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標誌著北半球大部份地區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和夏至相對的日子,因此被稱為冬至。
同樣作為農諺中重要的一環,冬至也會影響人們對春節天氣的預判,因為農諺中有一句頗有道理的話:「冬至在月頭,春節不穿襖」。然而今年冬至又較為特殊,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現象,並預判2024年春節的天氣呢?
冬至的時間。
按照現代行事曆的說法,農歷11月也叫做臘月,這個月當中自然就有冬至這一天。然而冬至並不能固定在這一月當中,而是會隨著年限的增大而慢慢向後推移,就像2023年冬至逐漸延後到了11月30日。
其實冬至本身就和太陽有著密切關系,它是地球繞太陽轉動時造成的一種現象,由於地球和太陽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因此太陽也會因為地球周圍人的轉動從而走出一個小圓圈,太陽在北半球上空移動到最南端的時候,即為冬至。
這一天陽光的角度最小,北半球上大部份地區白晝時間最短,因此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是由於冬至並非固定在某一個月份,因此對應十一月份最後一天的這一種說法就成為了農諺。然而農諺都是經過許多人多次總結而來的結論,因此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既然農諺提出了「冬至在十一月末的時候春節不開車囤得過冬」的這麽一句,必定有其他依據即時觀察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得出的結論。
農諺的意義。
說到「早冬至」和「晚冬至」這兩種,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哪裏的冬至?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氣候都有所不同。北方地區一年四季溫差非常大,所以這裏的人們才會對「九寒天」這個時間段非常有感受性。
因為在燦爛的夏天裏,一個秋天就會把溫度逐漸降下來,然後過完了秋天,冬天到來的時候一天一度簡直是往下掉!這就是中國北方地區「九寒天」的由來。南方地區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南方地區畢竟靠近海洋,所以只要不下雨,海洋就會把寒氣擋住,形成濕潤而溫暖的氣候。這就是中國南方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多的原因了。
因此南方人在農諺裏的重要位置則是「早冬至」和「晚冬至」這兩個資訊。既然有「早晚」兩種說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在北方,冬天寒冷的天氣通常在十月份就開始出現,如果今年的冬天比較溫暖,那就說明十月份的時候晝夜溫差不大。那麽按照這一規律推導,如果給出了一年中的特定幾個月日平均氣溫,出現這種情況也能推匯出一年中氣溫最冷的這幾個月,所以「早晚」也就成了解釋這件事情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南方各個小村莊中還有一種說法,和我們現在使用科技比較相近,那就是透過鐵桿測量雨量得出的結論。
這個法子怎麽回事呢?在南方地區,一般土壤要排排水才能種上東西,但是水管手動排水難免有些麻煩,於是聰明的大伯們找來根鐵桿,上岸之後再將其放入水管當中,然後用手使勁掰幾下,將其掰斷。如果很容易掰斷的話,那證明今年晝夜溫差比較不大,天氣比較暖和;反之如果不容易掰斷的話,那就是天氣比較寒冷。
這很像我們今天用科技淹測一下土壤溫度得出的結論,只不過當時沒有電所以就只能這樣了。
今年的特殊情況。
按照以上幾個推導法子,如果2023年的冬至在月中,那春節也就會冷,否則天氣就會有點變暖。但是既然發生了這麽件事情,那麽說明了什麽呢?在現代社會中,這件事還真不算什麽特殊情況,因為人類現在已經進入了現代化社會,於是人類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把握住自然規律,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提高生產效率。
傳統的方法用於現在似乎有些落後,但是原理卻依舊是適用的。
因此根據傳統經驗和這一些科技成果,我們得出結論:只要生活網格仍舊在全國普遍適用,那麽就能得到全國各地和全世界各個國家都適用的結論。
2023年12月22日這一天,衛星拍攝到的雲層影像顯示中國上空大片藍天和紅日,無數個小村莊都能看到晴空萬裏這一自然現象。有了這份觀察,我們也就能知道中國南方不會出現極端低溫突破零下,而中國北方似乎也是如此,那麽提出「春到春暖」的結論自然也是理所應當。中國西部地勢非常高,因此地形形成了圖層和空層之間的誕生。
這些層通常都是聚集著迷霧,也伴隨著荊棘和毒蟲,但是偶爾也會像晴天那樣發出光芒來,這一景象就會特別美麗,因此我們的祖先們曾經總結出來一句話:百花深處春暖來。
然而今年的冬季景象卻不是這樣,西部還是那樣晴空萬裏,不說百花深處,就是平常的小花小草也仍舊翠綠無窮。一個世紀之前,當氣候還沒被人類改變的時候,中國西部地區每年的霧氣都很厚,而且少數民族過年的時候從來沒見過雪。但是今天,你還想去西部看百花深處春暖嗎?
我告訴你,我現在就能帶你去青藏高原看看雪!這就是現代社會氣候變遷造成的後果,不可逆轉而又無能為力,這種感覺特別難受,但是正是這種感覺讓我們更加重視自身行為帶來的後果。
2024年春節如何準備?
2024年春節是在公歷2月10日,那麽推算一下,這一年到期末12月31日的時候有什麽變化呢?2023年的元旦是2024年的前奏。
首先我們來看看2023年元旦的時候南方人們是否露出新衣服。
我們家的南方親戚說,2024年2月份可能穿短袖哦!這個表態算不算小海市蜃樓呢?我們來看一看,在陰歷上12月31日是什麽樣子吧,我們拿今年元旦比對一下:2024年1月1日恰好是農歷11月29日,那麽只要萬一不會提前到來,無需過多預測,我們只要放眼望去一定能看到很多白色物體飄蕩在天空中啊!
然而即使如此,還是不能得出確切結論,因為這樣的話意味可以帶來下雪的氣流很少,但是沒有則不代表不會下雪,一切都要等11月15日來臨之後才能說。
如果2024年元旦溫度很高,那春節一定會比較暖,不然的話大家都知道春節一般是比較暖的,所以肯定不會這麽冷!
農諺雖然不能完全依靠,但一定能提供出一些作用來,現代科技局限我們去探究的一部份東西也還是讓我們要做不出來。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全球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無限繁榮與腥風血雨交融迴圈出現,這是大勢所趨。
在對2024年春節天氣的預測中,我們不妨結合農諺與現代氣候數據,借助一些科學統計來深入探討這一主題。透過對比往年的天氣模式與氣候變遷趨勢,我們或授權以更準確地預判即將到來的節日氣候。
首先,從歷史氣象數據來看,近年來冬季氣溫的變化趨勢顯著。例如,根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過去十年中,中國南方地區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5°C。這一點在過去幾年的冬至及春節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如2022年冬季,南方部份地區氣溫高達10°C以上,遠超往年正常水平。相比之下,2023年冬季的平均氣溫盡管相對較低,但也並未達到極端寒冷的狀態。
具體分析到節氣情況,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冬至及春節的平均氣溫比農諺預測的高出2-3℃,這反映了水汽與氣流的變化對氣候的顯著影響。而換算到2024年春節,如果冬至時的氣溫偏高,按照農諺「冬至暖,春節寒」的邏輯,可能會出現春節溫暖的情況。而如果冬至氣溫較低,則春節相對較冷的機率將增大。
有趣的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透過氣象衛星監測到全國範圍內的氣象變化。例如,2023年12月24日的氣象數據顯示,中國南方普遍晴朗,無大片降雨出現。這表明冬季氣流路徑的變化——高壓影響主導了南方區域的氣候,使冬季整體溫暖起來。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常見,可能與全球氣候變遷以及人為活動的影響有很大關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冬季,北方大部份城市監測到的降雨量顯著減少,數據表明2023年的冬季降雨量相比往年的平均水平減少了約30%。這不僅影響了河北、山西等省的農作物生長,也意味著北方的供暖壓力將加大。
在身處現代氣候變遷背景下,我們所理解的傳統農業規律逐漸面臨挑戰。「冬至在月頭,春節不穿襖」的農諺放在當今語境下或許需要重新審視。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我們還需把最新的氣象預報與傳統經驗相結合,以制定更科學、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總體來看,2024年春節的氣候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溫暖趨勢,但這一結論並非鐵板一塊。我們應密切關註天氣變化與氣候數據,利用現代氣象觀測手段,對氣象資料進行詳細分析。未來的發展取決於氣候變遷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對氣候資訊的敏感度。
在結束之前,我想邀請大家一起討論:你們認為隨著氣候變遷的持續進行,傳統的農諺是否還具備參考價值?又或者,更準確的氣象數據是否能補充或取代這些經驗法則?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