區域產業冷暖的一面鏡子。
冷暖各異
對於陳美忠來說,持續的高溫就意味著生意,「最近一天要賣出1200條冰塊,每天早上來拉貨的車就有十幾輛」。1200條冰塊,重達60噸。
作為去年當地新增的2家制冰廠之一,他們在今年有望迎來豐收的一年。相較於去年夏天台風較多,陳美忠預計今年夏天廠裏的生意會穩定很多。目前,他們制作的冰塊大約一半供給農貿市場,一半供給周邊工廠。同時還經營著水產生意的他們,建立制冰廠的初衷就是為了自家使用,同時供給農貿市場的同行們。
近年來,隨著湖州長興縣加足馬力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當地招引了吉利、君勝等一些大型汽車制造計畫。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長興就已招引智慧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和數位產業億元以上計畫45個,集聚了毫末智行、駿玖電子、文遠知行等一批汽車電子產業計畫。再加上天能、超威等創辦於長興的浙江省十強民企,當地的制造業相對發達,也帶動了制冰行業的發展——2023年,長興縣在已有2家制冰廠的基礎上,新建了2家。
「吉利、天能還有海信,都是我們的大客戶。」陳美忠表示,「這些大型工廠一天要70~80條冰塊,采購量超過去年。」還有建在長興的太湖龍之夢樂園,也在高溫天對用於降溫的冰塊有較大需求。
在「奧運效應」的助推下,冰雪經濟在中國蓬勃發展,不少南方城市也紛紛建起了冰雪世界以促進當地旅遊。就在去年底,位於長興縣的覆雪面積超2萬平方米的龍之夢冰雪世界開業。「他們當時也打電話來問過,要求一個禮拜生產2000噸冰塊,但我們生產不出來。」陳美忠親歷的供不應求,是幸福的煩惱。
和加民制冰比起來,盧偉建在上海郊區的制冰廠規模要大一些。最近的高溫天,他們每天生產2000條冰塊,相當於100噸。在此之前,他持股的另一家制冰廠在高峰期時能每日制作1.35萬條冰塊,相當於6000多噸。因此,他們也會承接像冰雪世界這樣的急單。不過,這更多是免洗的訂單,采購之後這些場地只要常年維持低溫即可,不會再有新的大規模需求。
高溫天帶來當下需求激增的同時,上海郊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周邊地區轉移的趨勢,正在讓盧偉他們逐年經歷著整體需求收縮的挑戰。同時,受去年開始顯現的經濟周期影響,周邊工廠的采購需求變得更謹慎,「很多工廠還要公開招標的,大環境下企業經營不容易,自然誰的價格便宜就用誰的」。
正負抵消下,面對本周開啟的高溫天,盧偉他們每日2000條冰塊的產能並不飽和,「基本上每天下午一點多就休息了」。
而這樣的每日產能,只是前年24小時滿產制冰的三分之一;去年則因為需求收縮遭遇了虧損的一年。「今年還說不準,到目前為止不賺不虧。」
經營成本擠占利潤
除了市場需求的冷暖各異,經營成本的不斷攀升也在普遍擠占制冰廠的利潤。
作為當地主要用於保障農貿市場用冰需求的企業,陳美忠用「做福利」來形容賣到農貿市場的冰塊價格,「賣到市場的價格會比賣到工廠的便宜些,高溫天的出廠價大約15塊一條」。由於今年制冰所用的水都換成了自來水,「都是雪白的冰,成本也高了」,再加上每月8000元左右的工人薪資和與人工成本相近的電費,整體營運成本居高不下。去年,他們在新建廠房時一次性投入了200多萬元的全自動化裝置,才支撐起了今年的產能。
賣到工廠用於降溫的冰塊單價略高一點,在15~20元之間。不過,盧偉在去年遭受虧損,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到電費和人工成本上漲的影響——制冰廠季節性極強,旺季就是短暫的高溫天,其余時間則日產量驟減,從高峰期的日產2000條降至300~400條,而為了守住一定的產能,工廠全年需要雇用約15名全職員工。
陳美忠平日的制冰量,較高峰期會下降一半至500~600條。為了降低成本,淡季時他們會選擇在晚上開工制冰,「晚上的電費便宜很多」。
盧偉說,電價在今年繼續攀至歷史高峰,「一天電費就要2萬塊」。按照高峰期日產2000條總價值約3萬的冰塊來算,電費占比達成本的七成左右。另外,考慮到生產安全,他們堅持用氟利昂制冰,較部份企業用液氨制冰的成本更高。從2019年開始啟用的裝置,一般7~8年需要更新一次,受到需求收縮和利潤擠壓等因素的影響,他們也可能會延長更新時間。在制冰環節已經全自動的制冰廠,在效率提升上空間有限。
不同地區的同行之間會頻繁交流。盧偉說,考慮到制造業的梯度轉移,用冰的市場需求也在轉移。相對來說上海周邊的用冰需求近年來都還不錯,不過要去異地建廠仍需慎重考慮。他坦言,如果工廠的效益這兩年還不好,自己也會考慮轉行。
隨著農夫山泉、蜜雪冰城等品牌紛紛推出冰杯產品,冰杯市場也逐漸升溫並湧現出一批企業。天眼查App顯示,若以「制冰」為關鍵詞進行搜尋,可查詢到6087家存續或在業企業。其中,成立時間在1年內的企業為442家。盧偉表示,他們的制冰廠也會同時生產食用冰塊,從技術要求而言比制作降溫用的大冰塊更低,因此內卷也更大,利潤薄。
受環保相關政策與技術的變化影響,上遊的制冷劑行業被市場普遍看好。
東海證券研報提出,今年年初以來,隨著三代制冷劑配額落地,制冷劑供給受到政策限制,價格回歸合理區間。制冷劑行業已進入景氣周期,配額落地推動供需格局向好發展,今年以來制冷劑價格快速上行並有望在高位維持,相關制冷劑生產企業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此外,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帶動液冷需求提升,氟化液市場空間有望開啟,研發水平高、技術先進的氟化工企業具有先發優勢。
首創證券研報認為,2024年三代制冷劑生產銷售按配額執行後,制冷劑配額將向龍頭集中,在全球制冷劑需求增長的大環境下,制冷劑行業將迎長期向上景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