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財經】新媒體 撰稿人 王婧雅/文 舒誌娟/編輯
盡管我們每天享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新鮮農產品,其便捷供應背後所蘊含的辛勤勞動與智慧往往被忽視。近日,拼多多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了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該節目展示了一群高學歷青年深入雲南大理古生村,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幫助解決當地農業發展與環境汙染的問題,展現了科技賦能農業的巨大潛力和新時代青年人的愛農情懷。
【出道吧!科技小院】所呈現的,是科技小院師生用技術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的故事,但其意義遠不止於提高某一農作物的產量,解決某一家小農戶的種養殖問題,而是要找到一條既要環境保護,又要經濟效益的可行路徑。然而,面對古生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現狀,如何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農民手中的實際收益,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這需要科研團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協作。
連結9億使用者的拼多多恰恰可以發揮產業鏈後端的優勢,透過電商平台讓農產品得以快速出村進城,賣到全國各地,助力科研成果轉為農戶真正可獲得的收益,以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正如海菜花重新出現在洱海之上,農業經濟也將在多方努力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科技助農 高校學子湧向田間地頭
在雲南大理洱海湖畔,坐落著一個美麗的白族村落——古生村。這個村子有點「神奇」,全村農學生含量很高。不管是村中偶遇的指路人、田間地頭的耕作者,還是維護弓境的「清潔工」,都可能是來自國內高校的學生。
幾年前,洱海藍藻的大規模暴發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大家意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綠水青山同樣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古生村科技小院應運而生,匯集了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雲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約300名研究生、博士生及導師,他們在這裏發起了一場「洱海科技大會戰」,透過「水質保衛戰」「高值農業攻堅戰」「鄉村振興陣地戰」三大分戰役實作改善環境與農業發展雙重目的。
23歲的吳馨俁是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洱海流域面源汙染的精準控制。初來科技小院時,她帶著裙子、化妝品,暢想著在洱海旁拍美麗大片的生活。但在現實中,她卻忙於緊張的水質監測工作,從收集雨水樣本到撿拾溝渠垃圾,每一項任務都充滿了挑戰。她所在的團隊透過建立「六縱七橫」監測系統,精確追蹤水質變化,並實施了一系列水域汙染防治工作,力求將古生村打造為面源汙染治理的樣本。
同樣致力於減少汙染工作的還有「臭寶」組合——24歲的韓朔和石權,他們分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研究方向均為有機固廢資源化。在古生村,他們穿梭於大大小小的垃圾桶間,透過堆肥處理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既減輕了環境汙染,又實作了資源的迴圈再生。
自2022年2月古生村科技小院揭牌以來,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古生村上演。而這些故事背後卻有著鮮為人知的一幕。比起勞作的辛苦,村民的不信任是擺在科技小院青年面前的一道難題。「沒有安裝自動采樣器的時候,下雨後每個點位需要人工采樣。一次我師兄在淩晨三點多采樣時,村民誤認為他在偷魚,被報警處理。」吳馨俁說道。因此,為了贏得村民信任,這群年輕人們與村民交流,參與農活,不斷登門拜訪,幫助解決農戶生活工作大小事,即便遭到拒絕也不放棄。
雲南農業大學本科生劉琳研究蔬菜種植,特別是利用綠色智慧肥料在降低汙染的同時,節省農戶的生產成本,並保障農作物不減產甚至增產。
在劉琳看來,有時候自己和推銷人員沒什麽區別。「農戶聽不懂什麽是零盈余,什麽是綠色智慧肥。」劉琳說道。起初推廣綠色智慧肥時,她用「減肥」的概念給當地阿姨舉例,並將試驗田公開,讓農戶親自去看實驗效果,才慢慢獲得了一些農戶的信任。
經過科技小院師生們的不懈努力,古生村在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面源汙染防治示範工程的實施,有效攔截了高汙染農田退水,大幅削減了入湖汙染物的總量。同時,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也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實作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因地制宜 推動農村產業多點開花
來到科技小院,師生們一待便是二三百天,在與農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書本之外真實的農村、農民和農業。
雲南旱雨兩季分明,幹旱時可以長達兩個月不下雨,雨季又天天下雨,甚至連續暴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挑戰。2023年七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續暴雨,讓劉琳和同學們剛剛翻新的田地瞬間被淹沒,導致近半個月的停工。盡管隨後努力曬幹土地繼續耕種,卻又遭遇了蟲害侵襲,不得不透過噴灑農藥解決問題。這一幕幕讓劉琳深刻體會到:「農戶靠天吃飯,生活的艱辛遠超想象。」
同時,古生村正面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的大多是中年女性和年邁的農民,農田上鮮見年輕人的身影。這種現狀讓劉琳不禁感慨,「鄉土情懷雖被提及,但實際上,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已經斷層。」
盡管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提供了專業知識,但許多農戶仍然依賴自己的經驗進行耕作,這就會導致不少問題,如施肥過量燒死秧苗。吳馨俁表示,農戶缺少技術知識,靠經驗種地缺乏保障,這正是科技小院師生們留在這裏的意義。
據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老師金可默回憶稱,2019年古生村的土地全部流轉後,村民們生活艱難,缺乏其他技能。調研結果顯示,古生村有439戶農戶,但在冊人數只有1842人,實際調研只接觸到212戶,918人,意味著近一半的人外出打工,村裏只有不到20名年輕人。
在科技小院模式下,師生們不僅會從事科研工作,還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從輔導孩子學習、與村民交流談心,到宣傳環保和健康知識,他們的身影遍布古生村的每一個角落。此外,他們還助力當地農戶向民宿業轉型,培養村民成為「網紅」,透過社交媒體推廣古生村的人文旅遊,為鄉村經濟註入了新的活力。
金可默提到,2022年暑期,科技小院安排學生住在農戶家中,每個學生一天的吃住費用是50元,一個暑假下來,有的農戶家一個月就賺了近3萬元。隨著旅遊業的放開和【去有風的地方】的帶動,2023年春節,大理的700家民宿全部住滿,古生村的村民們也開始透過社交媒體釋出視訊,有的農戶家七天就賺了近1萬元。目前,古生村已有63家具備接待能力的民宿,還有62家正在裝修。
隨著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不斷深入農村,這些年輕的農學人們逐漸感受到了農業的魅力,對農業產生了真正的熱忱,願意成為「新農人」。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系的應飛宇即將進入博士三年級,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主要從事鮮食玉米綠色高值種植工作。大理古生村直接打破了以往他對農業的印象。來到這裏,他看到了不同於北方的農作環境——人均不到一畝地,分散的土地什麽都需要靠人力勞作。
「走進農村才發現地域性差異之大,技術落地之困難。」應飛宇說:「自己過往學習的東西沒有用到,但這些知識有廣闊的套用空間,我不知道什麽時候畢業,不過畢業之後還是想從事三農相關的工作。」
對於這些「新農人」來說,「三農」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情懷,一份對時代的承諾,和自身價值的體現。金可默常說「世事不難吾輩何用」,如今,她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意。金可默說:「我和大部份農學生一樣,最初選擇農業是因為被調劑。但來到科技小院後,我的人生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切實感受到農戶的難,農戶的不易、農戶的善良、農戶的不理解、農戶的憤怒,這讓我對農民、農村、農業的感情,乃至對學生、對國家的感情都提升了很多。」
科技創新 賦能鄉村高品質發展
盡管古生村在高校人才的努力下減少了汙染並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挑戰依舊如影隨形。一個尋常的傍晚,村民李叔的緊急求助電話便打破了科技小院內的寧靜,學生們立即放下碗筷,迅速集結,協助李叔搶收即將抽薹的萵筍,以免其失去市場價值。八個人用了兩個小時搶收完了一噸萵筍,但其收購價格僅為300元,遠低於他們的預期和付出。
今年,古生村不少農戶因跟風種植萵筍導致產量過剩,市場供大於求,價格急劇下跌。與2023年的盛況相比,萵筍的售價從每畝10000元暴跌至4500元,平均單價更是從1.0元/斤滑落至0.4元/斤。扣除高昂的人工成本和種植費用後,李叔的辛勤耕耘非但未能帶來豐厚收益,反而陷入了虧損的困境。面對此景,李叔不禁對學生們發出改行的勸誡,質疑他們為何要選擇這條充滿荊棘的農業之路。
李叔的遭遇,實則是中國眾多小農戶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農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不高,加之小農戶缺乏科學的種植規劃和市場預判能力,往往容易陷入「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怪圈,最終導致「菜賤傷農」。農產品的銷售難題,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收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種得再好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終究是紙上談兵。金可默表示:「今年古生村鮮食玉米雖然沒有滯銷,但價格比往年每斤少了五六毛。(雲南玉溪)通海地區的鮮食玉米由於與市場對接成熟,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而大理古生村由於市場對接不足,即使種植品質高,價格也遠低於通海。」
究其原因,農產品銷路不暢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金可默看來,科研團隊擅長的是產業鏈的產前部份,但幫助農民增收還需要關註產後部份,包括市場連結和商業化渠道的建立,而這正是科研團隊所欠缺的。
科技小院的發展經歷了1.0、2.0、3.0三個階段。1.0階段主要服務於小農戶,透過一對一的方式引導農業技術創新。2.0版本則與企業合作,透過企業引領產業發展,影響更多小農戶。3.0版本則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全面服務,包括技術提升、農戶認知理念的提高,以及與各地方、企業、合作社及小農戶等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合作,推動鄉村全面發展。
大理古生村就是3.0+版本的縮影。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在當地探索出一條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的可行路徑。如果這一模式跑通,希望復制到全國各地的農村,助力實作鄉村振興。
然而,高校師生們不擅長產業鏈後端對接市場相關的工作,引入外部資源頗為重要。連結了9億消費者的拼多多,能夠有效幫助農戶將產品帶入市場,讓農戶直連消費者,實作增產增收。在助力農產品加速上行的過程中,拼多多不僅透過支持科技小院大賽為學生們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台,還給予不少農產品資源扶持,幫助開啟了褚橙、平胡蜜柚、陜西眉縣獼猴桃等產品的銷路。
目前,拼多多作為農業產業鏈後端的重要參與者,將進一步加深與科技小院的合作,向農業產業鏈前端科技創新工作延伸,助力用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據金可默介紹,由拼多多參與建設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正在籌劃中,將重點聚焦新農人培育、產消需求對接等方面。拼多多深耕農業市場多年,能夠提供市場資訊,幫助科技小院師生了解市場需求和趨勢,建立市場預警系統,並透過培訓幫助學生和農民了解如何有效連結農產品與市場。
金可默表示,拼多多的參與給了她信心,因為拼多多能夠為農戶提供一定保障,讓農戶獲取更多市場消費資訊、讓學生掌握更多農產品銷售方式。透過這些努力,科技小院和社會各界希望能夠為小農戶們找到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進一步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