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為什麽武夷山引種品種那麽多,走出去的卻很少?

2024-10-04三農

沒有一棵茶樹會拒絕武夷山這塊地,但武夷山的每一棵土著茶樹似乎都拒絕了走出去。

從百年前至今,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就是公認的多,他就像是一個種質資源的沙拉碗,無論 本地種、外地引種、野生茶樹,還是人工選育、培育的新品種 都能在這塊土地上發揮所長……

▲陳德華先生90年代末期在前蘭開辟的品種園,如今保留著30多種品種,基本上都是福建省烏龍茶品種中被認定的國家級、省級良種

1943年,林馥泉在【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一書中有記:

「武夷本山所栽培之茶樹品種,就目前調查所得,由生態及品質上完全不同者,計有十種即如上述之菜茶、水仙、烏龍、桃仁、奇蘭、鐵觀音、梅占、雪梨、黃龍、肉桂等是也。其中菜茶系本山原來品種。栽培最多,占全茶量85%。至於水仙、烏龍以及鐵觀音、梅占、奇蘭等,概為外來種,傳入歷史甚漸。」

從有巖茶栽植品種記錄起,外來品種在武夷山一直占有可觀的種植比例,水仙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

但是林馥泉在1943年的調查記錄中,光是慧苑巖茶樹花名表中的茶樹就有近300余個,而作為茶王的大紅袍和同樣是省級良種且又是武夷茶當家品種的肉桂,別說走出省外了,在福建烏龍茶區良種普及率達到90%以上的省內,除武夷山範圍,幾乎看不到這些茶樹紮根的影子。

▲福建省2015年茶園面積及主栽品種分布

武夷山山區不排外,但原生茶樹樹種為什麽沒有走出去?

Part.1

歷史轉折中的武夷茶,

那些年的「武漂」和「土著」

武夷山的茶樹種質資源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其實都包含著很多歷史文化的原因。

福州五口通商後,武夷茶的銷路從原來陸上晉商西客開始南移,廣州潮汕閩南南洋一帶開始興武夷茶,這期間又以光緒年間最為鼎盛,武夷山如今不少的外來品種都是在這個時期隨著閩南一帶茶商引種進來的。

▲上世紀60年代初的閩江 / 圖,源網路

1940年代,有一系列關於武夷茶相對集中的出版物,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廖存仁的【武夷巖茶】、陳舜年、向馨等人合著的【武夷山的茶與風景】等均有記載:

「水仙一種系由水吉之大湖、小湖傳入,歷史僅數十年。烏龍、梅占、奇蘭、桃仁五種,直接或間接移自安溪。」

「烏龍於道光年間,由安溪人詹金圃氏先移建甌,再由建移植武夷。鐵觀音、桃仁、奇蘭於二十年前方由安溪移入,產量無多。」

「玉桂、黃龍只水簾洞有數十株,聞其茶苗亦購自大湖,黃龍狀似菜茶,玉桂形似大葉烏龍,當為另一變種。」

——【武夷巖茶】,廖存仁,原載於1943年【福建茶業】

「奇蘭,此品種系由建寧府屬小湖地方移栽武夷歷史甚漸,僅三十年光景;」

「鐵觀音在武夷山種植年代亦不久,始於民國初年,由泉商自安溪攜至武夷栽植;」

「雪梨,在山栽培無多,植於漿潭巖不上十叢,幔陀巖下僅一叢,水簾洞也只一叢,其栽植歷史不久,調查系為民初由安溪茶商(芳茂茶莊經理)自安溪帶至武夷。」

——【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林馥泉,1943年

▲水簾洞青獅巖一帶的老叢水仙

到了21世紀,一大批來自福建省茶科所、武夷山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金觀音、黃觀音、丹桂、金牡丹等也在武夷山大面積推廣種植。

如今,黃觀音在武夷山幾乎成為了繼肉桂、水仙之後種植面積最廣的品種。

▲大坑口山場崖壁下一株看起來有些「瘦」的黃觀音,但是它已經有20多年的樹齡了

武夷山 茶樹品種百花齊放,沒有盡頭的種植局面,其實和武夷山百家爭鳴的生產模式有一定的關系

如今武夷山絕大多數是以小作坊的生產模式為主,但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廠房,每家每戶幾乎都有一些肉桂、水仙之外代表性的當家品種。或錯開生產周期提高經濟效益、或用於獨家的拼配配方,或作為獨家的噱頭,總之透過武夷山豐富的種質資源來豐富自家產品品類。

我們之前分享老叢王子家的仙女散花、葉海濱家的紅牡丹、遊玉瓊老師的金佛等等,每次聊到這些品種的時候,他們都會露出「別人沒有,我才有」的傲嬌。

▲戲球家的金佛母樹就生長在這個隱秘的戲球坑當中,具體是哪一株遊玉瓊老師說暫且保密

上世紀初,在巖主-包頭的生產結構中也是如此。巖主指的是茶商,平常都在原籍,多數是閩南人。巖主在武夷山山上設有巖廠,在山麓設有茶莊,幾乎是生產銷售一條龍模式,當年由閩南人引種武夷山的品種想必也是出於發展當家品種的目的。

1943年廖存仁在武夷巖制茶廠概括的調查表種可以看到, 不僅記錄了不同茶廠所擁有的茶樹品種,還另起一欄特別標註了各茶廠的著名提從

▲【武夷巖茶】,廖存仁,原載於1943年【福建茶業】,書中對1940年代各巖廠調查記錄中,專門標註了各廠的代表性名叢

提從指的是在千百種單叢種優中選優,單獨制作的茶樹,大概是我們現在說的名叢。這是武夷山從宋代開始就有的傳統,名叢之多不勝數。

文中記錄了竹窠巖的著名提叢是鐵羅漢、桃花巖是虎須和佛手、桂林巖是金雞母和白柳條、三仰峰內廠是玉桂和金鎖匙,天井巖是吊金鐘和過山龍等等。

▲天井老茶廠的舊址,如今已經荒廢,在塌落在茶園中的巖塊表面有不少建築老茶廠鑿出乘放梁柱的孔洞

一些經營茶業百數十年的老茶莊,也會出品一些官堆茶,用現在說法的就是「拼堆」的高品質茶品,並冠以特立的茶名,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花名。比如集泉的鐵羅漢、泉苑的白雞冠、水仙種,且都有自己的企業標準。

這些茶樹品種,或是擁有花名的巖茶產品,或是茶樹本身,往往都是作為各家代表性的宣傳標識,甚至很多具有機密性質,別說武夷名叢樹種走出武夷山了,可能走出一家茶廠都步履維艱。

Part.2

對品種本身而言,沒走出去,

是因為不夠優秀嗎?

至少在武夷山,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縱觀古今,有花樣的地方就能吸引吃貨,有吃貨就能誕生更多的花樣,武夷名叢之多,想必也有這個原因。

這些吃貨吃到興頭也為武夷茶留下了不少的詩詞文賦,晚近又有香清甘活充滿東方想象的品質形容,巖茶絕對能夠占有高級美食領域的一席之地。

就綜合性狀來說,作為武夷山原生土著茶樹中選育出的肉桂品種,1985年被認定為省級良種時,審定中與其對照評估的品種就是已經是國家級良種的水仙。

然而我們看到是的是,水仙推廣面積幾乎遍及福建全省,而肉桂只寂寥地遍及武夷山本山,更為寂寥的是,在福建省烏龍茶品種當中,20余個國家級和省級良種, 武夷山有且僅有肉桂和大紅袍被認定為省級良種

▲肉桂最早的區試試驗基地,就在星村雙獅戲球山場這片開闊地當中

在福建烏龍茶良種當中,很多適制烏龍茶的品種同樣也適制白茶、綠茶,紅茶等茶類,早年在紅茶熱、白茶熱的市場環境下,烏龍茶區同一品種在茶園當中往往會進行不同茶類的組合采摘,以擴大經濟效益,比如八仙、梅占、毛蟹等。

但是 看看肉桂和大紅袍,在一眾良種當中,適制性就是純粹的「烏」

▲福建烏龍茶品種生化成分和主要農藝現狀

其實從茶樹種質資源特性上來說,茶樹本身反應了各自原產地的生態特性,武夷山絕大多數的名叢往往都是灌木型、葉長肥厚的中晚生種。

較長的生長周期有助於內含物質的累積,加上武夷山特殊地貌山坳巖壑中礦物質和腐殖質的滋養,名叢和山場這套組合拳打出了巖茶重水求香、巖骨花香等無法復制的地理風味。

▲內鬼洞山場

一旦離開這些小區域環境,名叢的特質難以發揮。縱觀武夷山,在肉桂大面積推廣以前,正巖區域之外的茶產區也都是以水仙、野茶等栽植為主,少有名叢的種植。

對一個廣義上的茶樹品種來說, 品種本身的特異性,也就是區別於其他品種的可辨認的標誌性性狀,退化或者表現不出來,也就失去了推廣本身的意義

▲慧苑入口處,水簾洞溪仔下單叢資源基地

另外,我們在做品種保護計劃的過程中最深有體會的就是, 品種本身的純度問題

一些可能是剪枝於同一棵母樹,但因為生長環境和管理模式的差異,種性發生了變異;一些甚至母樹本身都存疑,我們還聽說不少像半天妖母樹、茶王坑頂的茶王樹、十八寨的大紅梅母樹這些早年都有被人偷挖、偷采的親歷者轉述。

就連代表性五大名叢,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版本,五大名叢集萃內容下來,半天妖斷更至今也是這個原因。

▲紅海棠母樹

總結一下,武夷山之所以有那麽多引種品種,但本土那麽多的名叢和稀有茶樹資源沒走出去,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的因素,這些品種是各家各戶的獨門招牌,並不會輕易地分享,因此歷史上有不少偷茶偷樹的奇聞。

▲隱藏在巖凹當中的竹窠醉海棠

從茶樹本身性狀表現來說,生長在武夷山的它們能發揮出極高的品質水準或是經濟價值,但走出去容易水土不服,即抑制了本身個性的發展,同時強烈的個性又使得它們只適制烏龍,甚至是只適制巖茶。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

*本文參考文獻:

1.陳榮冰,姚恩信.1997.福建烏龍茶品質資源研究概述 [J].中國茶葉;

2.陳薇宇.2016.福建烏龍茶品種推廣套用研究.學位論文;

3.江昌俊.茶樹育種學.2018.中國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