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開著小車到田間,穿著皮鞋去種田,這裏13年「長」出一座現代農業示範園

2024-07-08三農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及時將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套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在揚州儀征市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這種產業創新已全面開啟。7月7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感受現代農業發展的脈動。

智慧農業指揮中心

科技賦能,智慧種田,農業園區走上新質生產力快車道

農業園區一塊9畝大的田地裏,青翠的秧苗,充滿著生命的張力,輕盈的身姿,迎風而立,靜待金秋時節時變成沈甸甸的稻谷。據介紹,此前「三夏」插秧季,園區田間盡顯「科技範兒」,種田大戶用上高速插秧機、無人駕駛大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新裝置,以及現代化農業電子資訊科技等科技手段。

「我們園區透過數位技術,為農戶種植提供更多新方法、新技術,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潛力。我們在集聚專家、人才力量的同時,還集聚了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多種業態,實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黨支部書記陳朝雲介紹,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橫跨汪營和沙集兩個村,總面積10300畝,一系列前沿科技的註入,讓這裏走上了踐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快車道,種田越來越輕松,收益越來越豐厚。

據了解,該鎮現代農業園區將「智慧農業」發展的「施工圖」「作戰圖」一步一個腳印「落到地上」。走進現代農業園區,無人駕駛插秧系統、無人機施肥、田間智慧控灌系統、精準氣象系統……智慧科技的身影隨處可見。各項現代化設施,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田間的智慧灌溉系統可以自動根據水位值灌溉,也可以在手機或者電腦上遠端操控;田間安裝的高畫質網路攝影機,可以遠端巡田;無人駕駛插秧機配備了側深施肥裝置,插秧、施肥一次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過去的人靠天種田,現在我們開著小車到田間,穿著皮鞋去種田。」記者在農業園區采訪時,種田大戶劉剛說。

陳集鎮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明山介紹,該鎮透過農田監測系統、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率先在儀征建成智慧農業示範基地500畝,配套高標準日光溫室、連棟大棚280余座、12萬余平方米,標準化預冷設施320立方,水肥一體化設施面積200畝,智慧物聯控制系統、大數據管理系統1套。目前,鎮現代農業園區基本實作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產業鏈條完整、一二三產融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園區鳥瞰

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讓土地長出更多「真金白銀」

記者采訪了解到,過去,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田塊分散、水源匱乏、配套設施薄弱;如今,這裏寬闊的機耕路縱橫交錯,現代化的灌溉渠遍布田間,風力發電大風車錯落有致,飛鳥與無人機往來梭巡。

據悉,從2012年初開始建設,歷經13年發展,園區已經成為揚州鄉村振興的樣板。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果蔬260畝、林木2200畝、稻麥4600畝,打造優質桃基地800余畝,以優質水果、生態蔬菜為主打的特色農業持續發展壯大。

采訪中相關負責人表示,土地是最寶貴的資源,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賦能園區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近年來,陳集鎮投入數百萬元,建成智慧農業管理指揮平台中心,建成農產品銷售展示中心。將現代農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計畫實施,實作園區內道路暢通、排灌方便、用電便捷,為建立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完善基礎設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100%覆蓋。投入重金建設糧食烘幹基地,增添大馬力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無人植保飛機等各類機械,無人駕駛示範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100%,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采運等環節基本實作了機械化。

科學種田

上過大學、進過軍營的「農二代」帶頭種田扛重任

記者采訪發現,該鎮大力實施「新農人計劃」,重點扶持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有情懷的「農二代」創辦領辦農業農村經濟實體。「新農人」陳朝雲就是其中的代表。

陳朝雲生於1989年,今年35歲,父母是土生土長的種田人。小陳2004年9月考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6月入黨,2011年11月退伍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村幹部。

為將新技術引進農業園區,陳集鎮政府想了很多辦法。可外地的先進經驗,很多都「水土不服」;外地請來的技術員,往往都留不住。政府發起培養本土農技人員的計劃,陳朝雲主動請纓前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科學農業培訓,成為江蘇省首屆「現代職業農民」。

隨後,陳朝雲幹事創業的陣地從村委會轉移到了現代農業園區,擔任園區技術員。多年來,他深入田間地頭,每天和土地作物打交道。農忙時,早上5點多便開著機器馳騁在田間,忙到晚上披星戴月回家。從大規模的土地整理工程建設,到依據當地地形地貌科學規劃灌排系統,再到浚深水庫、增容當家塘、配套泵站、硬質化溝渠……園區裏的一草一木都凝結著陳朝雲的汗水。「要想種好地,不把頭埋下來、把身子沈下來,肯定不行。」陳朝雲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該鎮以「支部+黨員+合作社」模式,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由陳朝雲牽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鄉村振興。該模式是在黨支部領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合作社為載體,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的一種有效機制。因為工作出色,陳朝雲從普通的農技人員成長為園區負責人。2011年,由陳朝雲為法定代表人的儀征市豐樂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成立。該社流轉農業園區2351畝土地,種植果蔬、水稻、小麥、油菜,同時給周邊種植戶提供各種服務。

如今,陳朝雲不僅會操作鏟車、拖拉機、插秧機等傳統機械,還學會了操作無人植保機等智慧化裝置,公司30余台機械,他樣樣都能熟練操作。目前,合作社已擁有各類農機具36台(套),年社會化服務面積1.7萬畝。「在園區種田,從種到收,合作社全過程服務,成本低了不少,我們等著收獲就行。」種田大戶徐誌才說。

「園區麥收剛結束,小麥共有4500余畝,畝產從去年的平均420公斤,漲到今年的450公斤以上。今年的一塊田,最高畝產達到500公斤。」陳朝雲難掩驕傲。

田間巡查(左為陳朝雲)

發揮示範帶動作為,農業園區成為「新農人」的「孵化場」

如今的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有農田4600畝,蔬菜基地600畝,家畜生態養殖400畝,經濟林果2000畝,生態農業旅遊區1600畝,已是集農業、林業、生態旅遊業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產業園。

「早幾年,就連好多儀征本地人都不知道咱們陳集鎮還有個農業園區。」陳朝雲說,「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要過硬,宣傳也要跟上。他將目光瞄準了短視訊平台,開通了「雲海農業」帳號。從剛開始直播時的緊張,到如今面對鏡頭泰然自若,陳朝雲分享農業新技術、分享新農村日常、分享自己唱的歌,將帳號經營得有聲有色。如今,「雲海農業」已有了一批忠實粉絲,產品漸漸有了知名度。2022年5月,陳朝雲和團隊引進種植的大米榮獲「江蘇好大米」金獎,越來越多的外地粉絲找他復購產品。

現在,陳朝雲的直播內容已不限於自己領辦的合作社生產的農業產品,而是將鏡頭對準農業園區各家種植主體的特色農產品,明揚家庭農場的葡萄、恒大家庭農場的苗木、一然果園的大紅桃、德華公司的草莓和西瓜、種植大戶劉剛的稻谷,「下一步,我期盼著能帶我們陳集的優質農產品,闖出揚州,闖出江蘇,闖向全國!」陳朝雲自信滿滿。

記者采訪獲悉,該鎮現代農業園區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為,成為「新農人」的「孵化場」。除了外出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成為「新農人」外,每年還安排80余名村民輪流外出學習果蔬栽植、施肥、采摘、包裝等先進生產技能,同時帶動周邊14個村莊20多戶村民發展起五彩西紅柿、禮品西瓜、訂單青菜、民宿垂釣等鄉村特色農業。

陳集鎮黨委書記丁虹娟表示:「園區目前正在向智慧農業園轉型,我們會把它打造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平台載體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引擎,不斷加快‘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務’五位一體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步伐,走出融合發展之路,為率先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通訊員 張龍祥 王友德 趙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