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天和理論報告庫: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南充市走馬鎮為例

2024-02-18三農

摘 要:在總結林下經濟種養殖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透過對南充市高坪區走馬鎮實地走訪調研,把握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當地發展林下種養殖產業可獲效益,探討當地適宜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技術引領生產,以科研支撐產業針對性建議;將產業道打造為景觀道,加快培育休閑農業旅遊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策略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兩山」理論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其內涵在於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綠富同興之道。「林下經濟」作為積極踐行「兩山」發展理念、實作林地資源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受到國家政府層面高度重視。2010年中央一號檔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養業[1],目前中國正處於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體制機制轉型的歷史方位,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改善林下種植面積,還可以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模式優勢[2]。南充市高坪區走馬鎮具備發展林下經濟的良好條件。走馬鎮地處高坪區中心腹地,距區政府12.6 km,幅員面積37 km2,下轄13個自然村,南部屬於淺丘寬谷帶壩地區,北部屬於中丘中谷地區。近年來在南充市政府政策支持下,該鎮開始發展晚熟柑橘產業,已建成12000余畝標準化晚熟柑橘基地。本文以走馬鎮林農實地調研走訪情況為背景,探討具體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總結其特點和效益,對今後區域永續化發展提出建議,對區域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增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文獻綜述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依靠科技支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與林蔭優勢,協同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遊業等產業的復合經營模式。林下經濟包括林下產業、林中產業、林上產業[3]。

近代林業發展理論發軔於歐洲[4],King[5]在1968年將農林多產業組合發展的經營方式定義為農林復合經營,並於1977年國際農林研究中心(ICRAF)成立時正式提出該概念[6]。針對農林復合經營模式與推廣方法,學者們進行了多方面研究。Vergara[7]和Prinsley[8]分別對農林經營模式進行了劃分和輔助證明。新世紀以來對綠色經濟及綠色轉型的重視促進了林學理論與學科的豐富發展。林下經濟學科理論順應全球涉林交叉學科前沿發展趨勢而生,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頒布了【關於非木材林產品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未來行動計劃】[9],開發和利用非木質林產品的相關研究不斷湧現。中國在利用林下閑置土地和進行農林復合經營方面有著長久的歷史淵源。林下經濟一詞始於仲崇璽[10]的研究,並由姜秀華[11]完善了相應概念。隨著研究深入,學者們不斷豐富林下經濟內涵。顧曉君[12]等學者提出了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目標,李東明[13]指出國有林場是林下經濟發展主力。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4-16]、林下經濟新技術方法套用[17]與林下經濟發展政策深入最佳化[18]三方面因素推動下,中國林下經濟自21世紀以來完成了由生產實踐至學科化發展的轉變。國內林下經濟除概念與政策闡述外,研究日趨細致,對以下領域關註日重:①基於地域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如黃映暉[19]透過對京郊區縣研究,闡述了11種發展模式;②林下經濟發展及影響因素研究。如王坤[20]透過研究黑龍江省林業企業,總結基礎設施投資額度、林下經濟總產值、從業人員年平均薪資和林下經濟結構系數對林下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由高至低的影響作用;③林下經濟時空分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如董姝娜[21]透過分析吉林省長白山地區重點國有林場數據,肯定了經濟結構因子對林下經濟增長品質提升的突出作用;④全面停伐背景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研究。如劉桂艷[22]透過調研內蒙古森工企業,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結構方程式模型對企業動態能力的維度構成和內在機理進行實證檢驗,並提出相應政策啟示。

2 晚熟柑橘林下經濟模式

2.1 柑橘林下種植模式

林下種植模式是一種「套種+共生」的生態農業產業模式[23],柑橘林下種植即采用「柑橘+」的套種模式,涵蓋以下模式:

①橘菜間種。利用柑橘的行間空隙可套種蔬菜,如辣椒、茄子、冬瓜、寶栗南瓜、大蒜、洋蔥、青菜,葉用蔬菜如油菜、蘆筍、韭菜苔等。

②橘豆間種。柑橘樹下套種理想作物是一年生的豆科植物,如青豆、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胡豆、荷蘭豆等。

③橘果間種。柑橘樹裏栽種西瓜、甜瓜等,施用當地農戶養殖家禽牲畜產生糞便透過發酵制成的生物有機肥,以保證其品質和口感。

④橘藥間種。柑橘樹下適宜ph值6左右的植物生長,可套種藥用植物如白朮、芍藥、麥冬、百合、黃精、白芨、白芷[24]、重樓、半夏、丹參、淡竹葉、車前草、菊花等。

⑤橘菌套種。柑橘林田壟地帶由於果木遮蔽性強、散射光充足,且通風條件良好,因地制宜依托當地溫濕度條件選擇適宜的食用菌種,對其進行人工促繁、采集和加工[25],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菌渣又可培肥土壤,提供柑橘生長所需養分。

⑥橘茶間種。林茶間作作為一種農林復合經營系統[26],其共生組成部份林木與茶樹在空間位置分列上下,發育時間交疊前後。林木為茶樹的生長遮陽存水,保溫防凍,充分調節種植區小氣候,降低茶樹遭受災害性天氣侵蝕風險。適宜的蔭蔽度可有效減少茶葉粗纖維含量,提高茶葉柔嫩度,提升產茶品質。

⑦橘糧間種。除糧食作物中的豆類外,柑橘還可套種花生、馬鈴薯等。

⑧橘草間種。柑橘樹下種植苕子草、黑麥草等綠肥植物以固水土、肥土地。春季,黑麥草和苕子草生長可以降低地表溫度,抑制雜草生長,改善果園生態環境;夏天,草枯萎形成枯草覆蓋層,可保持水土,增加有機質含量,培肥土力。

2.2 柑橘林下養殖模式

依托林地之間的空余土地,在其間飼養牲畜家禽、特種野生動物的立體養殖方式。區分於傳統養殖方式,林下養殖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林畜共利,品質優良。飼養畜禽於林下原生態養殖環境,活動範圍較廣並攝取自然食源,產肉率高且肉質較集中飼養更佳。畜禽食性有利於環境病蟲害減少,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可提高林木長勢,達到兩方共利的效果。其二,條件易得,投入較少,收效快[27]。發展林下養殖無需搭建專業養殖環境,前期投入較少,生態產品契合當下消費需求,且生長周期較短,養殖報酬較快。

3 走馬鎮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柑橘林下經濟效益分析

3.1 南充市柑橘產業發展現狀

南充市古稱「果州」,以其盛產柑橘而聞名。近年來,南充市著力推進建設「中國晚熟柑橘之鄉」。自1993年至2020年近30年間,南充市柑橘產量總體呈波動增長趨勢(見圖1),2010年南充市啟動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在「百公裏柑橘產業帶」等多項產業規劃與政策支持下,柑橘產量逐年穩步提升,由2010年 318 834 t 上升至2020年 469 052 t,年均增長率為3.94%。全市柑橘種植總面積達8.67萬hm2,產量約65萬t。南充市高坪區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重點縣,柑橘產業發展快速,其所轄走馬鎮的萬畝柑橘園按照現代農業園區的標準進行建設,為發展復合種植和生態綜合種養的柑橘林下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3.2 柑橘林下經濟效益分析

走馬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對發展鄉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2.1 經濟效益

據實地走訪調研,鎮內宜因地制宜發展橘藥間種、橘菌間種、橘草間種三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利用ArcGIS軟體,基於ESRI土地利用數據疊加谷歌影像地圖,采用編輯工具確定出走馬鎮園地區塊(見圖1),計算園地總面積為 62 660.2畝,園地面積廣闊,林下經濟發展前景較好。

根據實際調研,林下種植不同經濟作物產量、成本、產值及收益見表1所示。

宜結合市場調研與專家評估、農戶意願等多方因素,因地制宜分配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3.2.2 生態效益

柑橘樹四季常青,樹形美觀,能吸收二氧化硫、氯化氫等有害物質,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還能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可作為生態綠化用林廣泛栽培。同時,依托相對稀缺的林地資源及閑置的土地資源,促使模式簡單的林業經濟向著多元化新興模式方向轉變。此舉可以幫助林下經濟的發展更具有永續性,與國家提出的「節約型社會」和「迴圈經濟」相適應。

3.2.3 社會效益

大力發展柑橘林下經濟,可以盤活山區閑置土地,發揮示範帶頭作用,促進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強院地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帶動經濟落後地區農民的致富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地區產業互補、經濟互嵌,帶動當地就業、緩解勞動人口流失[28],降低地區留守兒童率,促進地區和諧穩定發展。

4 走馬鎮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4.1 林下經濟尚處起步階段,資訊不暢,集約化程度低

實地調研發現,走馬鎮林下經濟發展薄弱,僅有零星柑橘和毛豆間種,未形成可預期的規模化收益。同時,林下經濟產品需求和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9],當地市場資訊獲取程度較低,缺乏相應風險評估機制,致使產品種類趨同性高,經濟效益難以得到保障。

4.2 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

走馬鎮社會經濟水平受區位因素影響,科學技術能力落後,農戶生產過程中主要依賴過往經驗。域內缺乏林下經濟主動發展意識,產業粗放,相關技術流程和產業規範尚未建立。涉農科研院所參與本地區林下經濟資源培育及利用程度較低。

4.3 資金來源短缺,林下經濟發展受限

域內農戶在林下經濟生產中普遍面臨銀行貸款條件限制嚴格、手續繁瑣等問題,導致農戶難以透過信貸方式提升生產資金投入[30],挫傷了農戶投入林下經濟生產的積極性。本地企業缺乏多渠道融資方式、融資平台不健全,難以透過金融方式穩定生產成本,不利於規模化發展。

4.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市場競爭激烈

由於林下經濟產業周期長、見效慢,域內相關部門機構發展意願不足,未認識到林下經濟發展對林業資源再開發和永續利用的積極意義[7],在政策傾斜扶持上力度薄弱,鼓勵措施模糊,未形成脈絡清晰的發展思路及相關規劃。

5 走馬鎮晚熟柑橘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5.1 政府充分引導,規劃做優產業

作為一種高效迴圈化體系[31],林下種養體系的推廣與套用離不開政府引導。在金融鼓勵方面,除落實省級林業改革發展專項資金,地方政府應針對轄區不同區域或不同發展模式制定相適宜的林業補助。在政策引導方面,確立規劃先行發展原則,將林下經濟發展列入專項建設任務,把握並依托本地區稟賦優勢,以錯位發展爭取在與周邊地區競爭中占據市場生態席位,將地方特色融入專業化生產。在操作實踐中,樹立先行先試理念,在發展初期培育先行試點,扶持建立一批高品質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引領打造規模集群化林下經濟產業。

5.2 以技術引領生產,以科研支撐產業

林下經濟作為基於高新技術興起的全產業鏈式林業[31],科技的註入與扶持對其永續發展至關重要。要積極搭建技術溝通橋梁,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平台,積極對接相關技術人員,突破舊有發展狀態,叠育本地優良品種,引入新技術與新發展模式[32]。成立相關技術服務小組,定期鼓勵涉農高校開展「扶農助農」社會實踐與研究活動,積極開展科普知識講座與農業技術宣講。加強「智慧農業」在林下經濟開發中的套用,實作林業的多元化管理與資源的精準共享[33]。

5.3 采用橘藥、橘菌、橘草間種模式,實作一地多收

5.3.1 橘藥間種

最佳化間作品種搭配,種植山梔花、紫菊,園內辟出遊道,制高點搭建小觀景台,形成高低錯落、徑曲花簇的花田景觀,以增強景觀視覺效果。山梔花的果實經過晾曬烘幹可作藥材,其色素可用於食品、化妝品、染印等行業[34]。紫菊作為一種兼具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菊科植物,食用功效、養生保健功效明顯。

5.3.2 橘菌間種

柑橘樹下套種羊肚菌的技術已較為成熟。大球蓋菇[35]則是中國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品種蘑菇,其生長所需條件不高,無需搭建菇棚,可實作「樹結果,地出菇」、立體發展、廢料肥土、綜合效益顯著的目的。兩種菌類口感鮮香,可吸引遊客采摘,增強參與性和體驗感。

5.3.3 橘草間種

本地區可采用柑橘套種食葉草,同時發展食葉草系列產品加工制造,如食葉草植物蛋白掛面、食葉草植物營養粉等[36]。

5.3.4 橘下養殖

隨著柑橘樹冠擴大伸展,間種面積逐年縮小,待樹冠封行後停止間種。但可發展林下養殖,上種下養。柑橘樹下可引進優質品種,如浙東白鵝,一年可養三茬,每茬只需72天時間即可上市。

5.4 將產業道打造為景觀道,加快培育休閑農業旅遊

5.4.1 註入文化內涵,形成復合產業觀光環線

走馬鎮現有穿村而過的產業主幹道13 km,宜打造為主題景觀大道,入口、出口處作為形象的重要節點展示橘文化,主道則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展示走馬鎮民俗文化和途經四村的特色文化,新建騎遊驛站、休憩設施,布置景觀小品、指引標識等。

5.4.2 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策劃舉辦旅遊節慶活動,發展休閑農業旅遊

依托走馬鎮柑橘、中藥材特色產業開設民宿客棧、農康寶,完善住宿、餐飲等旅遊接待服務,舉辦柑橘節、山梔子花節和紫菊品鑒節,以節造勢,聚集人氣,刺激和帶動旅遊消費,提高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5.5 拓展宣傳渠道,以品牌助力發展

提升林下經濟發展品牌意識,推動本地林下農副文旅產品「走出去」。積極完善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現代化生產管理機制,加強產品銷售後續服務能力建設。借助「智慧農業」發展導向,利用互聯網平台和農村電商,開展「抖音直播」等多種形式的行銷推廣,助力地區優質林下產品對外推介。

在政策引導與技術支出下,走馬鎮林下經濟宜采取橘藥、橘菌、橘草間種模式,以柑橘及柑橘林下經濟產業為引領開發鄉村旅遊,促進現代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推進走馬鎮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鄉村振興示範鎮」(見圖2)。

6 結語

林下經濟是永續經濟發展的產物,能夠促進資源整合、提高生產效率,對保護生態環境平衡十分有利。走馬鎮林下經濟產業持續發展離不開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尊重本地區實際,發揮本土優勢,嚴格落實科學發展原則。加大對林下經濟的投入力度,改變固有的、與新發展理念不符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走馬鎮林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走馬鎮林下經濟發展要以人才戰略為重要抓手,大力聘用、培養具有前瞻性人才;同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堅持科學引領導向,持續推進林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帶動農民收入提升,實作人與社會和諧共贏。透過發展晚熟柑橘林下經濟,打造產業道,整合資源,推進特色農業景觀化提升,變園區為景區,完善產業鏈,植入新業態,做大做強示範基地,實作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四川師範大學 唐瑞臨(1997-),男,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林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