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東北老知青的辛酸往事:棒打麅子瓢舀魚,想吃肉真那麽輕松嗎?

2024-09-26三農

文 | 夢幻鋼筆

編輯 | 夢幻鋼筆

聽說點贊關註的人,都能心想事成,財源廣進哦!想要夢想照進現實,就從關註我開始吧!

七零年代的北大荒:魚躍麅子跑,是天堂?是幻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

「棒打麅子瓢舀魚 ,野雞飛進飯鍋裏」,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謠,描繪出東北北大荒曾經的富饒景象,上世紀70年代,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北大荒這片「黑土地」,開始了他們的「上山下鄉」運動,他們懷揣著理想,渴望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建設新生活,實作自我價值, 現實的北大荒 ,並非僅僅是民謠中描繪的魚米之鄉,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復雜與矛盾

第一章:初來乍到,滿目荒涼

1973年的秋天,一輛滿載著青春氣息的綠皮火車,緩緩駛入黑龍江省的佳木斯火車站,車廂裏, 擠滿了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知識青年 ,他們大多十七八歲, 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一絲對未知的迷茫 ,這些年輕人,就是即將奔赴北大荒各處農場,成為一名普通「知青」的新鮮血液

走出悶熱的車廂 ,一股夾雜著泥土氣息的冷空氣撲面而來,讓這些習慣了城市生活舒適的年輕人不禁打了個寒顫,放眼望去,除了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近處盡是一望無際的荒原, 與他們想象中「北大倉」的富饒景象相去甚遠

「這就是北大荒?怎麽光禿禿的 連棵樹都沒有?」人群中有人小聲嘀咕著 ,語氣中難掩失望

圖片來源於網路

迎接他們的是農場的老職工 ,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飽經風霜的臉上卻掛著憨厚的笑容, 「歡迎你們 ,新來的同誌們!我是農場的老王,以後你們就叫我老王就行」老王爽朗的聲音,讓這些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感到一絲溫暖

簡短的歡迎儀式後, 老王便帶著這群年輕人 ,乘坐拖拉機,一路顛簸, 來到了他們未來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要生活的地方——位於佳木斯市郊的一處農場

一下車, 眼前的景象再次讓這些年輕人傻了眼 ,幾排低矮的土坯房, 墻皮斑駁 ,窗戶破舊,這就是他們未來的宿舍,宿舍裏沒有床,只有一排排用木板搭成的通鋪,散發著一股黴味

「條件是艱苦了點 ,不過咱們農場正在發展,以後會越來越好的」老王看出了這些年輕人心裏的落差, 安慰道

盡管對眼前的環境充滿了陌生和不安 ,但這些年輕人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性格特點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在這片黑土地上,紮根、奮鬥,建設一個全新的北大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章:揮灑汗水,改造荒原

北大荒的冬季漫長而寒冷 ,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滴水成冰,寒風凜冽, 即使穿著厚厚的棉衣 ,也難以抵禦刺骨的寒意

對於習慣了城市生活的知青們來說 ,北大荒的冬天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每天清晨,天還沒亮, 他們就要起床 ,冒著嚴寒,趕往幾公裏外的田間地頭,開始一天的勞動

開荒、播種、除草、施肥……這些在城市裏從未接觸過的農活 ,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他們虛心向老農學習, 從最基本的握鋤頭、揮鐮刀開始 ,一點一滴地掌握著農業生產的技能

「一開始,我們這些城裏來的孩子,哪會幹農活啊,手磨破了, 腰累彎了 ,都是常有的事」一位當年參與北大荒建設的女知青回憶道, 「我們不怕苦 ,不怕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在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勞動中 ,他們也逐漸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當看到自己親手播下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當看到金黃的麥浪翻滾, 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除了農業生產, 知青們還積極參與到農場的其他建設中 ,他們修水利、建橋梁、蓋房屋,用自己的雙手, 改變著北大荒的面貌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 ,他們把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黑土地上,用實際行動, 詮釋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知青精神

第三章:物質匱乏,精神富有

70年代的北大荒 ,物質生活還十分匱乏,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十分緊張,知青們每個月只有定量的糧票、油票、布票, 生活十分簡樸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時候 ,我們吃的最多的就是高粱米飯、窩窩頭,偶爾能吃上一頓白面饅頭,就是改善生活了」一位老知青回憶道,「衣服也是補了又補,一件棉襖, often要穿好幾年」

盡管物質生活艱苦, 但知青們卻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他們利用有限的條件,開展各種文娛活動, 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每逢周末 ,農場就會組織各種活動,例如:唱歌、跳舞、讀書會、詩歌朗誦等等,知青們自編自演節目, 用歌聲表達對家鄉的思念 ,用舞蹈展現青春的活力

「那時候, 我們雖然物質生活貧乏 ,但精神世界卻很豐富」一位老知青回憶道, 「我們一起學習 ,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經歷,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 ,知青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樂觀,在艱苦的環境中, 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四章:返城潮湧,時代變遷

進入8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7年, 高考制度的恢復 ,為廣大知青帶來了新的希望

「那時候 ,聽到恢復高考的訊息,我們都激動壞了,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位當年參加高考的老知青回憶道,「我們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希望能考上大學, 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時間, 北大荒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 ,知青們白天勞動, 晚上就點著煤油燈 ,在昏暗的燈光下刻苦學習,他們渴望知識,渴望改變命運,渴望回到城市,回到父母身邊

經過幾年的努力, 一大批知青透過高考 ,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實作了人生的轉變 ,也有一部份知青,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以償,他們留在了北大荒,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奮鬥

圖片來源於網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 越來越多的知青離開了北大荒 ,回到了城市,曾經人聲鼎沸的農場, 變得越來越安靜

第五章:回首往事,感悟人生

如今 ,距離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當年那些熱血青年,如今都已經兩鬢斑白, 回首那段特殊的歲月 ,他們感慨萬千

「北大荒的經歷, 是我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一位老知青感慨道 ,「它教會了我們吃苦耐勞,教會了我們團結互助, 教會了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

對於那段歷史,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一段「青春無悔」的歲月, 它磨練了知青們的意誌 ,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有人認為,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是一段「歷史的錯誤」 ,它耽誤了一代人的青春,造成了許多家庭的悲劇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無論如何評價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它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銘印, 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 ,北大荒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荒原,如今已經變成了沃野千裏的「北大倉」, 現代化的農業機械 ,取代了傳統的耕作方式,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

而那些曾經揮灑過青春和汗水的知青們 ,他們也已經步入了老年,但他們對那段歲月的記憶,卻依然清晰如昨, 他們會時常想起 ,在北大荒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起奮鬥的夥伴,想起那段充滿激情、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的青春歲月

北大荒 ,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它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本文僅供休閑娛樂,不涉及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