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每日作物病害解析之小麥黃矮病

2024-01-12三農

小麥黃矮病又稱黃葉病、嵌邊黃等,是由蚜蟲傳播的病毒病,小麥從幼苗到成株期皆能感染病毒。該病主要為害小麥、大麥及燕麥。小麥受害後,分蘗增多,植株矮化,多數不能抽穗,對產量影響很大。

分布與為害

分布: 小麥黃矮病在中國主要麥區均有發生,以陜西、甘肅、寧夏、山西、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發生為害較重,以秋季和春季,發病比較多,秋季播種之後的幼苗期一直到越冬前,氣溫高,適宜蚜蟲發生危害。

為害: 小麥黃矮病由大麥黃矮病毒(BYDV)引起除為害小麥外,還侵染大麥、燕麥、玉米、谷子、鵝冠草、野燕麥、虎尾草、馬唐等禾本科植物。主要為害葉片,表現為葉片變黃和植株變矮。病株葉片尖端岀現鮮明的黃色,逐漸向下擴充套件,呈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分蘗少,長勢差,後期不能抽穗或僅抽少量秕穗,結實率低,秕粒多,造成小麥嚴重減產。

癥狀

小麥黃矮病癥狀是,苗期葉片失綠變黃,病株矮化,上部葉片從葉尖發黃,逐漸擴充套件,色鮮黃有光澤,葉脈間有黃色條紋,睌發的旗葉發黃等。

幼苗發病,葉片逐漸退綠,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綠相間條紋後呈鮮黃色,植株生長緩慢,明顯矮化,分冀少,根系人土淺,易拔起。拔節期發病,一般從新葉下1~2片葉開始黃化,自上而下,自葉尖沿葉脈向葉身擴充套件,葉色稍深,變窄、變厚、質脆,葉背有蠟質光澤,植株不矮化。孕穗期發病,僅旗葉發黃,自尖端向下逐漸延伸,根系不健全,主根短,次生根少不矮化。

發病規律

小麥黃矮病是由病毒侵染後發生的。傳毒媒介是蚜蟲。其中麥二叉蚜傳毒能力最強。一般早播麥田偏重,適期遲播較輕;點播稀植較重,條播密植較輕;陽坡地重,陰坡地輕;旱地重,水澆地輕;路邊地頭重,精耕細作,小麥長勢好的輕;缺肥、缺水、鹽堿瘠薄地重。

防治方法

冬小麥「黃矮病」的防治,必須把握「防重於治」的原則。而預防的關鍵措施又是在秋季冬小麥出苗後和來年拔節。

農業措施: 種植抗耐病品種;適時播種,避免早播;對已發病田塊,加強肥水管理,能減少損失。

藥劑防治:

種子處理: 用6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種,也用種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種,並可兼治地下害蟲和麥葉蟎。

及時防治蚜蟲: 蚜蟲發生期噴施霧吡蟲啉;高效氟氯氰菊酯,氟啶蟲胺腈或氧樂果乳油來降低傳播媒介的密度,降低病害發生率。

病害控制: 病害發生時可選用毒氟磷、鹽酸嗎啉胍、寧南黴素或胺基寡糖素對病害進行噴霧控制,可起到補充營養和防止病害蔓延的雙重功效。

小麥黃矮病毒病,從目前的發生情況來看,屬於突然發生,種植戶在進行管理時,一定要先下地確定發病原因,再用藥,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省時省力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