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賣不起價的「小個頭」 蘇州地產枇杷遭遇「大年」煩惱

2024-06-01三農

一年一度的地產枇杷季漸入尾聲,今年是枇杷「大年」,產量達到約1.8萬噸。因此,銷售情況備受關註。由於電商、物流的加持,中大果枇杷的銷售十分火爆,但是達不到銷售品級的枇杷小果卻只能作為贈品或低價處理,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讓果農們喜憂參半。

如何實作枇杷小果經濟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做到豐產又豐收?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枇杷膏、枇杷酒、枇杷冰淇淋、枇杷巧克力……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正在不斷湧現,為這些「小個頭」開拓了一條增值創收的新出路。

現狀:枇杷小果成果農「甜蜜煩惱」

5月29日一早,在金庭鎮秉常村,果農黃介俊就上山采摘枇杷了。雖然已是枇杷季尾聲,一上午仍有不少收獲。但是,采購商在挑選過程中,從3筐枇杷裏挑出了半筐達不到銷售品級的果子,這讓黃介俊覺得有些心疼,「枇杷季馬上結束了,現在采摘的枇杷屬於末茬,因此小果比例偏高一些。而且今年是枇杷大年,產量多,采購商也更挑剔,小果不太好賣。」

在東村村,記者遇到了挑著幾筐小果,來到路邊擺臨時攤位售賣的果農徐建國。「今年雨水少,小果的產量比往年多,我家每天都能挑出一兩筐。」徐建國說,自家枇杷靠兒子透過電商售賣,不過客戶看中的大都是中大果,剩下不少小果。為此,他每天午飯後都會來路邊擺攤賣小果。「每斤小果售價10—12元,不圖賺多少,主要是不想浪費,小果雖小,也是我們果農的心血。」偶爾成交一筆,徐建國的臉上不自覺地漾開笑容。

相比徐建國擺臨時攤賣枇杷小果,黃介俊的小果處理方式更加直接,「零星售賣小果也賺不了幾個錢,自家又吃不完,幹脆送給親朋好友,剩下的就作為贈品送給收購商了。」黃介俊雖然說得豁達,但是也忍不住嘀咕,「明年要早做打算,把小果銷售好好做一做,不能浪費。」

果農的煩惱,蘇州飛翠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光旗也深有體會,「我家的果樹有三千多斤枇杷產量,估計有100斤左右的小果,雖然比例不足10%,但是看著小果只能堆在家裏,父母也很舍不得。」不過,鄒光旗說,這幾年他關註到一個現象——隨著電商平台的興起,一些客商另辟蹊徑,開始專攻小果市場,以其高價效比吸引眾多註重實惠的消費者。「小果雖然品相不如中大果,但口感品質也不差,價格也會更實惠。」

期待:「小個頭」能否有很好出路?

枇杷「大年」,根據吳中區農業部門的初步統計,產量達到約1.8萬噸。對於東西山的果農們來說,更大的期望是豐產又豐收。然而,按照10%左右的小果比例,小果產量也是一個不小的數位。為此,小果的出路成了大家關註的焦點。

尤其是,最近網上「一元一斤的枇杷」的傳言,讓果農們更加擔憂小果銷售。「一元一斤的枇杷,其實是個別果農覺得品相不好的殘次果扔掉可惜,就拿來低價處理。」采訪中,不少果農反映,小果與殘次果不同,只是品相不太好,達不到銷售級別而已,實際品質並不差。

「目前,小果的批發收購價格確實不高,但是也不至於一元一斤。」鄒光旗說,今年,勻果、采摘的人工費超過每人每天400元,按照目前小果幾塊錢一斤的收購價格銷售,收入還不能覆蓋勻果、采摘等人工費用,所以大家希望在中大果熱賣的同時,小果也能有更高的經濟收益。

那麽,如何才能實作更高的收益?在果農中,各種討論的聲音層出不窮。在一個西山果農聚集的微信群中,有果農提道,「準備用小枇杷來熬枇杷醬,或者做點枇杷冰淇淋試試」;也有果農總結,「不僅要改變思路,拓展銷售渠道,關鍵還要針對性地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才能提高附加值,避免出現打價格戰的情況。」

「我覺得可以對以小果為主的枇杷進行深加工,提升枇杷的產品價值。」對此,作為合作社負責人的鄒光旗十分認同,以「鮮果銷售+果品加工」的形式,不僅可以解決小果銷售的問題,還能為果農帶來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探索:枇杷深加工已有多種嘗試

「枇杷全身是寶,延伸枇杷的產業鏈,做好產品加工來消化枇杷殘次果、小果這類‘等外果’,確實是比較好的思路,吳中區的枇杷經營主體一直在探索。」在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推廣研究員袁衛明看來,尤其是在枇杷「大年」,利用「等外果」加工對於做好枇杷銷售,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補充作用。

不過,袁衛明認為,蘇州地產枇杷的產量,並不足以支撐發展大規模的深加工產業,可透過傳統加工實作枇杷的增值空間,立足已有的產品基礎和市場需求,發展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比如,枇杷膏已在市場上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同,而且每瓶售價高達幾十元,附加值比較高,利用等外果古法熬制枇杷膏,加工技術簡單,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在枇杷深加工方面,東西山有不少果農已經在做嘗試了。」吳中區農業農村局產業合作科科長葉國平表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冰淇淋、枇杷巧克力等深加工產品正在不斷湧現。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85後「小娘魚」謝芳萍作為一位農二代,帶領金庭鎮秉常村60戶農民組成了常春藤農業專業合作社,從2020年就開始探索枇杷深加工。

踏入常春藤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大門,就可以聞到淡淡的枇杷果香。大廳左側的展台上,整齊排列著合作社的「拳頭產品」——枇杷露和枇杷花茶。在展台的後方,是一面巨大的展示墻,上面詳細地介紹了枇杷露的制作過程。「我們建立了枇杷露與枇杷花茶的正規小規模加工廠,並進行了ISO品質體系認證,目前已透過枇杷深加工產品帶動周邊100多名農民就業。」謝芳萍說,為拉長產業鏈,合作社還與蘇州市農科院合作,引進新技術、新裝置,制作枇杷果醬等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今後再碰到豐產年,農戶有賣不完的小果,就可以送過來,由我們代加工,可以最大化實作枇杷的價值。」

(蘇報融媒記者 朱雪芬 陳兆帥 劉達 瞿毅誠 文/攝)

編輯: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