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稻」路,寬了

2024-05-25三農

央廣網通遼5月24日訊息(記者魏全民)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八仙筒鎮,烏蘭章古村的稻田裏,一陣陣響亮而整齊的插秧聲此起彼伏。隨著夏日的陽光普照大地,這裏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水稻種植不僅是村民們傳統農耕活動的一部份,更是他們對即將到來豐收的期待與對自然恩賜的深深感激。

烏蘭章古村,村民利用春秋暖棚培育水稻秧苗(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烏蘭章古村種植水稻始於1987年,至今走過了35載。35年的堅守、發展,讓烏蘭章古村積累了豐富的水稻栽培經驗,村民們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水稻高產、高效的栽培技術,做到了早準備、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早收割、新米早上市的水稻全流程生產技術模式,成為通遼市水稻生產的樣板區域 。

「今年栽了七十多畝地,畝產稻谷一千四百斤左右,加工出來大米能有七八百斤。」正在稻田裏忙碌的烏蘭章古村村民祝慶苓說。

在祝慶苓的房前屋後,四座春秋大棚裏全部用於培育水稻秧苗。「從育種、育秧、播種、收割到加工銷售,村裏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鏈條。」祝慶苓說。

祝慶苓在暖棚裏起水稻秧苗,準備將秧苗移栽至水田(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在過去,烏蘭章古村村民們種植的水稻,不得不依靠外地的加工廠才能完成加工工序。這不僅導致了大量的運輸成本和時間消耗,而且異地加工條件的限制,使得稻米往往經過長時間的運輸過程後,品質受到了影響,損耗較大。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局面,村民們開始自主創業,他們集資建立了自己的稻米加工廠,並決心要將這個傳統產業發揚光大。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烏蘭章古村的村民們終於成功地創立了「烏蘭章古大米」和「烏蘭大米」兩個響亮的品牌。這些品牌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可靠的信譽迅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隨著先進裝置的引進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加工廠得以提升稻米的品質,實作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管理。現在,這裏的每一粒大米都能夠享受到最細致的加工和最精心的包裝,保證了消費者能夠品嘗到原汁原味、品質上乘的「烏蘭大米」。

自動插秧機的使用,提升了水稻種植的效率(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不僅如此,這一系列的變革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加工廠不僅提供了就業機會,還透過收購附近農戶的稻谷,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產業鏈的形成,更是將產銷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如今,八仙筒鎮的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驚人的2.2萬畝,已經成為了推動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產業。村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自給自足,而是透過科學管理和創新經營,把小規模的家庭農場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現代農業企業,為當地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種植水稻已經成為烏蘭章古村的主導產業,在不斷開發中叫響「通遼水稻種植第一村」的口號,在「稻粟飄香」中不斷助力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