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米盛湖
編輯 | 米米盛湖
動動手指,點個關註,財富好運不請自來!點贊評論,財神爺天天來找你!
稭稈禁燒:100%執行率背後的「無處安放」
圖片來源於網路
金秋十月,本是豐收的季節,然而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卻悄然打響, 田間地頭 , 橫幅高懸 ,村委會的大喇叭迴圈播放著稭稈禁燒的政策和標語,村幹部們更是身兼數職,化身「巡邏隊」,日夜不停地巡視著田野, 生怕一不留神 ,就會升起一縷違規的炊煙
這是近年來中國農村地區的一道特殊風景線,為了守護藍天白雲,稭稈禁燒政策在各地得到嚴格執行, 其執行率甚至可以達到令人驚嘆的100% ,在這看似完美的數位背後, 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那些被禁止燃燒的稭稈 , 究竟該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於網路
「金箍棒」下的無奈嘆息
「以前一把火燒了, 省事又方便 ,現在倒好,這稭稈成了‘燙手山芋’, 處理起來真是讓人頭疼!」老李是河北農村的一位普通農民 , 多年來 ,他早已習慣了秋收後一把火燒掉稭稈的傳統方式,禁燒令的到來,卻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李的遭遇並非個例 ,對於廣大農民而言, 稭稈禁燒政策的初衷雖好 ,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稭稈處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成本上升, 過去一把火就能解決的問題 ,現在卻需要購置粉碎還田機械、僱用工人進行打包運輸,這無疑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種地本來就賺不了幾個錢 , 現在還要搭上稭稈處理的費用 , 真是讓人心力交瘁」老李無奈地表示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除了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也是農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稭稈處理需要占用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 而此時正值秋收後的農閑時節 ,農民們本就疲憊不堪, 還要為稭稈處理的事情操心 , 這無疑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田長」的責任與壓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了確保稭稈禁燒政策落到實處, 各地紛紛推行「田長制」 , 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頭上 ,村幹部們搖身一變, 成為了田間地頭的「守護者」
「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巡邏, 晚上還要打著手電筒去田裏檢視 ,生怕有人偷偷摸摸地燒稭稈」一位村支書無奈地表示,「雖然辛苦, 但這也是為了保護弓境 , 我們責無旁貸」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任的背後 ,是巨大的壓力, 面對廣闊的田野和有限的人力 ,基層幹部們往往疲於奔命,卻依然難以做到面面俱到, 一些農民為了圖方便 ,依然會選擇在夜間或偏僻的地方偷偷焚燒稭稈,這給基層幹部的監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我們也想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 既能讓農民接受 , 又能保護弓境 ,但這真的很難」一位鄉鎮幹部坦言
圖片來源於網路
科技突圍:尋找「變廢為寶」的鑰匙
面對稭稈禁燒帶來的挑戰, 科技創新被寄予厚望 ,近年來,稭稈綜合利用技術發展迅速, 稭稈還田、稭稈飼料化、稭稈能源化等技術路徑不斷湧現 , 為解決稭稈處理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並非一蹴而就 , 現有的稭稈綜合利用技術還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適用範圍窄等問題 , 難以大規模推廣套用 ,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也需要時間
「我們也嘗試過稭稈還田,但效果並不理想」老李說,「稭稈還田後, 土壤容易板結 ,影響下一季作物的生長, 而且還會滋生病蟲害 , 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於網路
科技的進步需要時間, 農民觀念的轉變也需要過程 ,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的「最後一公裏」 ,讓科技真正惠及農民, 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禁」到「用」:探索稭稈處理的未來之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稭稈禁燒, 禁的是汙染 ,更是落後的生產方式,從「禁」到「用」, 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減量 , 稭稈處理的未來之路需要政府、企業、農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層面, 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稭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指導, 提高農民對稭稈綜合利用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企業層面 , 應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 , 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稭稈綜合利用產品 ,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
農民層面, 應積極轉變觀念 , 樹立環保意識 ,積極配合政府和企業的各項工作, 共同探索稭稈處理的新路徑
稭稈禁燒, 是一場關乎環境保護、農業發展、農民福祉的持久戰 ,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稭稈這個曾經的「麻煩制造者」, 終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 為建設美麗鄉村、實作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尾聲:
夕陽西下, 金色的余暉灑在田野上 , 老李望著遠處正在進行稭稈打包作業的機器 ,眼中充滿了希望,他知道,稭稈禁燒的道路還很漫長,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找到一條既能保護弓境,又能促進農業發展, 還能讓農民增收致富的永續發展之路
本文僅用於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