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30年種樹150萬棵!荒山變青山,他還想把青山變金山

2024-03-21三農

記者 李巖松 見習記者 郭辰昊 實習生 李苗

2023年秋天以來,王安新種了60000多棵黃櫨樹,因為他的堅持,白雲山從萬畝荒山變成了萬畝青山。30多年間,王安從肩扛手挑,到修起20公裏水泥路,前後花了3000多萬元,為荒山種下了側柏、黃櫨等150多萬棵樹。

從青年小夥到中年大叔,王安參與、見證了白雲山從荒山變青山的過程。山青了,王安還想用這青山,留住更多遊客,讓青山變金山。

「大王叫我來巡山!」

「大王叫我來巡山,巡完南山巡北山。」這原本是西遊記中獅駝嶺小妖的巡山生活,現如今正每日在王安身上上演,只是他要勤快得多。

15日早上9時許,見到王安時,他已經完成了第二輪的巡山工作。

王安皮膚黝黑,一雙大手看起來蒼勁有力,開一輛白色五菱麵包車,車身上蹭得滿是傷痕,車門一開,吱扭直響,很難讓人將他和自費3000多萬種樹的建築老板扯上關系。

「走,帶你們去轉第三輪。」王安現在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山。

白雲山坐落在濟南市章丘區垛莊鎮,今年56歲的王安是地道垛莊鎮人,承包這片大山已經30多年,11000多畝,不幹別的,只種樹。

「從去年秋天到今年植樹節,新種植了60000多顆黃櫨。」王安從好多年前就說自己已經種植了百萬棵樹,實際上至少有150萬棵。

30多年間,他走遍了這一萬多畝大山的角角落落。

在白雲山的最高峰百峪大頂,王安介紹了一棵很不起眼的側柏,這棵守在風口處的樹和其他樹相比看起來要孱弱一些,葉子也脫落了不少。

「大風吹的,生長很慢。」看著這樹,王安的語氣中略帶心疼,這顆側柏其實已經有十年樹齡,雖然看起來柔弱,但其實已經紮穩腳跟,不用管護了,山上風大,這種樹還不少,「其實長得慢點沒關系,根紮結實,荒山不怕綠不起來。」

王安自己經營建築公司,工地還沒有開工,他本可以在家歇歇,「我在家兩個小時都待不下去。」上山,成了他每日必須的工作,王安說,從20多歲開始包山種樹,30多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在和這片大山打交道,也產生了深厚獨特的感情。

「種樹、種樹!」

「修路、修路!」

車行至白雲山百峪大頂,走過百余米石階路,就是白雲山的制高點瞭望塔。登上瞭望塔,王安開始喘粗氣,「身體也不比以前了,以前扛著樹和工具從山底爬上來都很輕松。」

回憶包山的初衷,王安坦言起初並沒有什麽刻意的目的。他人生經歷豐富,初中沒上完就輟學回家,跟著父親趕過大集賣皮鞭,收過羊絨,倒騰過面粉,還賣過蘋果。

1991年,他開始做起了牛羊肉生意,生意風生水起,在那個年代,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戶」。

有一天收拾攤位,他不經意間回頭,正好看見家後面的一片荒山。「覺得可惜,就想種點樹上去。」他找到鎮上,包下300畝荒山,至此開啟了他的種樹人生。

種樹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那時山上沒有路,他將做生意賺來的幾萬元錢投入到山裏,修起石階路,買不起機械裝置,他就雇人一起往山上背材料,「和騾子一起馱水泥,它馱幾袋,我背一袋。不想別的,一門心思就是想種樹、種樹。」現在回想,他也不知道當時為何有這麽大的執念。至今,為了種樹,王安修起的石階路總長度已經有20000多米。

有了石階路,怎樣將樹種滿山又是個難題。「側柏是比較難種的樹,需要等雨季到來。」每年6月份開始會迎來一個多月的「黃金種植期」。王安和雇來的十幾個工人,專挑下雨天上山種樹,背上工具和六七十斤重的樹苗,上午兩趟,下午兩趟。「有些陡峭的山坡,我們就爬過去,把樹種在石頭縫裏,樹不活就補種。」

時間緊張時,王安會雇上幾十個周邊的村民一起種樹,平均每天能種上幾百棵樹苗,2006年開始,王安在山上逐漸修起了水泥路,種樹變得更加省力,最近半年種植黃櫨,平均每天都能種300多棵。

這樣年復一年地堅持,樹種滿了山,但經常淋雨和勞累,也導致王安患上了嚴重的腸炎。

不只是種樹帶來的困難,難過的關,還有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我們這兒說一個人傻叫‘二鍋’,村裏人都說我精神有問題了。」村民不理解,連家人也不明白,每年往山裏投這麽多錢,王安到底想得到什麽。

「關關難過咱關關過。」村民們的不解並沒有將王安擊垮,他覺得,人這一輩子總要找點有意義的事兒幹,而且種樹這件事他自認為是自己眼光長遠的表現:甘當栽樹的前人,讓自己的後人有涼可乘。而他的堅持也逐漸取得了妻子的認可。

2003年,王安轉行做起了建築生意,又趕上建築行業「黃金期」,工程不斷,2004年,他又承包了3000畝荒山種樹。2006年,他承包下整個白雲山主峰,至此,承包面積達到了11000多畝。

面積大了,傳統背樹上山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種樹的需求,王安又為自己制定了「三上山」計劃,即路上山、電上山、水上山。「那幾年從種樹又變成了滿腦子想著修路、修路!」每年都要投入一百多萬元到這荒山之中。

後來,樹苗的投入已經占比非常小,最大的支出則在於修路,「20多公裏水泥路,修了6年,投入接近3000萬。」

如今,山裏不僅有了路,高壓電也接到了山裏,在山頂各個位置,王安還建起了數座用於消防和灌溉的大水池,「三上山的任務基本完成。」

在百峪大頂,一位朋友認出了王安身上一件衣服,「少說也得穿了3年了,對自己怎麽這麽摳。」王安笑笑說,「哪有錢買新衣服啊。」

而說起山的變化,王安則略顯興奮,「山還是那座山,但是變綠了。」

「荒山變青山

還想讓青山變金山!」

王安修起來的20多公裏山路,吸引了周邊眾多區縣的自駕愛好者前來打卡,在「白雲十六拐」體驗駕駛樂趣、在「百峪大頂」露營看星星,白雲山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每到周末,這山頂的車都停不開。」生態好了,人越來越多,王安又開始在鄉村旅遊上下心思。

在山裏,他分出來近1000畝地,種上了稀有品種的桃樹,搞起了采摘。「我把荒山變成了青山,還想讓青山變成金山。」

王安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一直在山裏幫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小女兒在國外留學後,發現了父親給家鄉帶來的變化,看到機會,如今也回到家鄉,創業做起了鄉村文旅計畫。「她倆一個負責下半山一個負責上半山。」王安笑稱,如今女兒在山裏建起了民宿、做了餐飲,雖然剛剛起步,但每到周末都是爆滿狀態,讓他也看到了好的前景。

除了正常收益,鄉村文旅也讓周邊的村民們得到了實惠。白雲山周邊的村莊,村民年齡普遍偏大,外出務工有些不切實際,他們的文旅計畫搞起來之後,每天都能有十幾位村民來此工作,時間自由,收入也有了保障。

「除了民宿和餐飲,前段時間,在白雲山裏又發現了一片規模很大的三葉蟲化石群,未來還想往地質觀光旅遊方面發展。」張健是章丘區垛莊鎮的宣傳委員,2002年到鎮上工作,他見證了王安投入真金白銀一步步把荒山變青山的過程,他認為王安做事實在,改變了周圍的村子的環境,村民們也都看在眼裏。

在張健看來,王安用30年把荒山變成了青山,但他並沒有停下腳步,還希望將白雲山上的文旅資源利用好,帶動周邊的村民致富。從種植果樹、搞民宿、做餐飲,到下一步想做的地質觀光、研學遊等,都是將青山變金山的具體實踐。

現如今,白雲山上基本不需要大面積種樹了,更重要的工作是防火。近兩年,王安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6點多起床,先去巡山,每天上午兩趟,下午兩趟,晚上一趟。

「這是換的第三輛汽車,三四年跑了15萬公裏左右,一年至少換三次輪胎。」王安說,從年輕時的身扛肩挑,到騎壞了13輛摩托車,又到3輛汽車,他參與、見證了家鄉的變化,他覺得這一生很值得。

站在百峪大頂上,王安望著山谷念叨,「再過十幾天,滿山又綠起來了。」春天的綠色,夏天鮮甜的桃子,秋天漫山遍野的紅葉,每年都是王安的期待。

午飯過後,王安喝完一杯水,又起身鉆進車裏,開始當天的第四輪巡山。「坐不住,上了山心裏才踏實。」王安的白色麵包車行駛在自己修建的「白雲十六拐」中,幾分鐘後,漸漸在隱退在一片茂密的側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