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訪怒江三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袁開友

2024-07-25三農

怒江三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袁開友

翠峰田野夢 ,綠水青山情

——訪怒江三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袁開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在這片被綠水青山環抱的土地上, 袁開友 ,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農民,緩緩地述說著一個關於夢想與堅持、關於創新與奉獻、關於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的故事。他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旅遊為引擎,以文化傳承為靈魂,以合作創新為手段,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將高黎貢山的自然資源轉化為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工位」,不僅帶動了廣大的父老鄉親親身參與到生態保護的宏偉事業中,親身體驗生態改善帶來的生活福祉,實作了在家門口就業與經濟增收的雙重獲得感;更以身體力行的壯舉,深刻地詮釋了作為農民之子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沈的熱愛與不可推卸的責任,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的精髓,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讓生態紅利惠及每一位民眾,成為鄉村振興與永續發展的鮮活例證。

根植鄉土 農耕鄉愁情

在怒江大峽谷深處,有一個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小村莊——三河村。這裏,是袁開友生命故事的起點。袁開友的童年,是在三河村的田野間、山坡上度過的。那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記憶裏。他記得,每當春風吹過,田野裏便泛起層層綠浪;夏日炎炎,山澗的溪水清澈見底;秋天,金黃的稻谷隨風搖曳;冬日,皚皚白雪覆蓋著靜謐的村莊。四季更叠,土地以它獨有的方式,哺育著這裏的人們。

隨著年歲增長,袁開友開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滿足於只重復父輩們的生活,他想要探索更多的可能,追求更廣闊的天地。於是,他帶著對未知的好奇與對夢想的執著,離開了那片熟悉的土地,踏上了前往城市的旅程。經過多年努力,他於2007年建立了有信建材經營部,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雖然在商場上叱咤風雲,但在袁開友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股力量在召喚他回歸。每當夜深人靜時,他總會想起家鄉的山水、田野的芬芳,以及父親的笑容。這種鄉愁,如同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牽動著他的心。

經過深思熟慮,袁開友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回歸土地。他要回到家鄉,回到那片生他養他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這一決定,不僅源於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更源於他對農業的熱愛與對生態的責任感。

然而,回歸家鄉後,袁開友面臨著從商人到農民的身份轉變及其所帶來的諸多挑戰。他需要適應從繁忙的商業環境到寧靜的鄉村生活的巨大變化,重新適應農村的生活節奏,不僅要學習現代化農業技術,還要面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問題。但他沒有退縮,而是憑借著對土地的熱愛與對夢想的堅持,一步步克服困難,開啟了農業創業之路。

綠意盎然 生態農業路

袁開友深知,真正的農業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在回鄉創業的第一步,袁開友先是走遍了家鄉的山林野地,對當地的環境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逐一了解。經過系統地摸查之後,他意外地發現了刺龍苞——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和市場潛力的中藥材。他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商機,更是一個推動家鄉農業轉型、實作生態農業發展的契機。於是,2010年,袁開友成立了瀘水縣河新楤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專註於中藥材種植領域。刺龍苞的種植,便是袁開友生態農業理念的第一次實踐。

然而,這段創業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刺龍苞原本是一種野生植物,要實作人工種植,育苗是關鍵的第一步。從2007年到2011年,袁開友嘗試了無數次育苗方法,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前期從商積攢的資金消耗殆盡。但幸運的是,他得到了身邊人的堅定支持。由於過度采摘,外界普遍認為刺龍苞沒有種子,這為育苗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礙。經過反復查閱資料進行論證,袁開友認為刺龍苞在大自然中應該是依靠種子進行繁殖。為了尋覓到刺龍苞種子,袁開友在老父親的帶領下,深入原始森林,歷經重重困難,甚至數次面臨生命危險,終於找到了刺龍苞種子,為刺龍苞從野生到人工馴化的轉變以及規模化種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獲得刺龍苞示範推廣種植科技成果鑒定。2014年,袁開友成立怒江三和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作為一種全新的農作物,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都需要從零開始摸索,日復一日地鉆研,硬是將他從一個種植小白,訓練成為一個行家裏手。在掌握了相關技術後,袁開友並沒有將其據為己有,而是積極向其他農戶宣傳推廣,引導著他們一起發展生態農業。為此,袁開友親自下場指導農戶開展種植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種植水平與致富能力。

繼刺龍苞之後,袁開友又先後引進了包括楤木、紫丹參、黃精以及重樓在內的多個中藥材種植計畫,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了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共同奔赴小康生活,袁開友一方面透過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種植管理指導等方式,支持父老鄉親參與到中藥材的自主種植中來,並為他們提供一定的銷售保障;另一方面,公司自有的種植地也吸納了當地大量農戶參與除草、施肥、種苗管理等環節,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實作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隨著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袁開友開始思考如何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他探索了包括刺龍苞在內多種農產品深加工的可能性,開發了刺龍苞茶、刺龍苞粉等產品,拓寬了市場渠道。同時,他還嘗試將刺龍苞與當地的旅遊業結合,發展農業觀光、體驗式旅遊等計畫,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金山銀山 鄉村振興夢

除了在農業上發力,袁開友還十分關註鄉村的生態建設。他深知,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非零和遊戲,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作永續發展。在探索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道路上,袁開友充分利用高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沿著黨中央關於高黎貢山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不斷探索前行。

高黎貢山因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素有「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生命的避難所」「野生動物的樂園」「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等美稱。在高黎貢山東上段接近邊境線的地方,有一個叫百鳥谷的風景區,因其豐富的鳥類多樣性而得名。受當地政府的委托,袁開友於2018年在百鳥谷內成立了百鳥谷扶貧車間,開展鳥類生態保護工作,同時為鄉親創造就業機會。2020年,車間改名為百鳥谷就業車間,繼續開展鄉村振興服務。一方面,袁開友與西南林大等高校科研院校建立起合作關系,邀請眾多生物學專家到百鳥谷開展科研活動,並為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探索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專業的指導;另一方面,袁開友也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透過政府人才引進的方式,邀請鳥類專業攝影師張朝江同誌深入百鳥谷景區,對各種鳥類進行抓拍記錄,並在中國鳥類網上進行鳥類科普和保護宣傳,借此提高百鳥谷的知名度與推廣度。2020年,袁開友建立怒江百鳥谷3A級景區,進一步挖掘百鳥谷天然資源優勢,為鄉村文旅振興賦能添彩:建設國家步道「茶馬古道」並開發賞鳥、拍蝶、觀猴計畫,吸引遊客深入自然,近距離接觸並了解多尾鳳蝶、葉猴等具有極高生態價值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增強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與責任感;推出森林康養、候鳥式度假等服務計畫,滿足不同遊客對於身心放松與健康管理的需求,讓遊客在清新的空氣中享受大自然的療愈力量、體驗不同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卷與深刻哲理。所得創收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更被積極投入到百鳥谷的生態保護工作中去,形成良性迴圈,實作了旅遊與生態的雙贏,讓自然之美得以永續傳承。

經過多年的數據積累,截至2024年,高黎貢山已探明的鳥類種類已達到20目92科525種,其中包括8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許多消失數年的鳥類近年來也逐漸開始被觀測到。這為袁開友提供了無限的靈感與可能,也讓他更加堅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未來,他計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農產品開發等結合起來,開發各類生態旅遊計畫,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等農業產業計畫以及民俗文化體驗等文化產業計畫,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百鳥谷、走進高黎貢山,體驗自然之美,感受鄉村的魅力,讓綠色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基石,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靈魂。

當然,袁開友也清醒地認識到,在推進這一工作的過程中,面臨著能力與技術、資金與資源的雙重挑戰。為此,他們積極尋求與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希望能夠借助政策的東風,克服自身局限,共同推動這一綠色轉型的順利進行。相信透過多方合作與共同努力,高黎貢山的綠水青山定能真正成為造福一方的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註入強勁動力,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間共享發展成果。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信件告之,本網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網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