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向「新」求「質」,福州農業加「數」前行

2024-05-27三農

行走於榕城大地

農業數位化改革春風撲面而來

廣袤田野上,無人機上陣,插秧機馳騁,采集來的資訊匯總於「一屏」之中;養殖基地裏,數據變農資,帶來了精準、高效農業;農村電商的新賽道上,湧現出了一批「新農人」,逐漸成為數位化的生力軍……

林雙偉 攝

數位技術

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福州農業?

記者走訪一線

尋找深藏其後的成長新邏輯

一屏玩轉「新農活」——

突破「小而散」,效率翻幾番

過去擡頭看天,如今低頭看屏,對於種糧、種菜,李向雪心裏越發有「數」。

李向雪在長樂、馬尾都有種植基地,年產蔬菜和糧食超6萬噸,量大、種類豐富,卻能管得井井有條,有啥秘訣?

田地間,一架無人機盤旋升起,開始均勻地噴灑農藥。「看,螢幕上顯示的就是它的航線。」老李介紹,只要提前在電子地圖上圈定噴灑區域,輸入高度、速度等參數後,無人機就能跟著既定軌域噴灑,減少了人力成本,更加集約高效。

大棚裏,生菜苗長勢齊整,周遭水霧彌漫,卻空無一人。老李淡定地站在棚外,「有物聯網傳感器、智慧植保機盯著,土壤pH值、墑情都顯示在屏上,菜苗啥時候‘喝水’,手機說了算。」

自動噴霧、智慧管理讓農作物長勢更佳。原浩 攝

這些年,李向雪把不少本錢投在裝置、技術升級上。「有一段時間,賬上的現金流還十分吃緊。」投入產出比如何?從老李臉上的笑容,和基地的不斷擴產、擴建可以看出,這步棋,走對了。「數位時代,不趕在前頭,就會被摔在後頭。」

在傳統種植思路下,閩地人多、地少是絕對劣勢;但隨著觀念轉換到數位化視角下,過去小而散的「一分田」也能掙出大效益,讓更多農企、農民看到了新希望,一系列突破隨之而來——

生產效率高了。「自從番茄棚裝上‘大腦’後,一年最多能結8個月的果子,平均每株能產十余公斤小番茄。每年,這座園子凈收益有二三十萬元。」眾禾現代農業負責人黃慶滿說。

經營方式變了。植保無人機、無人插秧機的推廣套用,讓田間地頭進入「機械換人」2.0時代,在啟用生產力的同時,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方式漸漸流行起來,「誰來種」「怎麽種」的問題迎刃而解。

林雙偉 攝

乘「數」而上,擴「數」成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個全國數位農業建設試點計畫、13個省級數位農業創新套用基地以及30個省級農業物聯網套用基地,數位化建設加快前進。

用好數據「新農資」——

在農產品品質、碳匯上顯身手

當數據要素「乘以」農業,會碰撞出怎樣一個結果?

位於福清漁溪鎮的福建光陽蛋業養殖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款叠代升級的蛋雞養殖機器人「木雞郎」,疊加一套全流程數位化養殖系統,匯整合了「大數據池」,可精確地為管理人員提供一手的決策參謀。

養雞場的機器人。圖源:光陽企業供圖

兩排雞籠間,沿軌域移動的「木雞郎」正用它的一雙「火眼金睛」巡檢母雞。除了挑出死雞的主責外,還能透過雞舍的粉塵、微生物、溫濕度等變化,巨細靡遺地捕捉每一只雞的行為細節,並即時記錄下來。

「‘木雞郎’獲取的資訊,在和物聯網采集來的數據全面打通後,形成了一張張直觀的環境雲圖、死雞分布圖、行為異常圖。」在養殖場場長李國彬看來,數位農業的核心,是恰到好處地使用數據要素和發揮價值,「在養殖場,以‘木雞郎’為代表的一套全流程數位化養殖系統,不僅實作死雞檢出率達99%,防範疫病發生,還可精準飼餵、清糞,控制得剛剛好。」

蛋雞養殖機器人「木雞郎」巡檢母雞。圖源:福清市影像中心

一個個誕生於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變成了好品質的佐證——去年,他們拿到了全國首張基於數位化技術的優質雞蛋認證證書。

可以看到,數位時代下,除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之外,看不見、摸不著的全新生產要素——數據,正在成為不可或缺的新農資。

如何用「數」有方?透過一張貼在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探其一二。

眼下,鵝鼻蘿蔔、長樂西紅柿、連江水產、魚糜制品等眾多福州農貨,近2000家生產主體已納入全省「一品一碼」數位化可追溯體系中,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清晰地記錄「二維碼」裏。「相當於為農產品打上‘數位身份’。」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得益於這些數據,農產品溯源得以實作,品質與安全得以更好地保證。

「一品一碼」。圖源:最美長樂

此外,數據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基於數位、科學餵養,位於永泰縣丹雲鄉的一幢幢鴨舍廠房,引來全省第一個水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碳匯VCS計畫落地,測算出了年均鴨糞處理量,實作「賣碳」賺錢。

當「用數據說話」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共識,福州著眼長遠,正下著一盤更大的棋:透過整合匯集全市各類涉農數據,繪制農業農村「一張圖」,開發農業農村「智慧大腦」,從而實作「三農」數據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決策智慧化。

培育現代「新農人」——

主動尋機遇,迎接數位紅利

數位時代下,不僅種養思路在改變,經營體制在變革,甚至連銷售方式,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而推動這些變化的人,眼下都被冠上了一個特別的稱呼——「新農人」。

三四年前,種植大戶張發機歪打誤撞地「闖入」網紅達人的直播鏡頭,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直播帶貨。對此,老張好奇地「鉆」進手機,進而發現新天地:「網購這麽方便,那自家的山貨放網上賣行不行?」

和老張一樣,這一批福州「新農人」中,有二三十年經驗在身的種養大戶、農業帶頭人,主動調整方向,不怕重頭再來;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帶著創業夢想上路,大家從種植端,一直摸索到銷售端。

直播帶貨。圖源:海連江

踏入新領域,在哪學?怎麽學?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福州市農村電商帶貨主播培育方案(2022—2025)】,從因地制宜地開設專題培訓班,到舉辦農村電商帶貨主播大賽,將「短期培訓」、「階段考核」與「長期提升」相結合,創新性地開發出一套全鏈條、系統性的培育模式。

得知市裏開了電商培訓班,崔時雲積極報名,學得格外認真。學成歸來後,崔時雲自主開設了16家網店並搭建起線下一件代發平台。「現在不但自家100多畝的番薯賣得好,售價高了八成左右,還能幫村裏合作社賣柑橘,甚至能幫省內其他基地賣蜜柚。」

崔時雲在農村電商帶貨主播技能大賽現場。林雙偉 攝

農民數位技能的提升,已是數位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數據統計,當前,福州年平均培訓高素質農民超1.5萬人次,培訓農村電商帶貨主播1500人次以上。

搭上數位快車後,小山村開始連通大世界。全市各地正透過完善生產、流通和銷售全流程農產品數位化供應鏈,為鄉村產業振興註入新動能。

「枇杷之鄉」福清一都鎮提前布局,引入京東物流、果之道,建設集產銷服務、電商孵化、物流交易、倉儲包裝於一體的「三中心一車間」,打造鄉村智慧物流,將「一都枇杷」賣全國。透過電商帶動,一都農民平均每戶年增收2萬多元。

目前,全市已帶動「一村一品」專業村農村電子商務行銷覆蓋率達48%。今年市委一號檔也著重強調了「農村電商」部份。「我們將不斷完善物流網路,打通相關堵點、痛點,並為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民提供優惠政策、創業幫扶、實務培訓,進一步促進農村電商興農富農。」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

廷坪山貨在農信電商平台上架。

如今放眼福州,視野中那片熟悉的土地,因「數位」的到來,越發新鮮且充滿活力。土地上的人們正心懷熱忱,以開放之姿接納數位技術,期盼地望向更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