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村現狀:只剩下荒蕪的土地,空房子、老頭子、小孩子、和窮日子

2024-07-17三農

發文:幾鵋

編輯:王西北

——【序言】——

吾鄉昔日繁榮,今歲返鄉,所見唯有荒蕪之地、破舊空房、孤苦老者、留守稚子與窮困生活,農田荒廢,人口流失,經濟雕敝,老少獨守故土。

今農村,何以至此?

政策失衡,資源匱乏,或皆為禍首。吾輩當如何扭轉乾坤,重現昔日榮光?此問題,亟待深思。

——【正文】——

吾家鄉,昔日乃山清水秀之地,田園如畫,村中人丁興旺,炊煙裊裊,雞犬相聞。

然今歲歸鄉,所見景象不勝唏噓:皆是荒蕪之地、空蕩之房、年邁之老者、稚嫩之小兒、艱難之日子。村中之變遷,盡顯滄桑。

吾幼時,村中稻田千畝,田野阡陌縱橫,豐收之季,金黃一片,禾苗舞動,秋風拂面,十裏稻香

然今,田地荒蕪,雜草叢生,無人耕作。往昔農耕繁忙之景不復存在,只有殘破的農具散落田間,似乎在訴說著昔日的繁榮與今日的淒涼。

2010年,村中耕地面積尚有1500畝,然至2023年,已不足500畝。如此巨變,令人扼腕嘆息。

村中空房亦甚

往昔炊煙裊裊,家家戶戶爐火旺盛,然今歲行走村中,所見多是破敗空房,瓦片剝落,門窗搖晃。昔日熱鬧之村舍,如今仿若鬼蜮。

記得早些年間,村中尚有百戶人家,至今歲,住人者不過三十戶,其余皆為空房,野草從門前生,鳥雀在屋內棲,歲月之風霜,已將它們侵蝕得體無完膚。

村中尚存者,多為老者。兒孫皆外出謀生,留下孤苦無依之老人。

彼輩者,身形佝僂,步履蹣跚,耕作之力已衰,無奈於家門口曬太陽,消磨時光。

村頭李大爺,年逾古稀,獨自一人守著破舊房舍。兒子在外務工多年,難得回家一趟,老伴早已離世,只留李大爺一人孤零。

每每見他坐於門前,望向村口,目光中充滿了無盡的期盼與失落。村中如李大爺者,不勝列舉。

更有不少小孩,因父母務工遠去,成為留守兒童。小小年紀,便須肩負起家庭之重,或照顧年邁祖父母,或獨自一人面對寂寥生活。

村中小學,學生人數日漸減少。

吾記得1990年代,校內尚有百余學童,嬉鬧於操場,朗朗書聲不絕於耳。

然今歲,余下學童不過三十余人,教師亦多為臨時聘請,師資力量不足,教育品質堪憂。

記得有一日,見一群稚子背書包回家,神色無甚歡愉,只因放學後還需幫忙做家務,打理家庭瑣事,教育資源之貧乏,直接影響下一代之成長。

吾村生活艱苦,日子愈發窘迫。

耕作收入微薄,村民多依賴外出務工補貼家用。然外出務工者眾多,留下之耕地無人打理,致使荒蕪。吾記得前年某月,村中李二嬸,因身體不適,無錢醫治,只得臥床忍痛。

村裏衛生站設施簡陋,醫療資源極為缺乏,村民多得小病,便拖著,直到無法忍受,才求醫問藥。村中人均收入,自2010年起,始終未曾顯著增長,至今仍處貧困線徘徊。

生活之困苦,可見一斑。

每逢節慶,村中略有熱鬧。

然過後,村道依舊冷清。老人們唯有守著空蕩的房舍,盼望兒孫歸來。彼輩之盼望,何其殷切,然現實卻多為期盼落空。

記得去年春節,吾見村頭張大爺,早早便在門前張燈結彩,準備迎接遠方兒女。然過了年三十,依舊未見兒女蹤影。張大爺最終落寞回屋,空留一片寂靜。村中老人之孤獨,令人心酸。

村中道路年久失修,泥濘不堪。

雨天行路,更是困難重重。吾憶起幼時,村中道路雖為土路,然尚能通行。如今,多數道路已被雨水沖刷成溝壑,村民出行極為不便。

村中曾有修路計劃,然因資金短缺,終未能實作。出行之難,亦成為村民生活之一大困擾。

吾村曾有一口老井,井水甘甜,供全村飲用,然近年井水漸少,村民多改用自來水。

自來水管道老舊,常有斷水之患。吾記得去年夏日,連續多日斷水,村民只得去鄰村挑水,頗為不便。村中用水之難,亦是生活困頓之一面。

鎮中集市,昔日熙熙攘攘,如今冷冷清清。

吾幼時,每逢集市,村民皆來趕集,購置所需之物,熱鬧非凡。

然今歲再訪,集市攤位稀少,買者寥寥。村民多不再依賴集市,年輕一輩外出務工,老人和小孩多無心購物。村中商業之蕭條,亦可見一斑。

村中青壯年,因就業機會缺乏,紛紛外出務工。吾記得村中小王,昔日勤勞肯幹,然終因無處施展才華,選擇外出打工。

外出者,雖能稍補家用,然家庭分離,父母年邁,子女孤單,生活之艱辛,遠超想象。村中青壯年之流失,使得村中更顯蕭條。

村中昔日有廟會,往昔節慶,村民齊聚,舞獅耍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然今歲節慶,已無往日盛況。村中年輕一輩多外出謀生,老人無力操辦。

傳統文化活動日漸消失,吾記得去年春節,僅有數人舞獅,場面冷清。文化之傳承,需後繼有人,然村中現實,卻令人堪憂。

如今的農村,讓吾心中悲喜交加,難以言表。

憶昔年,村中有一座小橋,橋下清流潺潺,魚兒嬉戲,村民常在橋邊洗衣、取水。

然今,小橋破敗,橋下溪水亦幹涸,橋邊長滿雜草,往昔之清麗景象已成記憶。此橋,乃吾童年之樂園,然今見其如此雕敝,心中不免黯然。

村中農田,亦多荒廢。往昔春耕秋收,村民皆勤勞耕作,田間地頭,充滿生機。

然今,多數田地無人耕種,野草叢生。村中僅剩之耕作者,多為年邁老人,力不從心。

吾記得去年回鄉,曾見一老人獨自一人在田間勞作,汗流浹背,然收成甚微。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酸

村中之變遷,非一日之故。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逐漸流失,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者多為老人和兒童。村中勞動力缺乏,致使農田荒廢,生產力下降。

吾村,亦未能幸免。

記得2015年時,村中尚有800余人,然至今歲,常住人口已不足300人。人口之驟減,直接導致村中經濟發展滯後,生活水平下降。

吾村,正如所寫:荒蕪之土地,空蕩之房舍,孤苦之老人,留守之兒童,困苦之生活。

此情此景,何時能得改變?

吾深知,農村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唯願政府與社會各界,能給予更多關註與支持,使吾村早日重現昔日繁榮,使村民生活有所改善。

吾寫此文,乃為抒發內心之感慨,亦為引起社會各界之關註。農村問題,關乎國之根本,吾輩當齊心協力,共謀解決之道。

唯有如此,方能使吾村重煥生機,使村民重享幸福生活。吾村之現狀,雖令人痛心,然吾仍懷希望,願未來有一日,吾村能再現田園美景,村民能過上幸福安康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