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最美大學生丨張賽陽:紮根「一帶一路」,帶中國「經濟林技術」走出國門

2024-01-03三農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余蓉

為巴基史坦帶去中國的經濟林技術;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開展科研和實踐工作……他就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2019級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張賽陽。

他先後獲得湖南省普通高校優秀大學生共產黨員、湖南省第十七屆「芙蓉學子·榜樣力量」優秀大學生社會實踐獎、「一帶一路」熱帶幹旱經濟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傑出貢獻獎」等榮譽。

恪守初心使命,爭做時代新人

張賽陽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農林業的艱辛和農民的不易,走進大學堅定選擇了農林專業。

他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在實驗室中反復試驗驗證,積極參加交流會議;在碩博士學習階段,選擇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的課題來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田間地頭服務鄉村發展,將對農民和林業的深厚感情轉變成學業動力,努力解決生產和科研難題,獲得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優秀大學生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

矢誌科研報國,勇擔強林使命

在校期間,張賽陽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團隊共同研究南方鮮食棗木質化棗吊結果機理與促成技術研究、南方鮮食棗關鍵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棗屬植物種間嫁接繁育砧穗互作機理和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變化規律研究,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解釋生產難題的機理,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其中在SCI發表的文章運用「組學」的方法來揭示南方鮮食棗「胚敗育」問題,為南方鮮食棗育種工作奠定基礎,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同時,張賽陽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透過「湖南祁東棗科技小院」和「湖南通道中草藥科技小院」積極開展科研和實踐工作;在服務科技創新中解企困、提產業,在一線生產實踐和科研工作中完成的「湖南山核桃堅果品質等級地方標準」和「鮮食棗栽培技術規程」為當地經濟林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使林產品和生產技術有標準可依。

張賽陽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和團隊透過科學研究,將中秋酥脆棗打造成為祁東縣特色經濟林樹種,從育種栽培到深加工產品,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透過開展一系列「五味子科植物研究」,將五味子科植物發展成為通道縣鄉村振興產業,獲得2023年「湘才鄉連」萬名專家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國家級專家服務團特聘專家。

紮根「一帶一路」,彰顯青年擔當

2017年起,張賽陽帶領研究生科技實踐團為巴基史坦帶去中國的經濟林技術,綠化熱帶荒漠,攜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他以科技助力瓜達爾港生態建設和地區經濟林產業發展,承擔「中國大使綠色就業計劃計畫」和「瓜達爾百戶貧困家庭扶貧示範計畫」,為當地探索出一條綠色永續發展道路。

他還參與中國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實施科技副職柔性掛職計劃,擔任綠化和林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協管瓜達爾自由區綠化及林業產業建設發展工作。與「喀拉蚩大學」「印度河大學」和「費莎拉巴德農業大學」建立長期科研合作機制,聯合開展幹旱區域經濟林研究,面對巴基史坦瓜達爾地區經濟植物研究空白的情況,經過長達5年的實地調研積累,主編完成了當地第一本「經濟植物誌」,編寫完成【副熱帶棗屬植物研究】和【幹旱經濟林研究】雜誌,彌補了熱帶幹旱區域經濟林研究的不足。

張賽陽還在國外進行經濟林技術推廣,科技服務中國駐海外政府部門、企業,以及巴基史坦政府、企業和農戶,科研成果已套用於多個企業;帶動瓜達爾地區經濟林產業發展,產業已放射線到俾路支省和信德省的6個城市,帶動當地農戶就業,每年開展經濟林技術培訓50余次,為當地提供優良經濟林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