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家鄉的石頭(四川鹽亭 許立東)

2024-02-01三農

四川鹽亭縣北部山區多石頭,從北面的文通鎮的紅聯村,到南面的蓮花湖鄉的新房村,從東面的文通鎮的環山村,到西面的的蓮花湖鄉高雄村,2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海拔600多公尺的山半坡,均有一層厚厚的堅硬的連山石頭。我老家蓮花湖鄉羅觀村馬草塆就在這個區域內,那裏無論是河溝,山坡,耕地,房前屋後,隨處可見大小不等的石頭。簡直成了石頭王國。小時候,我的隔房伯父許遷章,經常給我們講故事。一個皓月當空的晚上,我們又纏著他講故事。他清了清嗓子說,你們這些娃兒知不知道我們這裏這麽多石頭是從那裏來的嗎?我給你們講講。但我有一個條件,你們要好好讀書,今後知道的事情就多了。我們回答說,要得要得。然後,他繪聲繪色的說,從前有一個神仙,奉玉皇大帝的聖旨,手拿趕山鞭,從劍門關出發,趕著一群豬到成都去,日夜兼程,十多天後,路過我們這裏,豬兒們又餓又累,躺在地上喘著粗氣,任憑怎麽鞭打就是不起來。神仙拿他們沒辦法了。只好上天向玉皇大帝請令,玉皇大帝聽了生氣的說,就讓他們死了變成石頭吧!永世不得超生!這只是個神話。這些石頭的形成和變遷,還是留給地質學的權威來回答吧。

後來,人們根據石頭的形狀,取名五顯老爺石,醬石頭,針凳石,重重石,獅子石,張口石,龍鼻子石,牛鼻孔石等等。

提起這些石頭,多少有點討厭。尤其是耕地裏的埋頭石,不知耕地時扯斷了多犁灣。地中央突出的石頭,既占耕地,又影響耕作。我父親是向這類石頭宣戰的第一人,早在1953年,他請來石匠,打上炮眼,放上火藥,把屋前地中央的一塊約30多立方的石頭炸了,用來砌地邊,擴大了兩分多地,又把原石頭處的坑填上土壤。土層厚了,無論種玉米或小麥,都比其他地方長勢好些。

六七十年代,我們生產隊農業學大寨。掀起整理土地的高潮,清除了大量地上地下的石頭,許多小塊地變成大塊地,坡地變成了平地。還得到馮河鄉上的表彰。

雖然人類早以進入鐵器時代,這裏得天獨厚石頭,仍然是一大寶貝,就地取材,為我所用,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許許多多生產上,生活上的便利。

表面平整的石頭,是曬糧食的天然曬場。

經加工的石頭,是建築材料,如房屋基石,堡坎,石梯,修水庫,修石河堰,鋪公路,修橋梁,修涵洞,砌竈台,做雞鴨舍。做糞池,做豬圈。

又是制作勞動工具,加工工具和其他的材料。如夯實土壤的夯,打麥石滾,加工糧食的碾子,大小磨子,大小對窩。豬食槽和缸。

石頭也成了刻碑包墳不可缺少的優質材料,而從事這個行業的石藝人,也把腰包裝得滿滿的。

鹽亭縣1958年,辦的第一個工廠馮河水泥廠,所用的石灰石,就是從我村山頂山開采的。1964年至1965年,我老家所在的生產隊,從山上采集揹回石灰石,挖窯燒石灰,揹石灰上門賣貨。增加了集體經濟的收入。

石牛廟鄉先民 , 把石頭做成牛,敬奉在廟裏。該廟六十年代拆了。1996年,有一梁姓農民,出於對牛的崇拜,在金鼎山砍了幾棵樹,放一頭石牛臥在那裏。我見砍了古柏樹,放了臥著的石牛,非常生氣的說,睡在地上的懶牛,不值得人們敬奉。應該取締。隨即派鄉林業站長蘇德堯前去查處。水觀西河村,山嘴上有巨石,據傳是西牛變成的。因此叫西牛山,四季香火不斷。

蓮花湖鄉李家村,文通鎮星致村,把修在石頭上的廟宇。叫石龍宮,文通鎮龍橋村有個石洞,深有幾裏,叫龍洞。蓮花湖鄉白猴堂村,有一個高十多米,寬二十多來,深十多米一個山洞,裏面有觀音等塑像,叫仙人洞。文通鎮石溪村有個廟,修在石溪旁,叫石溪廟。文通鎮龍橋村,紅陵村高高的石壁上的陏唐時代的石刻。文通鎮豐華村範家嘴的石傘,均被列為綿陽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蓮花湖鄉柳林村沿河石巖上雕刻幾十個佛象,叫佛耳巖。附近一處凹的石頭,據說腰部疼痛,去那裏撐個樹棍,就不痛了。叫撐腰巖(這兩處己被蓮花湖淹沒)

在采石,擡石,拉運石頭中,為了動作一致一般要喊號子,一人領喊,其他接著喊。形成了一套套勞動號子。如修堰築埧打夯。領喊,鄉親們哪個嗬嘿,大家喊,加油幹那麽嗬嘿!領喊,修堰哪個蓄水嗬嘿!大家喊,灌農田嗬嘿!領喊,水稻豐收哪個嗬嘿!大家喊,吃上白米嗬嘿!

1973年,兩岔灘水庫開工不久,由於建設資金等原因,被迫停工了,1990年重啟了修建模式,有人預言,鹽亭這個吃飯都要國家補助的區區小縣,要建成庫容3千萬立方的水庫。除非石頭開花,馬長角。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委縣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60萬人民,集資辦水利,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過五年的努力。兩岔灘水庫終於竣工了。同時,在離兩岔灘水庫大壩僅三公裏的黑雙公路旁,發現一塊巨石開了花,怎麽看都象一朵盛開的蓮花。鹽亭人民建成的兩岔灘水庫,就象石頭上開花。把萬萬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為了活生生的現實。爾後,將這塊蓮花石運到兩岔灘水庫大垻左側安放,供遊人瞻仰。兩岔灘水庫由此更名為蓮花湖。

今非昔比,水泥制品,人造大理石,石英石,花崗石的問世,取代了石料。但石料的用途乃隨處可見,如鹽亭彌江河提攔桿,既美觀又耐用。

家鄉巖層下,有許多處泉水噴發而出,著名的有蒙家橋,杜家河,廟巖頭,涼水井,龍鼻子,三青廟,冒股運,王家坪,羅觀山,我老家馬槽灣房後,八十年代以前,就有茶杯大一股泉水終年不斷,雨季還要大些,不僅供100多人的生活用水,還灌概四畝多水田。近年來,這些泉水都變得小了。應該是氣候變遷的緣故吧。

在那裏居住的,世世代代的父老鄉親,同這些石頭為伴,與這些硬東西打交道,練就頑石一般的意誌,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充分顯示他們的堅刃和智慧。他們不畏艱苦,勇於抗爭的大無畏精神。與日月同在,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