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踩準節奏!2024年養豬業能否谷底反彈?王祖力、鄭新平、李雙斌、高全利等這樣看

2024-01-22三農

剛剛過去的2023年,養豬業大事頻發,巨頭並購、豬病兇猛、負債率高漲……進入2024年,大家都在期待新變化,新收獲。

1月10日,在農財寶典新牧網舉辦的「預見2024·豬業亮見」新年公益直播圓桌論壇活動上,多位行業大咖圍繞行情、疫情、心情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參與討論的論壇嘉賓有: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福建省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會長鄭新平、史記生物董事長李雙斌、禾豐集團常務副總裁高全利、廣東恒興集團總裁助理趙祖凱、昆明金航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金亮、河南銀發牧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李建房。農財寶典新牧網總編輯彭進擔任主持人。

考驗團隊韌性

市場周期愈加不可預見

彭進:2023年被稱為養豬業第一個四個季度都虧損的年份。大家在過去的一年是否有遇到特別艱難的時刻?對剛剛過去的2023年,您如何評價?

鄭新平: 2023年福建省養豬業有三大壓力,環保壓力、疫病防控壓力和市場壓力,2023年雖說不是最困難的一年,但也是考驗養豬團隊意誌和韌性的一年。我們團隊經過幾年努力,透過箬溪生態種豬、嘉吉南平工廠和南星動保這三個抓手,已經打造和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健康養豬體系,團隊養豬跟體系養豬可以讓我們團隊做好專業分工,各盡所能,輕松快樂養豬。

福建省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會長鄭新平

李雙斌: 2023年不管是從經營上還是現金流上,確實還沒有感受到那麽大的壓力,在我印象中2014年左右可能形勢還嚴峻一點,像PED、口蹄疫等疾病都較為嚴重。總體來說,2023年是相對艱難的一年,最大的挑戰還是健康,而最大的壓力來自規模化大型養殖企業增多後市場周期的不可預見性,看不到未來。或許等明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又會變成,2023年難,2024年更難了。

史記生物董事長李雙斌

彭進:面向2024年,不少豬企動作頻頻。如唐人神陶老板在新年獻詞中就提到管理層帶頭減薪10%。各位在應對行情低迷方面,做出了哪些調整?您所在的企業有無降薪?養豬企業降薪會不會在2024年成為新常態?

杜金亮: 要不要降薪?降薪之後,人才何去何從?相信這是所有養豬人和企業家當前所面臨的困境。降薪與否其實最終考量的還是企業本身的經營能力,如果企業又能經營好,又能留住所有人才,這是一個兩難問題。這幾年,我們行業大部份處於虧損狀態,而我們作為腰部企業,也感受到了很大壓力。從金航辰自身來說,在降薪和人才選擇中,我們寧願選擇人才留下,因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但薪水調整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變。金航辰今後想做的工作,首先薪水不會變化,但也會去挖掘一些部門尤其是生產一線的無意的消耗,減少虧損面;其次,精兵簡政,讓人才更多地肩負一些工作,留住優質人才。

昆明金航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金亮

李建房: 本身我們養豬企業自2019年非瘟後,2020年經歷一波高的紅利後,可能主要是管理層薪酬漲得比較高。其實在2021年的後半年,有集團企業,也包括一些大型豬企,大家有過降薪,但那個降薪的話,基本是無痛無癢的。養豬企業高管的10%或20%的降薪調整這種行為,其實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態度。而如果員工有相應的能力和職責去發揮的話,一味地把薪酬降掉以後,可能就沒法支撐家庭以及個人的發展。現在我們做任何事,首先就是講究高效,把效率追求起來後,然後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我們真正的一線員工,就會有合理的高收入。另外,我們在整體發展上是隨計畫去調整,真正在計畫上做的人,我們也會保證他能得到相對高的收入。我倒認為,找工作應該會成為2024年養豬業的新常態。

河南銀發牧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李建房

從被動到主動

企業整合將成為常態

彭進:2023年被行業人士稱為中國豬業巨頭整合元年。雙胞胎入主正邦,大北農收購九鼎,新希望與中牧集團合作等整合事件一樁接著一樁。各位認為,2024年,巨頭整合是否將成為養豬業常態?未來的整合將會呈現怎樣的特征?

高全利: 如果說2023年是行業整合的開始,那麽今後幾年將會呈現一個連續的狀態,且將由為犯錯誤交學費買單式的被動整合,逐漸轉變為主動的整合,或是重組、優勢互補、資源借助等,這種情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多。當然,這些情況變化表面上市企業往往是焦點,但實際上,可能中等規模企業的這種暗流湧動,在潛在的需求整合中占的比重可能會更大。

沒有人願意服輸,但誰能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較為合理明智的選擇,進行糾偏而不是一錯到底,我覺得對企業來講是個永恒話題。所以,我們也要反復問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哪,現在的營運方式和營運狀態能不能支持企業繼續走下去,走到哪個方向以及如何完整調整。

另外,任何一家企業出現問題後,實際帶來的是行業災難,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災難。在新的一年,企業自身的營運能力或者經營方式思維,可能比行情、疫情對你的生存和發展影響更大。

禾豐集團常務副總裁高全利

趙祖凱: 我完全同意高總的上述觀點。其實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真實反映。去年上市豬企的負債率都在60%以上,我們也可以大膽預測一下,等2023年報表出來,大概可能很多企業超過90%了。2019、2020年非洲豬瘟帶來的暴利,行業的「大躍進」造成了今天的災難。現在大家都在「坑」裏面,明知道養豬要虧本,但又不得不養,因為投了那麽多固定資產,不養固定資產怎麽辦。所以未來這個行業的整合必然是會繼續進行下去,要麽就是被動的,也有可能有人會主動去整合,當然,縱向整合也會發生,同時橫向整合也在發生。

繼續往前走的過程中,有企業會倒下,有整合會發生,只能說我們作為一個管理者,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企業,不要讓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也算是對行業的貢獻。

廣東恒興集團總裁助理趙祖凱

主動去產能難度大

市場占有率決定資本市場地位

彭進:從官方能繁母豬數據來看,目前還在4100萬頭以上。各位認為,接下來行業是否有必要集體去產能,還是說由市場經濟來發揮主導,任其自然?這種非市場性的集體去產能有沒有可能?

王祖力: 我認為2023年,也可能包括2024年的一段時間,是過去這幾年行業盲目擴張的一個買單期。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調減產能,其實我覺得行業煎熬的過程很漫長,煎熬的時間也很長了,只要煎熬的時間足夠長,雖然產能調減速度慢,但終歸是可以調整到位的。

從官方對外釋出的數據來看,先假設官方給出的4100萬頭的參考線是一個合理水平,截至2023年11月份已接近4100萬了,比4100萬大概高出了58萬頭。12月份從行業趨勢來看,肯定還是會繼續調減,但這個是不是接近正常水平,我覺得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比如說明年的9月份、10月份,市場來驗證4100萬到底合不合理,合不合適。因為現在的產能對應的是明年三四季度的釋放和兌現,所以我覺得要到明年三四季度的行情到底會是怎樣的水平,這樣才能確定現在的產能量級,到底是不是一個合適的參考的平衡線。如果明年的9月份、10月份這個行情依然很差,養豬依然是虧損的,可能這4100萬頭的參考線依然是高的,我們可能還要繼續調。

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

李雙斌: 實際上我們站在自身圈子來看,大家去產能非常有必要,這樣大家在行業裏面都能有個好的生態,但從客觀來講,這又確實涉及人性和市場資源的問題。為什麽這幾年特別是從 2019年非瘟之後,規模化豬場、集團化豬場發展這麽迅猛,實際上大家都是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市場占有率。也就是說規模越大,市場占有率越高,特別是在這個資本市場,壟斷地位可能就越強,這意味著不管是市值、融資能力、合作發展等,都更有優勢。

當然,主動去產能的意願有沒有?肯定有。比如那些中小型規模,他們會更想主動去產能,也希望有一個好的生存發展環境。不過不是所有人都這麽想,我相信站在人性角度講,如果說乙丙丁都去掉了,甲方會想,剩下的不都是我的了嗎?所以主動去產能可能有時候還力不從心,而且每個企業的狀況都不一樣。

但被動去產能肯定還是有的。雖說這個蛋糕很大,前面的路也很有誘惑,但能不能達到那個目標,走不走得更遠,這考驗企業的經營能力。從這幾年離開出局的一些企業來看,資金問題最為重要。總體我認為,資金鏈和環保,應該是未來我們整個行業裏會被動去產能的兩個核心因素。

北方疫病形勢嚴峻

中小豬場清群率達70%

彭進:據了解,2023年第一和第四季度,豬病疫情此起彼伏,北方某些省份豬場母豬損失率非常高。各位所在地區疫病形勢如何?2024年在疫病防控上,建議同行重視哪些策略?

鄭新平: 疫病防控壓力雖然有,但整體形勢還好,因為福建省健康養豬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已形成集pic、丹系、加系、美系以及專業公豬站等為一體的高健康種豬集群。2023年,除了供應本省之外的話,福建省還為山東以及周邊省份提供了大量高健康的種豬和豬苗,而2024年,也還要為廣東、浙江等省提供大量商品豬。

在疫病防控策略來說,我認為在市場低谷期的當下,應要進行「騰籠換鳥」,即主動清空淘汰落後產能,並對清空後的豬場進行升級改造,引進高健康優質種豬和優質豬苗,這不管是對減少產能、疫病凈化以及提高養豬效率都非常有利。

杜金亮: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環境優勢,2023年雲南前三季度總體來說非常平穩,但第三季度,特別是從8月份到9月份的雨水季節來以後,疫病壓力陡增。

從頭部企業來看,由於其在生產選址、團隊管理以及資金儲備上的優勢,防控做得相對較好,損失基本很少。從腰部規模化的集約場來看,由於這兩年豬價不太好,加上很多人也過分依賴當地的地理和自然環境優勢等,對疫病防控有所放松,這部份損失應該超過40%,包括主動減產能的部份。從家庭農場和散戶來看,養殖密度相對集中的地區,損估計能超過50%。而比較偏遠的山區,存活得相對很好。

另外,在防控策略方面,我有三點建議,一是希望從業者,尤其是企業經營者、生產一線的人,一定不要放縱對非瘟等疫病的認知;二是尊重科學,不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動保企業,都要對非瘟等疫病防控方案進行進一步研究,以及去引導和推動科學防控;第三希望政企聯動起來,盡可能控制冷鏈物流、豬流等病毒傳播的流動渠道。

李建房: 去年國慶日過後,河南1000頭以上到3萬頭母豬這種大的豬企,這一波大家的母豬損失大概在5%~15%,超過20%的很少,育肥豬大概5%;從散戶來看,去年10月、11月,散戶大概有70%的清群情況;200頭到1000頭母豬的中小家庭農場和規模場,大概有一半豬場有發病,其中母豬清群率大概為70%。

我們建議,采取人工清糞、人工餵料方式的這些豬場地基本上就不要再養了,特別季節性的,很難養成,盡量替換成機器、料線。另外,如果地理位置不行、硬體不行,我們建議放棄養母豬,一年養1-2批育肥豬。此外,也建議不要再養15公斤的仔豬,因為一邊它母源抗體在降,自身抗體又沒起來,這時候一旦發生其他疾病,忙於治療很難防,養30公斤的話,100天以內的豬長到100公斤以上了,一年可以養兩批,這也可能會成為河南養豬的新業態。

今年我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能看到疾病對行業的影響。需註意的是,非瘟還是會像它的發病規律一樣,邁著它老態龍鐘的步子,利用各種的途徑,然後殺到每個地方。如果大家沒有從根本面上去改善的話,可能養豬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市場總量依然過剩

2024年養豬業將從谷底爬出

彭進:截至目前,生豬均價跌破7元/斤,養豬業虧損期已長達15個月。各位如何看待2024年行情?有沒有可能在2024年重新回到盈利水平?

高全利: 2024年肯定會有盈利的機會,但全年是否能盈利,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來自結構最佳化的結果。我認為,行業正在從靠行情轉變為靠成本、成色、成績以及經營規模和結構決定企業能否生存、掙錢。

另外,需要特別註意的是,我們的總量是過剩的,但存在區域性、結構性的不平衡。2023年豬價最低的地區似乎已經不是北方了,過去比如西南、華南等地區是高價區域,但現在西南已經不是高價區域了,因為豬太多了。往往過剩的區域,價格就會變,因為過量的供應和消費能力的關系,導致價格變低了。我個人認為,從2023年豬價的情況來看,這種區域性的差距已迅速被減小,可能在2024年這種變化會更加明顯,因為已經有很多集團企業正在從北方結束,加強南方市場。所以我個人觀點就是,我們要用新的思維模式和新的動態邏輯來看行情,新的行情的變化過程中,會在2024年形成更多的微量變化和結構性的調整。很多企業之所以走到現在的困境,都是由於預見出現了誤判,導致了決策性的重大失誤。

趙祖凱: 我認為2024應該會有一個結構性的機會。養豬其實是分類的,比如說種豬企業,因為對品質的相對權重要求更高,所受市場行情的風險可能也小一點;而養商品豬的,如自繁自營一條龍的這種,正常情況如果行情好是能實作微利的,但前提是豬病情況不能太嚴重,否則再好的行情也沒有用;另外賣豬苗的場,從廣東情況看,種豬存欄量還是非常高的,生產水平也很高,所以盈利的可能性不會很大,但抓豬苗的企業盈利機會可能會多一點。就養豬而言,現在非瘟就像是一個站在門口的巨大強敵,時刻考驗著企業的系統戰鬥能力和團隊能力。現在養豬企業的管理非常難,可能在非瘟之前創業很容易,隨便搞個豬場養都能賺錢,但現在幹得不好就會虧得一塌糊塗。

王祖力: 一旦大家形成非常一致性的預期,通常這個預期是比較難以達成的。我個人判斷,從現在整個行業大趨勢來看,下行周期其實是沒有走完的,包括說2024年的上半年可能依然要繼續煎熬一段時間。另外,在2024年的二三季度,行業也會開始從谷底慢慢爬出來了,核心依據還是2024年的市場供應量,它是由2023年產能的總體量級所決定的。2023年的產能總體是高於正常保有量水平的,從這個角度來講,量級是相對過剩的狀態,也就是說,2024年行情是比較難以確保這個行業能夠有正常的合理的利潤水平的,如果說2024年有利潤的話,也一定是微利。如果說今年消費能夠符合大家預期,比如能有4~5個百分點的恢復性的增長,實際上它能夠拉動豬價大概能漲20%左右。

行業建議

彭進:各位請用一句話表達對同行的建議。

農財寶典新牧網總編輯彭進

李建房: 調整好養殖結構,保持適度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保持好現金流,活下去。

李雙斌: 擁抱創新,行穩致遠,希望企業在危機中能透過創新來改進,找到發展的機會,也希望養殖業能夠走得更遠。

鄭新平: 在行業低谷期,錘煉和打磨,苦練內功,調整結構,升級改造,堅持生豬產業高品質發展。

杜金亮: 養豬業依然會負重前行,希望從業者都能在迷茫中找到生存的光芒。

王祖力: 當所有人都悲觀絕望的時候,或許希望也就不遠了。

趙祖凱: 堅持不懈地防好非瘟活下去,不要想著去賭,期待暴利,先活下去再說。

高全利: 做自己的太陽,別人的星星,堅守底線,重塑企業自身在行業中的定位;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及提高養殖成績進行轉型升級;保持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