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媒體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4-03-21三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農村改革發展是政府和社會全方位互動的過程。媒體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增進溝通、密切互動的主要渠道之一。正確、恰當地發揮好媒體作用,對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有強大的支撐作用。

媒體在農村改革初期的三大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中國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興起和確立,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實施扶貧開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發展事項中,媒體主動作為,在促進農村改革順利推進、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和物質利益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制造輿論,營造改革氛圍。「農民首創」「自下而上」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鮮明特點,其重要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媒體紮根實際,從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需要和問題導向出發,透過報道新事物、新觀念、新做法等,反映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新問題,以推動改革。例如,在1979年,部份人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策「過頭了」,改革出現了「倒春寒」。記者範敬宜調研農村後發現,雖然改革之初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但絕不像他們說的那麽嚴重。農村、農民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政策特別擁護,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在【遼寧日報】上發表文章【莫把開頭當「過頭」】,如實反映了這一情況,產生了轟動效應,引起了中央關註。

二是引導輿論,形成改革共識。在農村承包地使用管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等改革開展前和開展過程中,存在較多的理論或實踐方案爭論。媒體搭建平台,透過發表評論、社論、訊息、通訊、調查、來信、言論等各類文章,反映黨和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農業農村問題專家學者、農民群眾等社會各界的聲音,同時,表達自身觀點,引導社會認識趨於統一,為改革的推進提供基礎和動力。例如,【莫把開頭當「過頭」】一文被【人民日報】添加了一個很長的編者按以新標題進行了轉載,作者也被特別點名表揚,為改革定音,穩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形勢。

三是涵養輿論,推進改革行動。在農村改革推進過程中,媒體透過釋出檔、解讀政策、記敘會議精神、報道改革的落實與改進情況、樹立典型、提出改革應註意的問題、展望深化改革的方向,推動改革共識的演進,並不斷轉變為意誌行動。例如,媒體在農村改革的重要時點上,釋出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智庫等單位的調查報告或理論研究成果,推進改革走向縱深。

新時代媒體在農村改革開發中作用愈發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農村領域陸續實施了土地制度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等重大舉措。一方面,主串流媒體繼續發揮在農村改革開發中的優良傳統,在國家發展全域視野下,把握農村改革大勢,圍繞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找準媒體傳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系統宣傳、精準評論、直白闡釋,制造輿論、引導輿論、涵養輿論,凝聚力量,鼓舞信心,澄清是非,溝通上下,服務農村改革發展大局。

另一方面,全媒體時代到來,公眾獲取資訊的來源龐雜,習慣發生變化,主串流媒體面臨資源流失、市場重構、工作環境復雜、影響力和話語權受到挑戰等一系列問題。對此,主串流媒體順應時代特點、要求,向融媒體方向發展,探索綜合運用報紙、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路電視、短視訊等多種方式、方法和手段,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占領網路等新的輿論場,提高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影響力,在意識形態和媒體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努力增強主流輿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引導力。

此外,主串流媒體還主動拓展自身在農村改革開發中的作用與價值,探索利用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優勢,吸引、匯聚和挖掘資本、技術、計畫、智力等各類資源,再透過以自身媒體平台為基礎建設的資訊互動、投融資、政策研究咨詢等平台,引導這些資源流向農業農村,配合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鄉村的行動,回應甚至是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媒體切實參與進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實踐,有效促進了媒體、政府、鄉村、社會組織間的深層次互動,得到了廣泛歡迎與普遍認可。

媒體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支撐力仍需強化

形勢越復雜,壓力挑戰越大,媒體對於做好農村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越是用好媒體,越能有效應對改革風險、贏得主動,為穩住「三農」基本盤增添底氣。未來,進一步強化媒體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支撐力,可考慮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樹立開放、透明的政府形象,處理好和媒體的關系,服務好媒體。從加強溝通出發,與掌握媒體輿論導向的單位和個人建立常態化的工作聯系,定期通報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成效、問題等情況,積極開展調研、座談、訪談、研討等各種形式的交流,廣泛聽取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及時、正面回應提問和質疑,讓媒體了解和關心農村改革發展工作與問題,激發他們以建設性的態度參與農村改革與發展。

第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采取措施,深化對新時代全媒體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對「三農」領域受眾偏好、傳播內容、如何傳播、傳播效果開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加強媒體傳播工作的統籌設計和系統性、規範性,構建媒體傳播的內容框架、受眾人群、時間節點、使用媒介、傳播策略形式手段以及須要防範的風險、應急預案等,以便更加科學、充分地利用各種媒體,發揮出精準傳播的效果,繼續提升媒體傳播品質和效率。例如,借鑒英國政府經驗,制定政府部門媒體使用指南。

第三,豐富農村改革開發中的媒體工作主題和內容。除了能夠滿足農村改革發展的宏觀戰略需求、符合農業農村的改革發展方向、反映社會關註的熱點和焦點之外,主串流媒體還應當用好口碑良好的媒體的公信力,繼續加強媒體在理論武裝、法制宣傳、公民教育、監督反饋、科學技術知識和生產生活常識的普及推廣等方面的作用,讓媒體在農村改革的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中發揮出更大效力,與政府、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共促改革與發展。

第四,涉農公共部門和媒體積極探索合作搭建平台,讓媒體的輿論引導、批評監督、資源吸附、社會協調、具備市場化營運機制等優勢,與公共部門擁有的專業性、服務性、資訊準確性、可動員行政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相結合,匯集各方資源,形成針對建設美麗鄉村、振興鄉村產業等方面具體案例的綜合解決方案,為農村改革發展賦能。

改革開放為媒體成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建設者創造和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與理想的環境。當前,媒體傳播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轉變,資訊傳輸速度不斷提高,新媒體成為城鄉居民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之一。國家又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媒體提高社會滲透力、釋放傳媒產品的公共性,提高參與公共政策決策議程、為公共意見提供發聲平台、協調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監督社會治理的效率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政治保障,為媒體成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力量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對媒體提出了高要求。媒體需要在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公共利益中找到平衡,在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同時註重提高傳播內容的品質,避免同質化、低俗化或精英化,避免減損傳媒產品的公共性,避免主串流媒體被資本綁架,堅守服務公共利益職責。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