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當代愚公」傾家蕩產為村民修路,路通了村富了,卻被村民舉報了

2024-02-19三農

俗話說: 「要想富,先修路」,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脫離貧困到小康生活的農村地區,大多數都是從修路開始的,一條路能打通一個村莊的經濟和文化命脈。

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卻有一位現實版的「愚公」,不計報酬的他傾盡所有為村裏子修了一條路,也是因為這條路村子都過上了富裕生活,本該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村民結果卻給他舉報了,事情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修路遭罰

近年來,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修路成為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命脈, 不管是鐵路還是公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部份大山地區,修路依然成為了阻礙。

生活在四川攀枝花 啊喇鄉的何元能,卻因為修復土路,背負上了巨額的罰款,並且還是他自費修的一條路,然而這條路卻成為了他的「煩心路」,他修的路可謂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他的家住在真正的山區之中,從家中到城區就要耗費幾個小時之久,並且行駛山路時只能依靠雙腿,任何交通工具都無法透過,這也成為了他出行的難題。

他居住在這裏是因為當初承包了山上的一片田地,但是由於位置的原因和交通不夠便利,效益一直都不夠好,他也明白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重修這條山路。

他把原有的山路,重新修正並且擴寬 ,可以讓交通工具通行,不光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的村民方便上山,然而路還沒修好多久,便遭到了他人的舉報,遭到了當地森林公安局的處罰, 罰款金額高達4萬余元。

何元能修路的錢,本就是東拼西湊加上貸款來的,現在的他如何去交付罰款呢,心中不服的他,將當地的公安局告上法庭,不過判決依然是駁回了他的上訴, 盡管他是為村民和防火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是也不能免除對他的處罰。

因為何元能修路時,並沒有向相關部門申請,沒有合法的手續就擅自動工,違法在前, 在二次上訴時,依然被駁回了申請,只能接受當地的行政處罰。

盡管他的主觀意願是為了便利,但是擅自占用公共土地,卻是嚴重的違法行為,這巨額的罰款,讓本就是困難戶的何元能一家根本無力償還。

對於是否減輕對他的處罰行為,也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接下來這位「愚公」卻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命運。

出身大山之中

1952年, 張榮鎖出生在河南省輝縣市回龍村,這個村子身處太行山脈深處,與外界幾乎是處於失聯的狀態,想進來不是易事,想出去更是難上加難,光是中間的山峰都多到40多座,更是無路可走。

在這裏生活的960人,其生活也是貧困、貧窮的,沒有水沒有電,完全處在舊社會之中,靠著自給自足,以物換物而生活, 而在這裏生活的張榮鎖便從小經歷這一切,這也許就是日後他重回這裏改變的初心。

入伍創業之路

盡管回龍村是落後的,當時的改革春風還是吹進了這個貧窮的山村之中,張榮鎖也是接受到了應有的教育,在老師的指引下,他深知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變現狀。

高中畢業之後的張榮鎖選擇了應征入伍,這一刻他終於可以離開這座束縛他的大山,出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著祖國的大好河山,離開大山他就走了6個小時之久。

初到新兵連的那天,許多戰友都在講述和介紹自己家鄉的美景和特色,唯獨張榮鎖一言不發、神情低落,在指導員的要求下,他也介紹起了自己的家鄉, 他把家鄉描繪的如何繁華,不過和真實的現象卻截然不同, 這也成為了他的心結。

也正是這一行為,激勵了當時的張榮鎖,他知道自己的家鄉是如何的困難,他要在部隊磨練、鍛煉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用來幫助回龍村的建設,這個種子的萌芽在此刻生根發芽。

在部隊的日子裏,他幾乎當遍了所有的軍種,每一個技術都被他得以掌握, 在日後回到回龍村時,他所做的建設,多數都是按照當時在部隊學習到的來管理的,他把在部隊學習到的東西都用在了建設回龍村上。

轉業之後的張榮鎖並沒有回到家鄉,這幾年的經歷也讓他明白,現在的他空有一身本事,卻沒有資金的加持是萬萬不行的 ,從底層的廚師、開車工作做起,一直到後來的石料加工廠,他成為了一名企業家, 手中積攢了足夠的資金,此時的他忘記了當初的萌芽了嗎?

顯然,張榮鎖並沒有忘記, 盡管此時的他風生水起,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他在外面的事跡也很快傳回了回龍村,村子裏很多老一輩的人,都想讓他回來帶領大家發家致富。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早已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失了雙眼,根本不會再一次回到那個好不容易走出去的貧困山區,可是張榮鎖他卻義無反顧的做到了。

人民的好幹部

1993年, 張榮鎖放棄了自己蒸蒸日上的生意,毅然決然的重返回龍村,來到那個他從小生活的地方擔任黨支部的書記, 他回來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他也成為了自己致富也不忘家鄉的好同誌。

他也沒有盲目的投入到建設中,而是在調查了解之後,制定了 「 先架電、後治坡,修通公路通汽車」 的目標方針,此時的回龍村依然沒有用上電,因為地形的原因,根本無法架設電路。

既然無法架設電線,那就自己幹,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他呼籲起村裏的村民共同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自己就親自去每個大山裏規劃鋪設的路線, 畢竟要照顧到17個自然村的村民,這是一件艱難的任務。

線上路規劃好之後,就是鋪設了,這裏的路連人都不好走, 百斤重的電線桿楞是被村民們一根根扛上了高山之上,歷經三個月的時間,終於將幾十根的高壓線桿立在了回龍村的各個山間之中。

1994年, 全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迎接這個萬眾矚目的時刻,當張榮鎖支書推上電閘的時候,全村都明亮了起來,村民們也跟著歡呼雀躍起來,他們再也不用摸黑出門,使用煤油燈了。

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雖然電是方便了,但是電費卻不是他們能夠承擔的,此時的回龍村並沒有走出貧困的陰影, 張榮鎖下一步就決定治坡,然後發展經濟建設,帶領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雖然回龍村地處山區,但是這路的土地卻異常的肥沃,如果能發展種植業,一定可以打破貧困的枷鎖, 在多方了解、請教專業人士之後,決定在這片土地上種果樹,在面對村民沒有多余的錢來支付種子時,張榮鎖主動的為大家墊付了其中的費用。

不出所料,這批果樹的種植時正確的,村民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加相信支書張榮鎖, 他從種植到銷售,都親力親為的幫助鄉親們排憂解難, 可以說是讓他們躺著就把錢到了口袋裏。

還是那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張榮鎖自然也是明白,不修路的話,回龍村依然還是處於封閉的狀態,不過在回龍村這樣的地勢種修路,那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到處都是懸崖峭壁的山路,看起來根本時不可能實作的難題, 卻在後面真的被張榮鎖解決了。

1997年, 張榮鎖決定開始修路,征服眼前的「十萬大山」,他帶領著黨員、民兵和村民踏上修路的征程,在此期間,國家並沒有出資幫助, 全是靠著當初張榮鎖做生意攢下的百萬家產來支撐的,他不惜散盡家財也要修路。

這一修就是三年之久,無論風吹雨打還是春夏秋冬,他都帶領著隊伍走在第一線,看著百人勞動的場景,他又回想起了當時在部隊的日子,如同打仗一般。

三年之後,張榮鎖帶領群眾在絕壁上修建成了一條8公裏長的掛壁公路,從9座大山之中穿引而出,更是在懸崖上修建了一千米長的「S」型的隧道, 此時終於打通了回龍村和外界的道路,也讓他散盡了家財,不過他並不後悔。

當有人問到他,這麽難修的路,有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自己也是掏出家底,這樣做值得嗎?後悔嗎?看著眼前自己帶領建設的「壯舉」,他意味深長的回答道……

他是村書記、曾經是一名軍人,再多的困難也不放棄,盡管他明白這個道路的不易,也義無反顧的沖在最前方,人民的幹部為人民,他不犧牲誰來犧牲呢?他認為能造福一方百姓,就是值得的!

遭他人的舉報

2015年, 本來他應該是地方愛戴的村官,讓這個從一無所有的村裏,到如今的發家致富,然而有些人不想著怎麽感謝張榮鎖支書, 反而合起夥來將他向上級舉報他貪汙受賄,學歷造假等罪名。

人在做,天在看,張榮鎖真真切切的為村民做出了實質性的改變,他自己堅持著黨的信念在心中,身正不怕影子歪,任由他們去議論好了,時間會給出正確的答案。

結語

2002年之後, 張榮鎖支書又帶領著全村人,建設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公司,研發自己的產品,還發展起了旅遊業,讓每家每戶的村民都過上小康生活,擺脫了貧困村的稱號。

他利用了8年的時間,讓回龍村脫胎換骨, 正是有著千千萬萬像張榮鎖一樣的村幹部在默默前行,才使得中國多數貧困村莊成功脫困,當然還有黨和國家的正確方針作為指引, 張榮鎖他為回龍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今的他依然還在規劃著回龍村的宏偉藍圖。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農民自費修路被罰,能適用「輕微違法免罰」嗎】

紅星新聞:【村民自費修山路被罰4萬 告森林公安局敗訴,嘆「修路代價太沈重」】

中國網:【張榮鎖】

中央電視台:【「2002·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

大河報:【「追尋初心 中原銘印」主題報道之三十八 ∣ 千米絕壁鑿開「通天路」一錘一斧鍛出「回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