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湘陰縣一批高學歷年輕人回鄉種地——「新農人」奏響鄉村新樂章

2024-03-18三農

華聲線上全媒體記者 劉永濤 周磊

通訊員 蔣紀 彭柳

3月16日,湘陰縣湘濱鎮雲集寺村,80後羅勇的育秧大棚正加緊施工。

「流水線式精準育秧,秧苗品質好、存活率高,這裏所育秧苗可供應8000畝大田種植。」皮膚黝黑的羅勇站在地頭,腳上沾滿泥土。

很難想象,這是一名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法學碩士。

記者走訪發現,在湘陰縣年輕人種地屢見不鮮,80後、90後「新農人」已成農村新生力量。

湘陰「最大」的農民,竟是北大碩士

從北大畢業後,羅勇2006年進入湖南省委辦公廳工作。

早已「躍出農門」,為何返鄉種地?

交談間,羅勇吐露心聲,他在洞庭湖畔長大,從小便跟著父母做農活,在城市奮鬥多年,仍掛念鄉村的生活氣息。

「將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套用於水稻種植,肯定有發展前景。」2018年,羅勇一頭紮回老家湘陰縣新泉鎮,成立湘陰鏈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當起「田保姆」。

羅勇推出稻田托管模式,建設鏈田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以科技智慧種植為支撐,以稻田托管助推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種植,為農戶提供高標準農田建設、品種規劃、測土配肥和檢測、客製植保、農機服務、技術培訓、糧食烘幹倉儲銷售、農業金融等全鏈條農業生產服務。

「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將是適度規模種植,是科技含量高、更加高效綠色安全環保的農業。」羅勇建起「縣級營運中心+鎮級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的鏈田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湘陰縣落地鏈田農業服務中心、站點近50個。

如何讓更多農民受益?羅勇的做法是「授人以漁」。

在省內水稻主產縣建立水稻種植職業技能培訓學校11所,培訓內容包括水稻栽培、農機修理、無人機飛防、大米加工銷售等,培訓人數達4萬人次。

6年來,羅勇帶領團隊完成連片種植5萬畝,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6000畝,實施社會化服務面積40余萬畝,完成糧食貿易27萬噸,創湘陰職業農民之最。2023年,盈利300余萬元。

羅勇,成為湘陰「最大」的農民。

被村民笑稱「傻子」的姑娘,打了翻身仗

走進楊林寨鄉艾竹生態家庭農莊,一壟壟草莓長勢喜人,清香撲鼻。

「嘗嘗,不用客氣!」騎著「小電驢」,張俊萍遠遠地打招呼。

這些草莓售價每公斤300余元,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等地,一個面積2畝的大棚年產值可達2萬元。

這位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90後」姑娘,6年前被村民笑稱「傻子」,而今用「無土栽培」技術闖出一條「金」路子。

2018年,張俊萍放棄「公考」復試機會,回鄉種地。

「怕是讀書讀蠢了,有蠻傻!」研究生返鄉種地的「新聞」,成為村民茶余飯後談資。

「我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好不容易供出個研究生,沒想到你回來拿鋤頭。」張俊萍的父親張球兵氣得睡不著覺。

張俊萍卻堅持:「學農不為農服務,老坐在辦公室,這絕不是我想要的。」

父女爭吵不斷。最長一次,半年時間沒有同桌吃飯。

最終,張球兵拗不過女兒,答應給她3年時間試試。

6位農學專業博士、碩士被張俊萍打動,投資入股。張俊萍以7萬元啟動資金成立艾竹生態家庭農莊,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蔬果。

無土栽培,即用玉米稭稈、水稻稭稈、蘑菇廢渣配上家禽糞便,采用生物技術進行高溫發酵、消毒,將其制成有機肥料基料,用來培育蔬果。

張俊萍說,從栽苗到結果比傳統種植快約1周時間,且無土栽培的作物口感更好、抗病性更強、產量更高。透過無土栽培技術,她培育出反季節辣椒,頗受市場歡迎。

張俊萍的徒弟潘瓊花先後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辣椒和香瓜,去年產值近6萬元。

如今,張俊萍種養品種豐富,包括草莓、香瓜等,去年利潤40余萬元,幫助20余名農戶增收。

「希望政府支持將附近的道路設施盡快修繕,我要在這裏新建兒童遊玩區,打造集有機蔬菜種植園、魚菜共生種養園、昆蟲家禽養殖園於一體的生態化種植養殖產業基地。」坐在「小電驢」上,張俊萍在田間肆意指點「江山」。

90後帥小夥,最愛的身份標簽是農民

鶴龍湖鎮仁合村,人人都知道有個愛當農民的帥小夥。

2019年,周浩24歲。大學畢業3年後,他放棄長沙的穩定工作回鄉創業,營運湖南三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啟與土地的故事。

從省城回農村,他的理由很簡單:「父親幹農業,我喜歡農村生活,也覺得農業大有發展空間。」

身為土生土長的「村裏人」,周浩對村情了然於胸:老一輩農民年紀漸大,面對現代化農業力不從心,急需新鮮血液註入活力。

「基本實作水稻生產耕、種、防、收、運、烘等全環節機械化生產。」周浩在鶴龍湖鎮連片流轉耕地2000余畝,挖溝清渠、整修機耕道,提高生產效益。

除流轉土地耕作外,三民農業公司還為當地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社會化服務。去年,該公司社會化服務面積近1萬畝,產值逾2000萬元。

「賺的錢又投進去了。」周浩指著今年新建的工廠式育秧中心笑道。

「相比大田育秧,流水線育秧可節約稻種,育秧品質好、效率高,還能克服‘倒春寒’等天氣影響。」周浩說,育秧中心馬上投入使用,可培育近7000畝大田秧苗。

「他是個幹實事的小夥子!我們都很樂意在這裏做事。」57歲的村民周術梅已經跟著周浩幹了4年,負責田間管理,年收入近5萬元。農忙時,三民農業公司可帶動10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多為村中無事可做的大齡勞動力。

「身邊有不少年輕朋友,大學畢業後回鄉種地,國家支持農業發展,我們願意盡一份力。」周浩說,他計劃加強田間智慧管理,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發展現代智慧農業,打造千畝生態農業產業園。

在湘陰,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家鄉熱土,奏響農村發展新樂章。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