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四川德昌古民居「童家大房子」

2024-03-16三農

老宅天井密布

隨著城市改造和農村舊房拆除,如今古民居迅速減少,不過德昌還保留了一些較有價值的古民居,其中占地三四畝的六所土門子童家大房子,雖然殘敗,但相對保留較完整。

2006年時的童家大房子,保存較完好。宋明拍攝

童家大房子位於德昌縣城南15公裏土門子處,海拔1544.18公尺,東經102 ° 12 '17",北緯27° 17'34",原屬六所鎮解放村4組,今屬昌州街道興安村3組。

2001年我第一次走進童家大房子,見其房屋破敗,依然能見其曾經規模。建築群坐東向西,大門很高很寬敞,深宅大院感明顯。房屋結構並列天井形制。房屋天井回廊之間四通八達,如迷宮一般。風火青磚墻與土磚墻厚達80厘米以上。

門窗精工雕飾著戲劇人物,每幅2人,進行說唱表演,可能是二十孝的戲劇人物。難能可貴的是匠人氣息少,藝術氣息重,看來制作者絕非鄉村匠人,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014年,我再次進入童家大房子,遇見90歲老人徐興碧,她嫁童幫儒,因此進入童家大房子。老人伸出手指比劃,說:「這裏共有12個天井,以前天井裏還養花養魚。」屋裏還保存有5個天井。 我們站在最大的天井,天井長約10公尺,寬約六七米,四周條石砌成,條石上有圓形孔,那是排水系統。井裏鋪的是石板,砌得平平整整,呈斜線鋪設,有點像今天的地板磚。最小的那個天井寬2公尺多,長約4公尺。中間那些天井大小不一,一般也能達到幾十平方米。5個天井構成了參差交錯的5個四合院。遙想當年12個天井構成了12個緊密相連的12個四合院,甚是壯觀。由12個迅速減少到5個天井,可見童家大房子毀壞嚴重。門窗已發生了變化,一些村民把門窗拆來賣了,致童家大房子的文物受損,精妙的木雕作品迅速減少。

門上的木雕戲劇人物。2001年宋明攝

門上的木雕人物。宋明攝

2019年,坐在土門子路邊凳上,我望著溝那邊的童家大房子,聽當地老人李發宗講童家故事:「據說修童家大房子時,共有12個木匠修了3年。童家大房子是由16間住房和13個天井構成的住房群。采用江盤樓,二丈二尺八的頂脊,很有氣勢。一層樓有‘二顆印’模樣,有柱頭雕花,有門窗鏤刻特別多。還專門修了大小姐樓、碉樓,因為裏面的方家不慎用火燒了一些房子,後來碉樓拆了。1949年解放後,人民政府在童家大房子裏修了學校,1952年二月初八王恩弟(音)家失火,把學校燒了。至今還有9家人在裏面住。」

童家大房子在村中央,交通不便,居住人家多,因此民居改造困難,所以村民寧願在外修房,也不願意拆了老房修新房,在這種背景下,童家大房子得以保留。不過最近,也就是2023年11月我再到童家大房子,當時的那個天井的一部份和當年童肇元住的房屋已經被拔地而起的樓房所取代。

童家大房子誰人所建?是個謎

李發宗講:「童家做蘑菇生意,至‘向’字輩時生意非常興隆。童家大房子由童誌慧這房所修,其兒子童向鈞、童向銘修建。」但童誌慧及後人主要遷到六所糖水碾(今天昌州街道六所社群),只有一部份童氏留下來老宅裏和周邊。

2023年航拍童家大房子。宋明攝

童誌慧在鄉紳中應該有影響力,德昌解結寺之南約百米有誌慧墓,一座漂亮的大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兒子童向銘的墓也葬在旁邊。碑文上有「清勅授文林郎」。文林郎不是職官,而是散官,清朝時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來定級別,就好比說「行政級別」一樣。因為明清時知縣均為正七品。可見,童誌慧在當地有影響,是有名的鄉紳。

童誌慧墓旁小墓是其四子童向銘墓。碑殘破,碑上有「例贈登仕郎」字樣,上面失真毀,應該是「皇清例贈登仕郎」,大意是,清官按照規定在人死後,贈個人「登仕郎」九品官銜,此為虛設。從散官名看,向銘不及其父級別高。童向銘「儉食省用者其性與情而積累漸臻……何止小康德壽齊輝一堂鹹稱五世富強自治千倉尤慶萬廂……」「即富且貴年逾古稀」從文字看,他還是省吃儉用,家中富裕,而後壽命較長,年過七十。不過我未見與他與童家大房子的有關文字。

傳說是童向銘修的童家大房子,目前無碑和宗譜證明,只有傳說,需進一步考證。

做香菇生意,從陜西再到德昌

清代,浙江省處州府慶元縣六都九保葛畬村,現在是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淤上鄉外童村。清代乾隆二十九年,葛畬村童德昇、童德禧兩兄弟父親離世,而喪母時間更早些,此時兩人分別是16、13歲,生存成問題。當地盛產香菇,販賣香菇產業活躍,兄弟倆便進入四川,先在川東做香菇生意,並分別娶了大竹兩位女子為妻。從兩兄弟之下的三代人通婚範圍看,涉及川東、川北,證明他們在四川呆過一段時間。 後來兩兄弟到陝西漢興道漢中府寧羌州回水河石梯子灣做香菇生意,昔日寧羌州,是今天漢中市寧強縣。

後來,他們帶著兒子回過慶元,因感到慶元沒有容身之地,無法生存,便抄了宗譜離開返回陜西,後來兄弟倆離世葬寧羌州。半於這一段歷史,慶元祖居地的宗譜上記載有到陜西這事,但到四川已經沒有記載。

關於童氏入德昌傳說很多。2021年10月7日,87歲的童廷樞老人告訴我:「前輩背索子扁挑到德昌深山老林,砍樹生蘑菇。祖先是蘑菇生意的,所以童家七月半時祭獻幹蘑菇。」

除了族譜上有記載,童誌慧的墓碑也有記:「公原籍系浙江處府慶源縣葛畬村籍也。溯先祖德禧公入陜貿易,遂家於寧羌州,生鳳公弟兄五人,鳳公次之。及德禧公卒,父公年甫及十余,誌高氣遠,蔔葬於回水河之鵝項頸,即只身入川,歷數年,偹嘗艱苦,幸邀天眷,空匱無虞。復回陜迎祖母劉太君及李孺人,同臨德邑,爾時夫妻、子母、兄弟、伯叔始獲聚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童德禧去世,當時次子童承鳳十多歲,將父親葬在回水河鵝項頸,即只身進入四川創業,幾年後,返陜西接母親和夫人來德昌,此時夫妻 、母子、兄弟、伯叔,才相聚。

童氏陸續進入德昌主要居住在土門子做香菇生意,眾多童氏很快發家,家累千金,在當地置地、修譜修祠堂、建童家大房子。

2006年時的童家大房子大門。宋明攝

新中國成立後,原屬童氏地主所有的童家大房子歸公後,分配給貧苦童氏和他姓群眾居住,後有短暫的建校歷史。人民公社時期,童氏人已經變成從事農耕的農民。改革開放後湧現一批童姓能人。今天,德昌童氏也成為祖國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童家大房子、宗祠、宗譜、碑刻構成童氏移民史

德昌童氏文物中最有價值的是,以童家大房子古民居、童氏宗祠舊址、10多座古墓、宗譜為主,構成了較完整的一個宗族移民史,是清代安寧河流域移民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對當地研究移民文化、清代經濟很有歷史價值。

2023年11月,涼山州政協辦公室文史研究中心主任陳雲庚到童家大房子考察,說:「殘存的童家‘七星抱月’復式四合院建築群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人與自然和諧伴侶關係,構建了聚族而居、崇尚和合的和諧共榮的人文空間。其形制之崇閎、結構之精嚴,規模之宏大,在安寧河流域現存明清古民居中罕有其倫,是川西南清晚期大木作嚴謹架構與小木作精絕工藝的有機結合,具標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