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往事回首】那個年代的中秋節

2024-09-16三農

我們那兒的中秋節,叫「八月十五」,簡稱「十五」。這可是一個除了春節之外,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了,所以,家家戶戶都很重視。那時候的農民不求啥的,只求個團圓喜慶,窮人窮過,富人富過,但必須都要過。

眾所周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困難,物資匱乏,絕大多數人家吃得孬,穿得破,大人、小孩都缺少營養,所以,過節對孩子們來說,就成了日日想、天天盼的大喜事了。

雖然人人都期盼著過「十五」,但這個「十五」卻過得十分簡單。每個家庭的餐桌上,炒小公雞是斷然不能少的,講究點的還會擺上幾道小菜,有的或許還能吃上一頓白面饃饃或麥子煎餅。然而,這些美味佳肴,對我這個窮孩子來說,是可想而不可及的,只有羨慕的份了。

那時候的農村,過節沒有什麽文化娛樂活動。中秋節,正值秋收秋種的大忙時節,社員們從來就沒有什麽節假日,依然要一如既往地下地忙活。至於「遛公園、逛超市、吃大餐,看大戲」什麽的,在那個時期,就連夢也難以做的出來。

我家窮得很,其程度在全村一百多戶人家中,能數得上前十名。但不管多窮,每年的這個「十五」還是要過的,只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

炒小雞、吃月餅,是我家「八月十五」的頂級用餐標準,至於其他的美食,只有妄想了。

每年春天一到,我家都要養上七、八只小雞,長大了,母雞留著下蛋,公雞用於招待重要客人,但必須要留下一只,好過「十五」。

關於月餅,我家從來沒有錢買。全是親戚送節禮經多次周轉後剩下的。就是這家親戚送來的,我們再轉送給別人。余下的我們才可以享用。

「十五」這天,午餐飯桌上除了多了一盤炒雞外,其他的依然如故。到了晚上,母親把存放多日的月餅拿出來,與家人分享。然而,母親從來不舍得吃整個月餅,只吃紙包裏脫掉的「穌皮」。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覺得特別得開心和幸福。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如今這日子真的是好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