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平安、泰康結束,惠民保為何被做成了「賠本買賣」?

2024-03-17三農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健聞咨詢】從多方獲悉,在沿海某省,部份城市惠民保賠付率超過100%,多家商保公司虧損,曾入局的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已陸續結束該省惠民保業務。

該省曾要求商保公司(下稱「保司」)在惠民保計畫上「保本微利」,賠付率要達到90%以上,但當賠付率超過100%時,保本必然不再可能。

沿海某省的情況並非孤例。近幾年,「網紅」惠民保以幾十元或上百元的價格登堂入室,正在朝一個真正的「支付方」雛形走去。多地政府在深度介入惠民保的同時,也順勢對保司提出剛性要求:賠付率要高達70%~90%,並采用結余滾存的封閉式資金管理模式。

簡單說,惠民保的保費收集後,政府要求保司要把絕大部份的保費,都賠給參保人;即使保司有結余,也不允許作為利潤裝進口袋,而是放在資金帳戶裏留用。

「很難盈利,保本勉強。」一位承保保司負責人直言,「不用再回到童話故事裏了。」

在惠民保的敘事中,保司一向在故事的B面。自2020年惠民保在全國推開後,業內的「悲歌論調」未遠離這個「四不像」的產品,「歸商保,還是歸社保」的道路之爭亦持續多年,最後雙方勉強得出「政商融合」的共識。

結果,裂痕卻恰恰暴露在了政商之間——政府想往左,提高市民獲得感,讓惠民保發揮作用;保司想往右,有一點盈利,至少不要虧本。

但現實中,能把左右平衡好的惠民保,實際是極少數。隨後有保司退場,惠民保停運。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出284款惠民保產品(不包含叠代產品)。其中,211款產品正常營運,73款產品停止營運,占比約為25.7%。

一款以普惠為名的商業保險,真成了保司裏的「賠本買賣」?惠民保的故事,又能存續幾年?

賠錢

坐在公司總部的辦公室裏,李欣表現得還算淡定。

近兩年,他所轄的惠民保計畫中,部份計畫的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相加也超過了100%,個別計畫甚至達到110%。也就是說,只要繼續做,公司就要為這項虧損的業務倒貼幾個點的成本。

按理說,李欣得給上司一個合理的解釋,要不就盡早決策——砍掉這個賠錢的生意,結束各城的惠民保業務。

作為一家商保公司健康險的業務負責人,李欣比誰都渴望惠民保業務有直接的創收。但到今年,經歷了三五年的起伏,有保司陸續因經營成本、虧損、考核、服務等因素結束,李欣仍堅持了初入局時的決策:在整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堅持繼續做。

「進入一個領域前要先想清楚公司能獲取什麽,可能出現哪些問題,在什麽情況下如何平穩結束,因此,我們此前對惠民保預設的綜合成本率就不是100%以下。」李欣嘗試說明他不結束的理由,「不是說只有賠付率低於100%才算成績,要綜合盈虧額度、市場品牌、經營資質、資源利用等很多因素綜合評估。惠民保業務雖然進入死亡螺旋的情況和預測相符,但現階段還是我們能承受的。」

李欣所在的保司不算航母級規模,面對新產品的謹慎幾乎是他的本能。

2015年惠民保在深圳發起後,2020年一些平台公司在各地推動保司成立共保體,惠民保迅速躥紅。彼時,李欣也是座上賓,受邀入局。勘察一番後,李欣用最基本的保險「大數法則」算了一筆賬:惠民保一單只有幾十到百余元,總保費不高;保險責任偏窄,參保群眾的實際獲得感就不會高,續保率和換手率不可控;政府背書能提高參保率,但政府需要提高群眾獲得感,必然需要提高賠付,賠付高了再提升保費,又會讓年輕健康群體斷保,進入健康險的「死亡螺旋」。

算來算去,李欣說:「當時有些保司看到了保費規模不小,沖了進去,我不敢動。」

隨後就有中小保司和第三方商業機構的猛紮而入,又匆匆離場。「做之前沒想明白,盲目進入,就可能撞石頭上了。」李欣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輕舉妄動。

直到惠民保在全國多市落地,參保率在部份城市超過了50%,李欣才做出了謹慎入局的決定。但限定有三:1、總量控制,設定全公司惠民保業務的總保費上限;2、優先支持年輕人較多的勞務輸入省市惠民保業務;3、控制在共保體中的份額,定位為跟隨者。

並做了最壞的打算:邊際成本率控制在105%以內,單個計畫即使賠錢,只要控制在一定額度內,就不結束。

「惠民保不能完全不參與,全行業都在尋找解決惠民保死亡螺旋的路徑,在觀察比較各地的模式和經營結果,如果找到了,公司不能沒有資格資質,必須得有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李欣的想法代表了業內一批正在賠錢、但堅持做惠民保業務的公司。

不過,一旦有人結束,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選擇

保司結束,被業界視為是真正的危險訊號。

平安養老和泰康養老這兩家養老保險公司,陸續結束沿海某省的惠民保相關業務。尤其平安作為中國惠民保第一家,其結束引起業界關註。

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告訴【健聞咨詢】,2022年平安養老就明確結束了該省的惠民保業務,「平安的份額沒那麽高,公司很市場化,從市場化的角度來講,既然不能量化成盈利,就不做了。」

而結束也有另一層政策原因。2023年底,金融監管總局釋出的最新【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要求,養老險公司應當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聚焦養老主業。而具體到惠民保這項業務上,就是養老保險公司不再被允許經營惠民保這類短期健康險,限期三年。

這也意味著,不光是沿海該省,全國各地的惠民保計畫中,養老保險公司都將在未來三年內撤出。

雖然惠民保暫時賠錢,不過一旦把眼光放長遠,保司略感寬慰的是:或許它能成為一筆「長期主義」的投入。

平安養老一手打造的深圳故事,讓不少保司對此深信不疑。

回到2015年,深圳以「政府重疾險」的名義確立了一種商業型大病補充醫療保險,那正是惠民保的雛形。此後,2015年~2022年,這款產品都是由平安養老深圳分公司獨家承包。

獨家承包的8年間,這款產品每年的實際理賠率都超過100%,但平安養老深圳分公司一路持有,直至今日。對平安養老來說,惠民保產品不賺錢,但背後另有考量。

客戶數量的多少,往往代表著商業可能性的大小,意味著保險公司有機會將更多的產品賣給他們。所以從獲客成本的角度來看,平安養老做了一筆劃算的買賣。

這在業內稱為「二開」產品。

2022年8月,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於澤在中國人保2022年中期業績釋出會上就表示,人保正在開發上線與惠民保互為補充的住院醫療津貼險、重疾險、學幼險、個人家庭綜合保險、服務型家財險等「二開」產品,截至2022年6月末惠民保「二開」計畫的保費已累計突破了5000萬元。

南方某市的惠民保產品背後的保險公司也有類似的思路。在該地惠民保產品的公眾號上,針對沈澱著的該地惠民保產品的使用者,保險公司們開發了一款叫做少兒版的產品,主要針對該地的未成年人。

「雖然這款產品賣的怎麽樣尚不清楚,但這件事說明,保司的確有在嘗試開發惠民保計畫的後續價值。」張鳴說。

在北京的李欣,打的也是這個算盤。他用假設來舉例,如果一家保司在成都,跟華西醫院關系又很好,「別說賠付率102%,賠付率120%我也敢幹。因為公司能透過這些業務的資訊和數據,與華西的資源相結合,在健康管理、慢病幹預等其他領域獲取的利潤會非常高。」

這邏輯是否熟悉?

這種先虧錢做大客戶池,再長線賺錢的模式其實並非近日獨有,因近年來一眾互聯網公司的燒錢大戰,早已變得更為人熟知。保司不過是在暗處再玩了一遍。

成本難控,保費難得

對保司而言,惠民保不是童話故事,是真金白銀。

一頭紮進惠民保業務的漩渦,如今各家已經嘗到了一言難盡的滋味。

以惠民保「優等生」浙江來說,業界皆知有一套惠民保永續發展的「5597指標」——全省投保人數穩定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的50%以上,平均投保年齡低於50周歲,資金賠付率達到90%以上,續保率達到70%以上。按浙江演算法,高參保率和高賠付率能在一個階段裏,實作省內惠民保計畫「保本微利」的平衡。

但參與保司執行下來發覺:「保本微利」的平衡是高難度動作。「保本微利」也並非指在完成90%的賠付率之余,剩下的10%都是保險公司們的純利潤,實際另有深意。

張鳴長期關註惠民保相關業務,也負責過一些惠民保產品,她向【健聞咨詢】直言,任何一個惠民保計畫需要相當的「綜合成本」,包括產品的宣傳與行銷費用、銷售費用、人力成本等等……這些是一款保險產品在推向市場過程中無法繞過的剛性支出。

當剛性支出和賠付率相加,若還沒有超過100%,才能判斷惠民保沒有虧本,甚至可能有一定利潤空間。但是對於不同的惠民保產品來說,剛性成本多少為宜,業界沒有統一的標準,全靠各保司自己。

除了擔憂成本,高賠付率懸在保司頭上的另一把劍。不少惠民保計畫要求賠付率高達70%~90%,政策出台後不久,劉銳就觀察到保司裏「有趣事發生」。

在惠民保業務從業多年,劉銳笑說,當時高賠付率的要求逼得保司裏,一時間出現了一些違背市場直覺的現象——保險公司瘋狂主動給參保人打電話。「為了達到賠付率,上趕子找參保人進行賠付,非常著急,還找不到。」

不過,一名衛生政策領域研究人員對此發出詰問,「普通商業保險的賠付率相對較低,約為49%。但惠民保同樣作為一種商業保險,卻要求90%以上的都得賠付出去,這合理嗎?」

【健聞咨詢】了解到,南方另一市的惠民保產品一度發現「入不敷出」後,便在次年針對理賠責任相關條款進行了調整,以期實作理賠率的控制。但張鳴分析說,「控賠」調整極其復雜隱蔽,通常並沒有直接調整賠付率,而是是暗中調整了賠付門檻,不會讓參保人直接察覺。

而前述研究人員所指的關於賠付率是否要調整,業界至今沒有結論。

錯覺

不過有一事被業界詬病:「都在賠本」也是一種被營造出的錯覺。

多名從業者直言,現在行業內惠民保虧錢的聲量太大,但有相當一部份惠民保計畫在不聲不響的盈利。

「營運不善,導致賠爆了的惠民保產品肯定會經常出來抱怨,這會讓行業形成一種錯誤認知。」張鳴很堅定,至少在當前階段,惠民保還沒有走到參保人全是大病體,健康人全部脫保的「死亡螺旋」絕境。

從全國來看,惠民保現在仍處於發展階段,大的保司會同時參與多地業務。對於這類大型保司來說,隨著參保人數和參保計畫的增加,其營運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如果有保司在一地虧損,那麽只要其他地區是盈利的,總體仍能盈利。

惠民保在小城市反而容易盈利。張鳴說,越大型的惠民保計畫,政府要求越嚴格,準公共品內容也就越強,反而越難實作盈利。而對於那些出現在小型城市的,規模比較小,商業性比較強的惠民保產品,反而更容易實作盈利。

以浙江為例,這是屬於頭部的參保數巨大的惠民保計畫,本身保費收入就非常高,而強政府背書又能幫助節約不少成本,所以在留下的綜合成本率空間不到10%的情況下,共保體們依然有機會實作「保本微利」。

所以倒推回來,對於其他的惠民保產品,或許難以復制這樣的經驗。上述惠民保行業人士表示,如果一款惠民寶產品的賠付率能夠控制在60%~70%,然後留下40%~30%作為綜合成本,粗略估計應該是足夠的,不至於成為一樁賠本買賣。

追求盈利是保司的天性使然,也是商業必然。眼下,保司在戰戰兢兢中盼著惠民保不要虧損,或是虧損能晚點來。

「你首先要想清楚,你做惠民保的目標究竟是什麽?」李欣說。

(應受訪者要求,李欣、張鳴、劉銳均為化名。)

「註:死亡螺旋,簡單理解即買保險的人越少,保費就越高;保費越高,買保險的人就更少。指的是一種導致保險產品最終走向失敗、虧損的過程。」

參考資料:【2023年城市客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