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現在不講「成分論」了,「鬥地主」也成為遊戲了

2024-01-11三農

1979年1月11日,中央出台【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這好像冰天雪地大冬天裏,忽然透進來一道溫暖的陽光,從此,「成分論」成為歷史,雖然個人學習工作履歷表中,仍有「家庭成分」一欄需要填寫 ,但是不再很講「家庭成分」了。

但是在此之前,講成分是很厲害的。這應該從開始土改開始的,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階段。

那時候,農村的成分劃分為「地主、富農、上中農、中農、下中農、貧農、雇農」,這樣的標簽貼到身上,就不容易揭去了。我們村上有幾戶地主,開大會上總是挨批鬥,像掏糞坑、掃大街等臟活累活都是他們幹,都是夾著尾巴做人,說是階級改造。他們原來是剝削人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要把他們改造為勞動者。

過去,他們高人一等,可是現在,他們則被人看不起。

當時,我正上小學,填寫表格時,都有家庭成分一欄。爺爺交待我,咱家是「下中農」,特別強調「下」。看到有同學填寫「地主」「富農」成份,大家就嘲笑他;而一部份同學填寫的是「貧農」,大家就都高看一眼。

我們看的電影,像【閃閃的紅星】【白毛女】【苦菜花】等,裏面都有地主的形象,如胡漢三、黃世仁等,看了之後,對地主更加仇恨了。

「地主」「富農」都是高成分,當兵、上大學是過不了政審關的,不但如此,連媳婦也娶不上。我們村裏幾個家庭成分高的青年,長得挺排場,腦袋瓜聰明,但就是娶不上媳婦,不得已找了四川過來的女子。

後來,不講「成分」了,大家就拿「成分」開玩笑,問是什麽「成分」,說是「籮筐盛糞」。又興起了「鬥地主」,不過已經是一種撲克牌遊戲了。玩這樣的遊戲,有人還特別愛當地主。

有的村民租種了村裏的幾百畝地,別人笑稱他是地主,他還挺享受。

說起來也怪,那些地主家的後代,雖然當時受歧視,娶不上媳婦,上不了大學,後來,政策放開了,地主家的後後代們,不光做生意在行,成為村裏先富起來的一批人,蓋起了樓房,娶的媳婦長得漂亮,而且孩子上學也非常優秀。

近些年的影視劇中的地主也開始以正面形象出現了,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