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春耕春播,新質生產力站「C位」

2024-03-18三農

「一稻三蝦」,讓食客最 愛的小龍蝦,春天也能「爬」上餐桌;智慧化育秧,實作從一粒種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機械化;「小農機之鄉」生產的新型農機,暢銷海外……

「一稻三蝦」讓小龍蝦提早上市。 (南縣融媒體 中心供圖)

春耕春播時節,記者分赴一線走訪發現,新質生產力正成為益陽春耕生產的「主角」。

新方式

「一稻三蝦」,讓小龍蝦提早上市

小龍蝦,是不少人餐桌上夏天必不可少的美食。可在湖南最大的小龍蝦養殖中心南縣,小龍蝦現在就已上市了。

「第一批小龍蝦3月中旬就上市了,平均售價每公斤44至50元。」3月15日,南縣浪拔湖鎮高效優質大蝦英雄隊示範基地負責人段曉輝告訴記者。

前幾年,透過前往湖北、江蘇等地拜訪稻蝦種養達人,結合南縣實際情況,段曉輝成功攻關「一稻三蝦」種養技術。

何為「一稻三蝦」?段曉輝介紹,這是一種創新性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包括3個生產環節:稻前蝦,在水稻收割後至第二年水稻栽插前的時間段內養殖一茬小龍蝦;稻中蝦,在水稻栽插後至收割前養殖一茬小龍蝦;稻後蝦,在水稻收割後養殖一茬小龍蝦,主要用於蝦苗的繁殖。

正因為稻蝦互利互促且效益高,該技術實操手冊已在全縣範圍推廣。目前,該縣建立19個生態種養示範基地,放射線帶動種養面積10萬畝。

「一稻三蝦」,讓小龍蝦提早上市。智慧化育秧,則實作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機械化。

3月15日,記者走進位於資陽區長春鎮的農業農村部南方智慧育秧(苗)重點實驗室,眼前叉車來來往往,工作人員一派忙碌。

在南方智慧育秧(苗)重點實驗室,高速育秧播種流水線正在作業。雷鴻濤 攝

在高速育秧播種流水線上,秧盤「坐電梯」「穿山洞」,依次完成鋪土、施肥等程式,隨即進入播種、消毒、覆土等流程。之後,秧盤被送入暗化催芽室催芽。24小時後,秧盤進入育秧科技大棚。整個過程,只需要3名工作人員就能完成。

走進育秧科技大棚,一股暖意襲來。這裏的環境監測系統,即時顯示溫度、濕度、照度、二氧化碳等數據。大棚透過31個傳感器,控制各項數據,實作育秧不再「看天吃飯」。

南方智慧育秧(苗)重點實驗室技術總監賀雄介紹,相比傳統育秧時間,智慧育秧縮短20天,種子的出芽率在95%以上,每畝成本降低50元。

「智慧化育秧,實作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機械化。透過智慧化數位化控制,機械化育秧具有恒溫、恒濕、保肥的優勢。」賀雄介紹,透過該流水線,3名工人8小時工作量,能滿足500畝稻田的秧苗需求,全年可以滿足萬畝稻田的秧苗需求。

新工具

不握方向盤,農機直線走

這幾天,益陽富佳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緊裝配新型拖拉機,工人把偵錯程式從車間搬到田間地頭。

「資陽曾是全國有名的‘小農機之鄉’。」資陽區農機事務中心辦公室主任歐管芬說,如今,資陽產的新型農機成為春耕生產的「香餑餑」。

「這款新型履帶式拖拉機,3月14日被泰國客戶訂走了。」3月15日,富佳科技展示廳,公司經理龔誌明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一款「大塊頭」。

益陽富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沃工履拖榮耀十年至尊版」農機,暢銷海內外。雷鴻濤 攝

這款「沃工履拖榮耀十年至尊版」農機,是該公司今年推出的新產品。公司針對泰國客戶的需求,加大履帶的長和寬,讓接地面積大、接地比壓力小。「打個比方,這款農機,就相當於水田裏的‘越野車’,坡坡坎坎、水深水淺都難不倒它。」龔誌明介紹,駕駛艙還搭載空調、音樂等功能,讓犁田耕種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力活。

目前,這款新型農機遠銷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在國內,湖北、江蘇、四川等地也頗受歡迎。

位於資陽區長春鎮的「智慧水肥一體化建設計畫」現場,富佳科技的一款新型履帶拖拉機正在田間偵錯。

益陽富佳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田間偵錯新型履帶拖拉機。雷鴻濤 攝

「它搭載了最新技術自動駕駛功能。」富佳科技公司裝配組裝工人楊建斌走下駕駛艙對記者說。

這款沃工履拖FJH902,是富佳科技的拳頭產品。楊建斌介紹,與普通農機不同的是,該款農機在旋耕過程中,駕駛員無需對方向盤進行操控,農機即可做到自動修正路線。「安裝了北鬥導航系統,可以控制農機直線行走。形象地說,就是不動方向盤,農機開溝的效果也是筆直的。」他說。

新農人

種田須沈下心,一步一個腳印

3月15日,春雨淅瀝,赫山區泉交河鎮菱角岔村高標準農田,19歲的余奕龍穿著一雙雨靴、一身勞保服,和父親余德軍開著旋耕機在犁地。

雖稚氣未消,卻能將旋耕機操控於股掌之間,犁得一手好地;身高1.84公尺,體重僅60公斤,卻能輕松扛上50公斤的肥料。

新農人余奕龍(中)在開著農機犁田。張佳偉 攝

2023年,學拳擊的余奕龍從體校出來後,回到家裏跟父親余德軍種糧。余德軍是村裏的種糧大戶,承包300畝水田,種糧已有6年,每年有10多萬元的純利潤。

「是你父母讓你回來的嗎?」記者問余奕龍。

「不是,我自己想回來的。我覺得行行都能出狀元,農業總要有人來做。現在國家政策這麽好,種糧能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余奕龍說。

和記者聊了一會兒,余奕龍擦掉臉上的泥巴,繼續犁地。「春耕生產,時間很寶貴,環環相扣,每一環都不能大意。」

不一會兒,一塊秧田就犁好了。「在犁地前,秧田裏要放10厘米深的水,犁地深度要在20厘米左右,犁淺了或深了,都對秧苗不利。」雖然只跟父親學了1年,眼前的小夥儼然是種田的「老把式」。

「種田和打拳是一樣的,須沈下心,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余奕龍說,眼下就是要把種糧的本領練強,再考慮擴大種植規模。

來源 丨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 者:雷鴻濤 楊玉菡 張佳偉)

編輯丨夏葳怡

一審丨張永瓊

二審丨楊思

三審丨黃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