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主要糧食作物稭稈還田技術,供種糧大戶、糧農借鑒

2024-02-11三農

目前,從可操作性的角度來看,我區解決稭稈綜合利用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稭稈還田。現將主要糧食作物稭稈還田技術釋出如下,供種糧大戶、糧農借鑒。

小麥稭稈還田技術

1.1 小麥收獲時,采取留茬5~10cm收割,利用稭稈粉碎裝置將稭稈粉碎長度小於15cm,利用導流裝置將稭稈均勻拋灑在田面。

1.2 小麥稭稈還田量一般為全田稭稈的1/3~2/3量,以原位還田為主。

1.3 小麥稭稈還田後,應淺水泡田5~7天,水深度2~3 cm,然後進行翻耕,沈降1~2天進行種植水稻。基肥施用量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每畝增施3~5㎏尿素,調節田間碳氮比,有利於加速稭稈腐熟進度。

1.4 翻耕深度應≥15cm,土壤板結或之前有效耕層不到位的田塊適當增加深耕。

早稻稭稈還田技術

2.1 早稻收割時,采取留茬5~10cm收割,利用稭稈粉碎裝置將稭稈粉碎5~10cm,利用導流裝置將稭稈均勻拋灑在田面。

2.2 稭稈還田量每畝不宜超過300㎏,一般為全田稭稈的1/3~2/3量,以原位還田為主。

2.3 稭稈還田後,及時泡水進行翻耕,沈降1~2天後種植連作晚稻。基肥施用量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每畝增施3~5㎏尿素,調節田間碳氮比,有利於加速稭稈腐熟進度。有條件的還可適當施用稭稈腐熟劑。

2.4 翻耕深度應≥15cm,土壤板結或之前有效耕層不到位的田塊適當增加耕深。

晚稻稭稈還田技術

3.1 晚稻收獲時,留茬5~10cm收割,利用稭稈粉碎裝置將稭稈粉碎小於10cm,利用導流裝置將稭稈均勻拋灑在田面。

3.2 稭稈還田量為全田稭稈量1/2~2/3,且每畝不宜超過500㎏。

3.3 對於需種植小麥的,最好選用大動力拖拉機進行旋耕滅茬埋草,翻耕深度應≥15cm,並在翻耕前施用基肥,其用量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每畝增施3~5公斤尿素,調節田間碳氮比,有利於加速稭稈腐熟進度。並對種植田塊要起壟做畦,畦寬2~3m,溝寬10~20cm,深20cm左右;

3.4 對於冬閑田,將稭稈均勻鋪在田面,應盡量做到「地不露白,草不成團」,必要時對稭稈進行鎮壓,使稭稈與地表緊密接觸。同時提倡晚稻泡田2~4天,單季稻泡田5~7天。

稭稈堆漚還田技術

對於多余稭稈,建議采用堆漚還田,主要技術要求:

4.1 堆肥區直接設定在農戶的水稻田中,設定3m x 3m正方形或直徑3m的圈形區域,場地四周壘出20~30cm高的土埂,以防跑水。

4.2 堆制前將稭稈浸透,使其含水量達到50~70%。具體操作為每500㎏稭稈加1000㎏水,尺度為:用手握緊稭稈後,能滴下水。

4.3 一般每1000㎏稭稈需添加5㎏尿素,調節碳氮比。

4.4 稭稈分多層堆積,底層和倒數第二層每層50cm,之後每層按30cm堆制層與層之間均勻撒施畜禽糞便和尿素調節碳氮比,同時添加微生物菌劑。一般堆寬2m左右,堆高1.6m左右。堆好後用塑膠薄膜封嚴,薄膜外部糊上泥漿,並且堆肥的頂部呈凹形,這樣可以接納雨水。一般發酵15~20天要進行翻堆、通風,將外層稭稈翻壓到裏層,使所有稭稈全部發酵,如此翻堆3~4次,直至稭稈全部發黑變臭味止。

4.5 堆漚好的稭稈就地當基肥施用,一般畝施用量500㎏。

來源:紹興市柯橋區農業技術推廣基金會,作者:伍少福(特約撰稿), 僅供參考, 若有侵權望聯系刪除。資訊釋出,技術交流,感謝您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