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大關致臻:消費幫扶助農增收促振興

2024-01-09三農

「鏟鏟匠」,在大關縣通常指那些把農家產品收集到集市上售賣的小商販。近年來,大關「鏟鏟匠」王朝華經過不斷摸索,將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如今,他所創立的大關致臻農特產開發行銷中心,在當地已成為一張農特產品銷售的靚麗名片,每年經銷農特產品均在四百萬元以上。王朝華已成功從「鏟鏟匠」華麗轉身為一名「鄉村CEO」,帶著許多村民闊步前行、致富增收。

大關致臻農特產開發行銷中心創立於2017年9月,當時的王朝華依托政府幫扶的三萬元無息貸款,在縣城租下一個小門面便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發展到今天,鋪子裏的各種當地農特產品已擺滿了貨架。每天上午8點不到,王朝華夫妻倆便開始忙著分割豬肉。這些豬肉都是前一天走村串戶,從當地村民家裏收購的肥豬。每天,肉還沒有從屠宰場運回,前來選購豬肉的市民就已經站滿鋪面。

「平時買豬腳、豬肚、豬肝、豬肉這些,我都喜歡在他家買。他們家賣的是生態豬肉,吃起來比其他的味道要好一些,他們家比較誠信,我們都相信他們家豬肉的品質。我今天是來預定豬腳的,老板說要後天才輪到我。」預定到了想買的肉,買肉的大姐滿意地離開了。

每天賣完鋪子裏的豬肉,王朝華便透過微信群及大關致臻產供銷平台,快速掌握每天的供銷需求。奔跑在村村寨寨的小貨車每次回來均裝滿了土豬、各種家禽及蔬菜等農產品。一年四季,當地出產什麽,王朝華就賣什麽。春天銷售擁有大關地理標誌品牌的筇竹筍及筍幹,夏天銷售李子、桃子,秋天銷售大關月餅,冬天就做帶有濃濃鄉愁的腌臘年味經濟。凡是品質過硬的,有人要賣、有人要買的農特產品,他都一股腦兒全部收入囊中,並透過縣城實體店或網路平台進行銷售。

「冬臘分腌,蓄以禦寒。」說的是臘肉工藝和與之相關的鄉愁記憶。在大關縣木桿鎮,一塊老臘肉的含義遠遠不止如此。木桿鎮獨特的氣候環境,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村民,每家每戶都是制作煙熏臘肉的行家,當地村民家裏熏制出的臘肉,也一直是大關臘肉當中的翹楚,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近年來,大關致臻農特產品行銷中心將木桿臘肉銷售轉到了電商營運平台,並可以追加溯源的模式,形成了從養殖、加工、銷售到推廣的完整產業鏈,他們的木桿臘肉賣到了國內的各大省份,甚至遠銷美國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他的推動、引領下,村民養豬積極性高漲,木桿臘肉也逐漸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塊金字招牌。

在木桿鎮向陽村的老家,王朝華建有自己的臘肉加工廠。走進加工車間,只見王朝華正在用刀仔細地對不同部位的豬肉進行分割,然後用食鹽進行腌制。一段時間過後,腌好鹽的豬肉又被放進了一台捲動狀的機器裏。


王朝華邊操作機器邊向記者介紹:「這個是我們今年采購的真空滾肉機,在滾肉的同時,可以讓每一塊臘肉能更好地吸收鹽分,讓每一塊臘肉的鹽分都比較均勻。在滾肉的環節當中,可以讓臘肉吃起來不那麽幹,不那麽硬。」

要想臘肉味道好,從選豬、餵養,宰殺、擇肉,腌制、晾幹、烘炕,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王朝華從小就跟隨父母學習煙熏臘肉的制作技藝,提起這項技藝,他如數家珍,對每一個環節都仔細操作,讓每一塊臘肉都能在經過柴火炕制的洗禮中,堅守苛刻的溫度與時間的雙重考驗,最後讓一道「傳統工藝、古法制作,高炕慢火、低溫發酵」的木柴煙熏臘肉呈現在食客們的面前。

早些年,在大關縣當地,煙熏老臘肉一直代表著養殖戶的「江湖地位」——哪家的臘肉塊型越大、肥膘越厚,就證明主人家越勤勞、越有面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品種的不斷改良,老式的大塊臘肉逐漸變小,產品型別逐日增多,衍生出煙熏香腸、煙熏腸肝肚及血豆腐等系列臘制品。需求與供應的不斷擴大,讓這個一頭連線著國內外市場,一頭連線著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人間煙火氣持續升溫。據王朝華介紹,根據自家當前的訂購單走勢來看,從目前到來年的正月,估計要生產臘肉十萬斤左右,預計成交額達六百萬左右。年味經濟產業也逐漸成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說起今後發展打算,王朝華躊躇滿誌地說:「目前就是依托我們現有的平台,與當地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抱團發展,形成穩定的產供銷機制,助力鄉村振興,促農增收。」

近年來,大關縣緊緊圍繞「十四五」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目標,緊扣「產、城、人」三篇文章,從立足地方特色、樹立地方品牌、強化科技支撐、註重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加速推進地方農特產業邁入快車道。目前,大關縣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四百多個,認定家庭農場一百多家,培養認定農村致富帶頭人三百多人,各鄉鎮、村(社群)已實作「農民經紀人」全覆蓋,對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融合,促進資訊共享與資源最佳化配置,推動產業鏈升級最佳化與賦能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編 輯丨朱 睿

編 審|徐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