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基金研究員「改行」跑外賣:小私募出清,行業中場洗牌

2024-06-24三農

私募行業處於草莽擴張期時,曾吸納了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前私募從業者汪成(化名)即是如此。根據他總結,二本畢業後自己能進入私募行業,「95%靠機遇、靠運氣」。

但是當私募行業逐步規範,小型私募逐漸結束歷史舞台後,那些曾經享受時代紅利,但學歷、履歷未達到行業標準的年輕人,多數也和其所在機構一起結束。

去年5月,【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下稱【辦法】)實施,意在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品質發展。

在監管加碼的背景下,疊加市場環境的變化,私募基金正面臨規模縮水、業績波動明顯等現狀。不僅部份私募基金管理人「出局」,私募產品的業績表現也出現明顯分化。汪成便是其中的一員,作為曾經月入過萬的私募研究員,他如今只能選擇當外賣騎手作為過渡。其中五味雜陳,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小型私募的生存困境:盈利能力不佳

今年5月下旬,汪成在抖音釋出一支短視訊,封面寫著「CFA持證人,失業六個月,跑外賣的第一天」。

CFA是特許金融分析師的簡稱,是當今證券投資與管理界普遍認可的「黃金通行證」。

「看似高高在上的金融從業者失業後也會去當外賣騎手?」這樣絲毫不符合網友想象的標簽一經釋出,便引來圍觀。

在失業和找工作時,只是為了發泄沮喪情緒釋出了自媒體視訊。「沒想到會有這麽大的傳播影響力。」汪成在和第一財經記者交流時,自己也感到驚訝。

「你找不到工作送外賣是正常的,之前能進私募我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位網友在汪成視訊評論區留言。

本科期間,汪成就考過了證券從業資格證、基金從業資格證和投資顧問授權證。靠廣投簡歷,2019年汪成入職了一家規模只有4000萬的小型私募機構。

「(那家小私募)都是老板自己的錢,為了節省成本會招一些應屆生,從零開始培養。」他解釋說。

彼時,這種小型私募機構並不在少數。

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8年底,在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2.44萬家。根據規模,協會將私募機構分為50億元以上、5億~50億元、500萬~5億元和500萬元以下四個區間。

第一、第二梯隊管理人數量占樣本管理人總數的9%,但基金管理規模占樣本管理人總管理基金規模的約83%。

由於基金管理規模不大,不少小規模私募機構盈利能力不佳。

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第一梯隊(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機構盈利情況最為優異,盈利管理人數量占比達88%,平均凈利潤4837萬元;第一梯隊中,股權、創投類管理人優於證券類管理人,凈利潤率達53%,凈資產收益率達24%。

第二梯隊(規模在5億元~50億元)的盈利管理人數量過半,其中,證券類管理人平均凈利潤超400萬元,股權、創投類管理人平均凈利潤超1000萬元。

第三(規模在500萬元~5億元)、第四梯隊(規模在500萬元以下)管理人獲得盈利難度較大,較小的資產管理規模帶來的收入無法完全覆蓋日常經營開支,導致小規模機構無法給員工開出更高薪資。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第三、第四梯隊私募管理人人均薪酬分別只有6.9萬元和3.19萬元,遠低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管理人。

而新入職員工薪資更低。

作為行業新人,汪成當時月薪只有6000元。不過,除了固定薪資,公司還有一定的提成。

「比如一只百萬規模的基金產品今年賺了20萬元,20萬中有20%屬於基金公司,然後從4萬‘激勵費’中,基金經理會再分出20%給研究員。」汪成告訴記者。

公司基金收益率跑到行業前10%,但出於一些個人原因,年輕氣盛的汪成一走了之。

第二份工作,汪成月薪漲到1萬元,公司管理規模仍然不到一億,資金全部來源於老板本人。老板是個「牛散」,炒股三十年,賺了不少錢。但由於與老板投資理念不合,專業上也沒有絲毫用武之地,於是汪成又離開了。

私募門檻大幅提升

2023年11月,幹第三份工作的汪成,終於拿到了CFA證書,但最終還是沒能抵過行業洗牌,最終離職。時至今日,他依舊未能找到合適的金融機構工作。

汪成的失業,和自身有關,亦和市場、行業環境有關。

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下稱【指引】)落地進入倒計時的當下,據第一財經了解,受上述新規影響,目前已有機構出現裁員跡象。有私募從業人士稱,8月後私募行業裁員力度或進一步加大,小私募為重災區。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數據,截至5月底,存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0860家,其中證券類8240家。股權、創投類12384家。從總量看,環比、同比均有一定程度下跌,較歷史高點減少3823家。

今年5月,【辦法】生效已滿一年。【辦法】要求私募管理人實繳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對高管出資比例、個人履歷均有嚴格要求,同時強調基金管理人的資訊披露義務,加強對私募證券基金申贖管理。

而那些無法滿足新規要求的機構,多選擇告別這一行業。

日前,網傳上海某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朋友圈以65萬元甩賣資質,並稱其「工商協會一致,無任何異常,在繳納社保人員5名」。

5月11日,中基協一口氣登出了96家私募機構的管理人資格,登出型別全部是「12個月無在管登出」。

大批登出機構的同時,私募行業進入門檻也在提高。

中基協數據顯示,今年1~4月,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別備案18家、6家、10家、17家,合計51家。作為對比,在2023年,僅1月份便備案透過54家。

在面試了十多家公司之後,汪成發現完全對口的工作很少,越來越焦慮,因此想跑外賣過渡一下,一方面有點收入支撐生活;另一方面也打算騎驢找馬,不耽誤繼續應聘。

在此前采訪中,汪成表示想靠金融行業「翻身」。但經歷幾番波折,汪成意識到,金融行業中,學歷鴻溝不是一張CFA證書能跨越的。

對於私募行業從業者,高學歷和知名學府畢業是其基礎標配。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當下,除了部份最高學歷未知的基金經理以外,頭部私募基金經理中碩士學歷最多,占比達57%;博士學歷次之,達12%。

具體來看,基金經理的畢業院校主要集中在國內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以及北美的史丹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多倫多大學、芝加哥大學等。

其中,畢業於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頭部私募基金經理人數最多,各均有超20名頭部私募基金經理畢業於上述院校。

明星基金經理中,高毅資產鄧曉峰、九坤投資王琛、因諾資產徐書楠、聚鳴投資劉曉龍等都是清華校友;復旦大學畢業的則有迎水投資姚潔俊、明汯投資裘慧明、合遠基金管華雨、星石投資江暉等人;而明汯投資解環宇、九坤投資姚齊聰、思勰投資陳磐穎、珠海致誠卓遠史帆等多位百億量化私募基金經理均畢業於北京大學。

總體而言,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後,私募行業發展無疑正在走向正規化,而個中從業者學歷、個人素質也在提升。

4月30日,中國基金業協會釋出【指引】,內容覆蓋私募證券基金的募集、投資、運作等各環節。【指引】將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對於汪成這樣的年輕人而言,私募行業大浪淘沙後,該何去何從,他自己也留有疑問。「想等等看。」他說。在低谷時期耐心等待市場的回暖和機會,未嘗不是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