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醫保出手,「一心堂」們4000億美夢要碎?

2024-06-08三農

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一心堂」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6月的第一個交易日(6月3日),連鎖藥店龍頭「一心堂」股價「斷崖式」大跌10%以上。

一天前(6月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了約談一心堂藥業相關負責人的情況,並透露了下一步針對定點零售藥店監督的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大飛行檢查力度和提升專項整治效果等。

一心堂之所以受到約談,主要是因為其旗下部份門店存在較為「經典」的違法違規使用醫保基金問題,這些常見問題包括:虛假開藥、串換藥品、超量開藥、為其他藥店代為進行醫保結算,以及無處方銷售處方藥、先售藥後開處方等。

這些也將是接下來國家醫保局嚴查線下定點藥店的重要內容。作為其中主力,連鎖藥店首當其沖。

一心堂成立於2000年,是傳統連鎖藥店的代表,在第三方機構評出的百強榜中綜合實力能排到前五,市值超百億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一心堂擁有10746家直營門店,盡管半數以上還是在雲南,但是整體也覆蓋了10個省市。

盡管這是國家醫保局首次約談大型連鎖藥店,但是至少從表面上看,事件本身對一心堂的影響並沒有嚴重到能傷筋動骨的程度。

從國家醫保局公開的資訊看,一心堂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會組織旗下1萬多家門店進行摸排,對員工進行教育、培訓,加強門店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按照該負責人的承諾,一心堂將在6月底前向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送出整改情況報告。

至此,一心堂被約談一事似乎告一段落。6月3日晚間,一心堂也就約談事件向投資人作出回應,並表態會在後續經營管理中,將進一步強化內控管理,與醫保部門共同守護醫保基金安全。此外,該集團實控人、董事長阮鴻獻還提議用公司自有資金回購8000萬到1.5萬元的股份,這也確實提振了股價,截至6月4日收盤,股價一天內回呼0.53%。

然而,在事件背後,不只一心堂,整個藥品零售產業都正面臨一場劇變,傳統連鎖藥店一直占據的市場優勢地位,已經搖搖欲墜了。 一個又一個新政,正在擊破包括一心堂在內的、60萬家零售藥店的財富夢。

一心堂股價在6月3日一度降到18.68元/股的新低。

來自:東方財富網

「霸主」寶座易主的訊號?

就在前不久,北京醫保部門高調宣布,要試點為患者網上買藥做醫保支付。按照北京醫保局訊息,正在組織京東、美團兩家購藥平台開展非處方藥線上支付系統測試,力爭到7月1日前,接入200家以上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同期上海、廣東等地也在推進相關試點。

盡管當前試點也還停留在「非處方藥」(OTC,也就是不用憑處方購買的藥品)領域,涉及的地域、藥店都還非常有限,但是釋放出了一個訊號,就是 網路售藥也可以吃到醫保支付的紅利 了。

當然傳統連鎖藥店也有網店,不過,顯然他們的優勢並不在此。可以看到,很多實體藥店的線上行銷策略,除了價格戰還是價格戰,有藥店老板曾公開吐槽,不上線沒有流量,一上線,不但不賺錢還要搭上配送費。

更大的危機是,取消以藥養醫大趨勢下,醫院外流處方會流向哪裏?

在中國醫藥市場中,處方藥(也就是需要憑處方購買的藥物)才是大頭兒,占到了醫藥市場總規模的85%以上,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醫療機構終端,按照行業預計,未來將有至少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流入零售市場。原本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影響力上,連鎖藥店都被視為最有力的競爭者,現在情況變了。

一心堂等傳統連鎖藥店,在藥品零售領域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從規模上看,頭部連鎖藥店早就進入了萬店時代。如前所述,一心堂有上萬家門店。就在國家醫保局5月24日約談一心堂之後的一兩天,其山西、重慶的子公司還在收購門店。

與之類似,頭部的幾家大型連鎖藥店也都有上萬家門店了——截至2023年,國藥控股國大藥房有12109家門店;老百姓大藥房到今年一季度末已經有14109家門店了;同期,大參林醫藥集團門店數已經逼近1.6萬家,達到15905家。

「跑馬圈地」之下,中國藥店的連鎖率已經達到57%以上,部份地區達到60%。

因為相比「小散亂」的單體藥店,連鎖藥店體量大、資金充沛,又因其品牌效應更加註重口碑,在經營和管理上更強調規範,無論是基於其影響力,還是出於用藥安全的考慮,過去幾十年裏,連鎖藥店,特別是大型連鎖藥店,都占據了市場霸主地位,在政策上也受到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

且不說,10年前醫藥電商剛一冒頭,就遭到多家知名連鎖藥店聯名抵制,導致網路售藥松綁政策一拖再拖;也不說,2016年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強推電子監管碼,遭龍頭藥店狀告,不得不暫停實施,直到3年後才重新開機;就說,去年推出的門診統籌、未來很可能很快落地的處方外流等新政,頭部連鎖藥店也一直被視為主要的利好承接者。

有行業人士此前還分析稱,連鎖藥店之所以瘋狂並購、自建店面,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為了承接處方外流等政策利好。

但是,現在情況正在急劇改變。

首先,醫藥電商的發展勢頭已經壓不住了。從財務報告看,2023年全年,京東健康、阿裏健康等頭部醫藥電商平台的營收總和已接近千億元。其中,京東健康收入飆到了535億元。從米內網的數據看,醫藥電商去年整體銷售增幅約為15%,遠超醫療機構、實體藥店。

盡管用藥安全等疑慮仍然存在,但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線上支付成為主流的大勢之下,這一渠道已不再神秘,加上「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等嚴格要求一一落地,醫藥電商逐漸褪去了早年野蠻生長的底色,在大眾和監管層面,都獲得了更多信任。

其次,藥品零售市場的玩法更多樣了。新的醫藥「電商」正在崛起。比如:德開大藥房、成都泉源堂等走「醫藥新零售」路線。他們靠私域驅動O2O(也就是「網訂店送」等,類似「外賣」)形成商業閉環。互聯網醫院中的相當一部份最終也只走通了「賣藥」這條路。

這些業態提供的多元服務,給患者、支付方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此基礎上,醫藥電商的大勢正在滾滾而來,任何傳統業態再想阻撓就難了。

如果此時醫院流出的處方也繞開線下,直接流入線上,那麽一心堂等大型連鎖藥店是否有機會將其納入囊中,能將多少納入囊中,就都很難說了。其結果也將直接決定接下來誰是藥品零售業的霸主。

在試點地區,消費者在指定電商平台、藥店下單,可使用醫保支付。

來自:視覺中國

龍頭也不能光靠賣藥發展了

客觀來說,至少當下,實體藥店還是藥品零售市場的主流,也是醫保定點藥店的主要組成部份。

從統計數據看,2023年實體零售藥店的總規模6117億元,醫藥電商總規模2600多億元。從國家醫保局的數據看,僅實作了跨省聯網的醫保定點藥店就有35.24萬家,遠超定點醫療機構的19.8萬家。一心堂一家連鎖藥店,就有9000家醫保定點藥店。

可以說,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概念走紅之後,大眾自我藥療、自我保健等意識越來越強了,藥品零售藥店在其中的機會越來越多。

不過,個別門店的管理問題,以及整個行業的共同問題,或將導致這些利好非常「燙手」,藥店難以抓住。

一方面,很多藥店還沒有從過去舊的賺錢模式中轉變過來,沒有認識到自家金字招牌的價值。得到了監管部門信任的實體藥店,特別是大型連鎖藥店,卻並非品質的象征,他們也常有紕漏。

比如:此次涉事的一心堂,在此前公開的騙保案件中,就多次榜上有名。

在溫州醫保局公布的案件中,一心堂在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家分店,冒用了溫州永嘉縣章某的電子醫保憑據,並給章某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現金。當地醫保局追回了醫保基金,並對藥店處以罰款、暫停醫療費用聯網結算3個月的處罰。

更耐人尋味的是,騙保行為的開始是章某在網上看到了醫保套現廣告……

在所售藥品品質方面,也出過問題。就在今年4月,其旗下子公司上海鴻翔一心堂藥業還因銷售劣藥被罰——該藥店庫存的復方酮康唑發用洗劑「微生物限度」不符合相關標準。

在這些現象背後,藥店的管理壓力、業績增長壓力,都在激增。很多藥店都在找賣藥以外的機會。

比如:一心堂就在2022年開通了彩票銷售業務。到2023年,一心堂有3000多家門店變成了「藥店+彩票」的模式,彩票一年就帶來了7698萬元流水。彩票收入全部計入了利潤,占到了一心堂當年扣非凈利潤的10.5%。同期,藥品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0.33%為28.27%。

與之類似,從大健康、養生、生活用品、美妝、食品飲料到利潤極低的DTP(即藥品生產企業繞開中間商,直接將藥品授權給藥店的模式),都是連鎖藥店爭相布局的業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另一方面,傳統連鎖藥店雖然門店眾多,但是往往是表面風光。隨著競爭的白熱化,藥店的坪效(也就是每平方米產生的效益)和人效(每個人產生的效益)都在趨於透明,且不斷降低。

從各大連鎖藥店的年報看,一心堂2023年日均坪效37.09元/平方米,處於較低水平,其他藥店的情況也不樂觀。即便是一直坪效較高的老百姓大藥房,今年一季度日均坪效也只有51元/平方米,比2023年又降低了3元/平方米。

在這種情況下,持續「跑馬圈地」本身也帶有持續推動業績增長的意味。坪效持續降低之下,店鋪面積增加不會增加收益,只會不斷加劇競爭壓力,各家藥店紛紛想透過降價、讓利活動吸引顧客,結果是進一步壓低了坪效、人效。因此,幾乎所有的藥店都在找新的活路。

藥店變成「百貨公司」本身沒有問題。有台灣知名藥店負責人公開表示,這是某一行業發展到極致時的必然選擇。只要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一心堂跨界賣彩票也無可厚非,只是即便如此似乎仍很難挽回利潤頹勢。

從2023年的年報看,一心堂的凈利潤同比又下滑了45.6%。同時,從近年來的營收數據看,一心堂已經落後於早期上市的另外三家民營連鎖大藥房,大參林、老百姓和益豐藥房。

如果這種情況下,部份門店將手伸向醫保基金,那無疑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麻煩,特別是所涉及的傳統大連鎖藥店已經是上市公司了。

一心堂的「藥店+彩票」模式。

來自:視覺中國

新政之下,得換個活法了

更令實體藥店們抓狂的可能還要屬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新政, 其中包括醫保部門對藥品價格的治理,比如:同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的「四同藥品」價格公正、透明;對藥店醫保基金使用監管趨嚴,首次將藥店納入打擊欺詐騙保行動、加強飛檢、開展專項檢查等。

上述新規對包括一心堂在內,幾乎所有的連鎖藥店及其業績增長需求,都堪稱步步緊逼了。很多藥店已經開始考慮主動結束醫保、終止醫保定點服務了。

醫保基金是藥店的重要收入來源。在醫保基金管理較為粗放的年代,在醫保藥店不止可以刷卡開藥,還可以買米面糧油、生活用品等。這也成就了零售藥店業態的黃金十年。

根據【中國藥店】統計2006年到2013年間,中國藥品零售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老百姓、一心堂、海王星辰等知名藥店都是在這一階段獲得大筆融資或上市的,部份地方龍頭連續多年業績增長都超過了30%。

這樣的「好日子」隨著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醫保基金「錢袋子」逐漸握緊而宣告結束了。

現在不僅不能刷醫保卡買「非藥品」,藥品定價權也沒了,這讓很多藥店都處於虧損邊緣。

以門診統籌為例。這項制度簡單說也就是藥店和門診可以享受同等的醫保支付待遇。看起來很誘人,但是有研究者對武漢、成都、長沙進行研究發現,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價格受限後,銷量增長太少。

根據上述報告,門診統籌制度實施半年,有20%的醫保定點藥店銷量下降,40%受訪門店客流量增長不到1%或下降,16%的門店藥品銷量增長,但是振幅不超過10%。研究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藥品價格減半,客流量至少要增至原來的4.5倍,藥店才能維持原來的利潤。這種增長振幅顯然不夠。

而且醫保部門對門診統籌提出了較高的軟硬體要求,包括智慧監管系統、24小時監控、儲存監控視訊等,這樣一來,藥店為了保住門診統籌藥店資格就需要不小的成本投入,未來如果出現藥品積壓等問題,很可能會出現現金流壓力。

實際上,面臨監管壓力升級,越來越多藥店在嘗試透過數位化、AI等新技術,來實作對內部人員、供應鏈、合作夥伴等的精細化管理,以更高的效率,改善顧客的體驗;透過大數據搜集、使用,更充分地了解顧客的需求、用藥禁忌等,為其提供個人化服務。這也與監管「指揮棒」方向一致。

可以看到,國家醫保局此次約談,對一心堂提出的要求中,就有「從制度上進行管理約束」、「積極推進藥品追溯碼的掃碼套用」等管理相關的要求。

無論如何,市場環境、政策環境都在急劇變化,傳統大連鎖藥店想繼續過去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一心堂」們再不轉變思路,從發揮專業特長、加強精細化管理等方面殺出一條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路來,恐怕就不只是遭約談這麽簡單了。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