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消費,新時代的勞動|青山資本2024年中研究報告

2024-07-16三農

— 引 言 —

邁著打工人沈重的步伐回到家,

想起今天是購物節最後一天,

於是你強迫自己滿血復活,

開啟手機爭分奪秒,

勢必要在最後時刻清空購物車。

你因為貨比N家而頭禿,

因為湊不到滿減而焦慮。

你收藏了多篇優秀作業,

輾轉於多個明星直播間。

你在心裏暗自較勁,

「我可以買貴的,但絕對不能買貴了」。

店鋪優惠,跨店滿減,購物券,

購物紅包,88VIP……

你拿出塵封已久的數學能力,

計算出最優折扣,下單。

你長舒一口氣,關上手機,躺在床上,

好像一天的辛勞到此才算真正結束。

這樣的場景對你我並不陌生。我們好像追求著什麽,試圖在茫茫商品中尋找需求的最優解。我們好像付出了辛勞,時間和精力在指尖劃過螢幕時悄悄流逝。我們好像獲得了報酬,結束了種草拔草和掏空錢包的零和賽局。

我們像是在幹活。可是,我們被定義為在消費。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受呢?為什麽明明在消費,卻有種在勞動的感覺。消費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得如此繁瑣?為什麽很多時候消費並沒有愉悅感?如果我不是在消費,而是在勞動,那為什麽沒有報酬?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本次研究,嘗試理解消費與勞動的關系。在研究過程中,看到了觸目驚心的商品過剩,體會到了我們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的強大扭矩。

在新的時代裏,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大的商業閉環中,消費儼然成為了一種勞動,而且是關鍵的勞動。

此篇報告中,我們采取了以下框架:勞動的定義;在定義下消費如何成為勞動;商品過剩時代和消費社會,以及暢想。

此報告一萬余字,開頭與結尾基本呈現了關鍵內容與核心觀點,中間正文是展開部份。請各位讀者斟讀。

勞動是如何定義的

勞動概念的發展

現代漢語詞典中,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一般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究竟什麽是勞動?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社會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哲學問題。

古代社會

在資產階級誕生之前,勞動一直處於被貶低的地位,勞動的定義也非常模糊。古代的思想家並沒有從理論層面深入研究勞動的社會價值。在此期間,勞動被視為個人為了謀生而被迫進行的活動,意味著較低的社會地位,日常的辛勞和人身依附。

在古希臘,勞動是辛苦的勞作,包含兩種活動,即奴隸的勞動和工匠的制作(工作)。亞里斯多德認為,勞動服務於必須的東西,工作生產有用的東西,它們都不能獨立於人的需求。而受「有用」和「必需」支配的人無法成為真正意義的自由人。

在中世紀,勞動在基督教思想中成為了一個宗教概念。但勞動並沒有因此而變得神聖起來,相反勞動與人的「原罪」聯系在一起。在【聖經·創世紀】中,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偷吃智慧之樹結出的果子而被逐出「伊甸園」,從此人類必須日夜勞作來清贖祖先的罪愆。

這一時期的勞動是苦難、辛勞和懲罰的代名詞。

近代社會

中世紀後期,資產階級逐漸興起,勞動的地位提高,新教倫理、經濟學家和哲學家重新定義了勞動,有報酬的勞動成為在經濟社會轉型開發中個人自由的象征。

新教倫理中,勞動象征著「入世禁欲主義能力」。勞動成為天職,是神對人的恩典和祝福。積極從事世俗活動,爭取職業上的成功是獲得救贖的唯一途徑。

英國哲學家洛克從財產和索賠的角度出發,提出勞動在轉化過程中向物品添加了一些東西,創造了附加價值。因此勞動的成果可以歸勞動者合法所有。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勞動是人類透過自身活動將自然界的客觀物質轉化為符合自己需要的形式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同時也改變了勞動者自身。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一開始對勞動做出了兩種定義,一方面他試圖把滿足人的主觀快樂的活動歸類於勞動,因為它們提供了人們所需的「效用」;另一方面他又將勞動限制在對社會福利作出生產性貢獻的活動,因為它們在轉化過程增加了經濟價值。最終亞當斯密選擇了第二種定義,只將創造出商品的活動視為勞動。

馬克思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將勞動與商品生產相聯系。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透過自身的體力和腦力活動改造自然界,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勞動不僅是生產物質財富的手段,也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這一時期,人們對勞動的概念逐漸達成共識,勞動普遍被賦予改造客體的特征,並與生產和制造相聯系。

現代社會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很多非生產性活動同樣對維持社會經濟執行有重要意義,勞動的概念有必要擴充套件,以便將那些除生產之外的其他社會活動納入進來。

韋伯將以合約約定的具有薪資的行政服務納入到勞動的概念中。在此之前,勞動始終是人與物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韋伯看到了人在組織中的勞動。

20世紀初,女性勞動逐漸被社會認可。20世紀之前,一般認為女性從事的工作是輔助性的。由於戰爭中護理後勤工作顯示出重大社會意義,加之女權運動要求承認家務勞動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女性勞動逐漸得到認可。

後來,現代社會學誕生了情緒勞動的概念。情緒勞動最早誕生於空乘人員的研究中,在服務中被動的情緒管理應當被視為情緒勞動。

進入到數位時代和智慧化時代,那些無償的、非物質的、創造價值的互聯網使用者活動被稱為數位勞動。

這一時期,服務勞動、女性勞動等先後被納入勞動範疇,勞動的邊界在不斷拓寬,更多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被認可為勞動。

勞動的抽象定義

勞動從誕生起就是一個社會性概念,是特定社會依據其經濟條件和價值觀念所認可的對公共福利有貢獻的活動。但純粹的個人追求和具有社會價值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在今天被視為純粹消遣的個人活動,在明天也有可能被認為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普遍活動,社會分工和文化多元發展讓勞動的邊界更加難以確定。

盡管不同時代甚至不同學科對於勞動的定義有顯著差別,甚至於勞動的邊界在不斷拓展中依然是相對模糊的。我們仍然盡力抽象出勞動最基本的定義:

為了 生存和發展

在一定 社會標準和規範

從事 耗費體力和腦力 的活動

創造出了一定的 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

簡言之,勞動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活動,有目的、有耗費、有產出、有標準。

消費何以成為勞動

人顯然是消費的主體,接下來我們將從勞動的四要素出發,論證有目的、有耗費、有產出和有標準的消費已然是一種勞動。

勞動四要素之目的:滿足生存和發展

在非貨幣經濟時代,人們透過采集和狩獵等勞動形式直接獲取生存資料,維系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進入到貨幣經濟時代,傳統的生產勞動獲得貨幣報酬,人們透過將貨幣用於消費來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消費不僅可以滿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還可以為人提供情緒價值和精神愉悅,滿足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需求。

總之,現代社會,人們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已離不開消費活動。

勞動四要素之耗費:耗費腦力和體力

消費常以消磨時間、休閑娛樂的面貌示人,談起消費大家覺得輕松愉快,而談起勞動卻總是面露難色。隱藏在消費過程中的種種勞心勞力的行為容易被「愉悅消費」的觀念所掩蓋,但其實,消費何嘗不是耗時耗力的呢。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把消費當成消遣,割裂消費與勞動的關系實則是高估了消費的享受性。在行動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消費行為無孔不入,滲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由於當前資訊不對稱和供給相對過剩的消費環境,消費者從明確個人的真實需求、選品、選平台,比價、下單到售後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精力。

當我們躍身消費

擁抱的是日益膨脹的商品世界

數量攀升

品類細化

上新加速

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統計,2023年登記使用商品條碼的消費品新增1964.0萬種,同比增長19.2%,消費品總量達19173.7萬種,已有超過58萬家商品條碼企業使用者。

商品數量攀升和上新加速意味著消費者需要在更多的商品中進行決策。品類細化則倒逼消費者成為更精準的需求辨識者,更專業的產品鑒定官。不斷膨脹的商品世界並沒有給消費者太多喘息機會,而是向消費者索取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我們開始選擇

面臨的是眼花繚亂的資訊轟炸

互聯網誕生後,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而且改變了企業的行銷方式。流量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渠道核心所在,投放廣告搶占使用者心智成為市場共識。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廣告投放的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關卡,且仍在持續增長。興趣電商時代,相比於直接將推廣產品呈現到消費者面前的硬廣,軟廣和暗廣更能讓使用者自願接收資訊,手段更加隱蔽。海量資訊讓消費者去偽存真找到有效資訊難,社交媒體上無處不在的軟廣讓消費者找到真實體驗更難。

當我們準備決策

面對的是不斷拉長的消費周期

線上線下多平台和渠道讓消費者勞心勞力。消費者線上上可選擇品牌自營店、電商平台、短視訊平台和私域等渠道進行下單購買,線上下消費者可以到實體店、批發市場或二手交易市場等進行消費。近年來主流社交平台也在積極布局電商板塊。由於渠道成本的差異,不同渠道的產品品類和價格也有所不同,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購物節和電商行銷新玩法讓消費者措手不及。形形色色的電商購物節填滿了行事曆,五花八門的優惠券暗藏在各個平台的幽暗深處,做一名精明的消費者成為了一門功課。購物節變成了一道消費者拿不了滿分的數學題,社交媒體上的花式攻略無形之中增加了消費者的焦慮,錯失恐懼癥(FOMO,Fear of Missing Out)讓消費者因為總是擔心錯過什麽而更加頻繁地關註網路資訊。

諸多選擇中的購物微決策讓消費者感到疲勞。數據表明,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做出至少35000個決定,僅一次消費行為就會涉及上百次微決策。理性的消費者穿梭於購物平台進行比較,流連於社交平台進行測評。調研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買東西會貨比三家和去平台檢視優惠資訊,有將近4成的消費者會選擇在非購物平台搜尋產品資訊及評價,其中有超過90%的人會選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非購物平台搜尋。

消費者要研究產品的原材料和成分,學習專業名詞,防備潛在的坑,也擔心因為錯過活動被割了韭菜,要持續關註各個平台的活動周期,查閱不同平台有沒有平價同款,嘔心瀝血程度堪比價值投資要找到合適價格的好公司。

勞動四要素之產出:創造經濟/社會價值

消費常常與「耗費」、「浪費」相聯系,而勞動卻與「生產」、「創造」掛鉤,傳統認知裏消費與勞動之間有難以跨越的鴻溝,人們往往重視經濟價值而忽視社會價值,重視生產的力量而忽視消費的力量。伴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生產活動中人的參與度越來越低,消費的價值理應被看到。

消費創造經濟價值

從經濟迴圈看,消費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分配和交換是連線生產和消費的橋梁。由於市場需求的存在,生產者才願意購買原材料並投入資源進行加工生產。而只有商品成功賣出,才能獲得生產的報酬和再生產的資本,生產才得以無限期持續下去。消費一旦中斷,整個經濟迴圈都將陷入停滯。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我們已經進入了投資的邊際收益下降,消費對經濟的正向作用更明顯的時期。不同時期,人們對消費的認知不同。古典經濟學家強調勤儉節約的重要性,贊同儲蓄是美德。這與當時的經濟階段相符,經濟發展早期過多的消費會擠占投資,不利於生產擴大和經濟增長。大蕭條造就了肯恩斯主義,他提出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反對節儉,強調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消費與投資。

早期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商品供給短缺,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驅動;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轉變,投資邊際報酬率下降,消費的重要性逐漸顯現。研究表明,消費同時可以促進投資,提高投資的全要素生產率,這一促進作用在消費達到一定門檻時更加顯著。當前中國消費占比遠遠沒有達到最優,擴大消費的經濟意義明顯。

消費創造數據價值

數據是數位經濟的核心要素。「數據」作為數位化時代的「新石油」,既是一種生產要素,也是一種商品。截至2023年,中國網路支付使用者規模達9.54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7.3%。網購使用者規模達9.1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3.8%。網購和線上支付會產生大量數據。據統計僅一杯奶茶訂單就可生成87條數據,一家奶茶店就可以擁有百億條數據。

具體來看,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客戶數據,平台或企業掌握了大量消費者畫像數據,包括性別、年齡和消費能力等。二是交易數據,包括消費者購物平台、頻率、金額和支付方式等。三是行為數據,包括消費者購買前的瀏覽、搜尋和購物車數據,消費後的反饋數據、社交媒體的互動和使用者生成內容等相關數據。

形形色色的數據看似不起眼,但匯集到一起卻可以編織成一張數據網,從不同維度進行分析運用。對於企業來說,一是消費數據可以用於辨識市場趨勢、了解消費者行為和偏好變化,進行市場需求預測,及時調整生產規劃和進行庫存管理。二是企業可以針對目標使用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精準廣告投放和個人化行銷。三是可以根據消費者反饋進行產品和服務最佳化。對於消費者而言,大數據讓消費者能接收到更多個人化和客製化的推薦,節省購物時間和提升購物體驗。對於學術和研究機構,消費者數據為他們進行消費心理研究和消費行業分析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勞動四要素之標準:追求質優價廉

一般意義的勞動都會有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規範和標準,正如家務勞動要追求舒適整潔,體力勞動要追求高效,技術勞動需要專業,服務勞動需要細致和熱情。消費如果作為一種勞動,也應該有社會普遍認可的標準。當我們稱贊一個人會買東西時,我們在以什麽為標準?這桿秤其實一直在每個人的心裏。

從經濟學視角看,消費者也是理性經濟人,在消費活動中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消費者面臨眾多條無差異曲線,代表不同商品組合帶來的效用相同。同時,消費者也面臨預算約束,代表消費者可用於購買商品的資金。理想狀態下,消費者會選擇預算約束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在這一點消費者用自己的預算實作了效用最大化。

從現實消費的世界看,在消費降級時,人們更認同追求具有價效比的產品,即在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追求成本最優;在消費升級時,人們更認同追求具有質價比或品價比的產品,即追求在既定價格下品質最佳,要求產品的效能、品牌和品質等價值與價格匹配甚至超過價格。通俗來講,就是物美價廉或貴有所值。

根據艾瑞咨詢的消費者調研數據,有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認可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最大化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也有超過半數的消費者會主動學習產品知識,按需購買。

過剩時代與消費社會

從抽象定義上,消費有目的、有產出、有耗費、有標準,已經可以被證明是一種勞動。消費勞動從被社會忽視到應該被社會認可,究其原因,是 我們已經來到了大規模商品過剩的消費社會。

高度發展的生產正在成倍地放大商品世界,而人工智慧帶來新的生產力革命讓這一趨勢不可逆轉。需求側充斥著大量的過剩商品,而供給側的人類又逐漸被生產遺忘,消費無疑成為了個人價值實作、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

生產高度發展

技術的發展進步存在加速度,在時間尺度上是呈指數型的,15000年前我們還沒有農業,1500年前我們還沒有工業機器,150年前我們還沒有家用電,15年前我們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技術進步將加快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產品成本。以半導體和莫耳定律為例:幾十年來,芯片的效能大約每兩年就會以相同的價格增加一倍。莫耳定律並非是數學和物理定律,更像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也就是說,指數級的技術進步會讓生產率成倍提高,社會財富快速增長。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先後經歷了三次生產變革,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器變革讓手工生產轉向機械化生產;以電力為代表的電器變革進一步推動了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以電腦為代表的資訊革命讓技術與生產深度結合。現在,我們正身處第四次生產變革,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變革正在重構生產,將人類社會帶向我們無法想象的遠方。

生產自動化和機器人的大規模套用將逐步取代人類在生產制造環節的角色,帶來更大規模的商品過剩。 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55萬台,接近十年前安裝量的3倍。全球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51,也在近十年實作翻倍。技術進步正在改變制造業=勞動密集的傳統觀念,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

人工智慧的深度發展會滲透進入各行各業,職能性的工作也將逐漸被取代。麥肯錫預測生成式AI可能會讓員工60%—70%的工作實作自動化。在2030年至2060年間(中點為 2045 年)50%的職業將逐步被AI取代,相較此前研究大幅提前了10年。

從行業來看,2023年人工智慧在科技、媒體和電信行業的使用率更高;從職業類別看,人工智慧在產品開發、市場行銷和服務營運等方面的滲透率更高,平均超過20%。根據調研數據,人工智慧在生產制造、服務營運、風險和市場行銷方面顯著降低了成本。人工智慧可以用於改善客戶體驗並提升客服生產力、提高個人化客製和銷售效率、改進產品模擬和測試等環節,未來更多場景的套用會使得成本進一步降低。

從公眾認知看,大部份人已經了解人工智慧並且認為其會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全球範圍內有大約63%的人知道ChatGPT。而全球範圍內熟悉ChatGPT的人中有17% 的使用者每天使用它,36% 每周使用它,16% 每月使用它。調研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未來5年人工智慧會深刻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有36%的人認為未來五年人工智慧會取代他們目前的工作。

人工智慧的持續發展會大幅提高生產率,推動社會財富快速增長。高盛釋出的報告顯示,人工智慧可能會在 10 年內導致全球生產率增長 1.0% 至 1.5%。麥肯錫則預言生成式AI套用於各行各業將為全球經濟每年帶來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增長。2023年英國GDP3.3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生成式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一個英國的GDP」。

科技進步帶來生產方式的持續變革,可以彌補就業人口和資源短缺等對生產發展的阻礙,一方面,生產將變得更加高效和低成本, 大規模的商品過剩將變得不可逆轉 。另一方面,人的生產角色將逐步被取代,傳統的勞動空間持續被擠占, 勞動的定義也將再次被重新整理

商品大量過剩

一邊是指數級的技術進步與生產發展,一邊是全球逐漸放緩的人口增速和消費需求,生產與消費的天平早已嚴重失衡。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斥著未被消費的商品,任何新出現的需求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滿足,你是否也會有「什麽都太多了」的感覺?

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帶來產品品質和數量的同時提升,更耐用的產品和過剩商品的矛盾愈演愈烈,生產商在有序制造不滿,為消費者植入淘汰理念,提倡大家到期更換和隨時更新產品,商品的計劃報廢和人為淘汰成為了過剩時代的常態。

全球每年生產大約200億條毛巾,

而在擁有洗臉巾、潔面巾、幹發帽和浴巾等替代產品後,你日常還需要幾條毛巾?

全球電視每年的出貨量約2億台,

而在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膝上型電腦後,你有多久沒有開啟家裏的電視?

源源不斷的商品在被替代品分化需求後也成為了過剩商品。

全球每年塑膠杯產量約 390億 個,

紙杯約 2800億 個,

保溫杯約 12億 個,

還有數以億計的玻璃杯、陶瓷杯等……

「做一個小測試」

數一數你目前共有幾個杯子?

想一想你實際需要幾個杯子?

有幾個杯子你已經閑置超過一個月?

你是不是也有各種各樣的「杯具」?

生產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人們耗費的速度,任何小的需求都在被大量滿足,任何小的賽道都有蜂擁而入的生產者。從稀松平常的消耗品到轉瞬即逝的新玩意,源源不斷的商品走下流水線成為了倉庫和貨架上渴望卻難以觸達消費者的過剩商品。

增長由生產驅動轉變為消費驅動

持續發展的生產能力和相對有限的消費需求造就了大規模的過剩商品,也將人類推入了消費社會。生產端的發展將受限於需求不足,不斷打造新的消費場景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成為了增長的主要邏輯。如果說生產社會持續制造商品,那麽消費社會就應該持續創造需求。換言之,生產社會中有能力的生產者是社會發展的稀缺資源,而進入消費社會,有需求的消費者成為了稀缺資源,社會增長已從生產邏輯轉變為消費邏輯。

從生產語境轉變到消費語境,社會文化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在生產社會,人們主要以生產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社會文化受工作倫理驅動;在消費社會,人們轉而以消費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社會文化受消費美學支配。

從工作倫理轉變為消費美學,社會定位正在悄然改變。在受工作倫理支配的社會,工作是承接社會定位的首要工具,一旦確定了工作型別和職業規劃,其他安排就水到渠成,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也自然形成。而在受消費美學支配的社會,消費成為了社會定位的重要工具,一個人消費的選擇自由度越高,離「美好生活」的願景越近,相應的社會尊重和認可度就更高。

從崇尚效率和秩序到追求個性與自由,價值導向正在悄然改變。生產活動是集體性的事業,需要溝通、分工和合作,追求在這一過程中的的效率和秩序,井然有序和步調一致的生產者更符合社會期待。生產是熱鬧的,但消費卻是孤獨的,消費活動是具有私密性的,需要不斷喚醒、激發和滿足新欲望,追求在這一過程中的自由和差異,個性張揚和追求自我的消費者更容易被青睞。

從固態社會轉向液態社會,社會緊密性也在發生改變。生產社會中穩定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關系都將被動搖。被賦予社會期待的消費者應該有不斷被激發的新需求和快速消解掉的滿足感。一切發生得快,也消弭得快。對「快速」和「瞬時」的追求,對「確定性」的質疑,取代了對連續恒久的期待。社會的基底從穩定固態變為流沙質,無處不在的流動性讓結構性的失業,疏離的社會關系和習以為常的孤獨成為常態。

暢想

時代的列車從未停止轟鳴,變化總是悄然而至,消費社會中的個人和組織又應該如何適應和改變?

宏觀來講,要從短缺時代的生產和投資視角轉變到過剩時代的消費視角,重視消費的力量和價值,引導高品質消費來推動高品質發展。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應鏈優勢和大量高素質勞動力的供給優勢讓中國能為世界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商品,改善全球人民生活福祉。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相對制造業占比30%,中國GDP僅占比18%,長久以來出口抵消了這一不平衡。伴隨著全球大規模商品過剩、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的聲音只會更加嘈雜。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更應該有全球視野和世界擔當。一方面,中國應以身作則推動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產能,提供優質商品,引導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應正視國內消費不足的問題,做制造強國,更要成為消費強國。數據顯示,英美等西方已開發國家最終消費支出占比超過80%,日韓均在70%以上,中國近年來在50%左右,最終消費率相對較低。更進一步分析,消費支出包含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部門消費支出,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顯著低於其他國家,中國居民消費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未來中國應以消費增長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引擎。

去除消費羞恥心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短短幾十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奇跡。僅用一代人的奮鬥我們就從貧窮線走到了小康生活,從票證時代的計劃供應到今天物質極大豐裕和商品大量過剩。但社會主流思想追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主流消費觀念仍然很大程度停留在消費等同於浪費的年代,消費羞恥感仍然存在在很大一部份人的記憶中。

消費是自由,消費不應該被指指點點,應該成為普遍共識。

高品質消費應該成為當下新追求。 消費者要將消費視為一種勞動,把消費品質視為追求的目標,高品質的消費是消費社會中人與人差別的重要指標,消費自由度和消費品質會成為個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份。大規模的商品過剩下,更多的消費從必選項成為了可選項,選擇變得尤為重要。高品質消費要求消費者主動拒絕低劣產品,為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付費,把錢花給認真做產品、認真做品牌的企業,讓粗制濫造的產品在市場上沒有存活空間。擁有話語權的消費者應該承擔社會更高的期待。

消費是責任,消費不應該是隨隨便便,應該有更高的追求。

高品質消費會帶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生產和消費的天平已經傾斜,買方市場讓消費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高品質消費可以推動高品質產出,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下遊消費者的高品質消費,會在中上遊市場上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迴圈。上遊生產和研發會更加重視產品品質、設計和審美,低質低效的產能會被逐步淘汰。中遊的平台和渠道商會更加註重產品的高品質流轉,魚龍混雜的渠道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最終高品質消費會讓每一次市場出清都篩選出最優質的供給,推動經濟社會走向高品質迴圈的快車道。

消費是引擎,消費不應該是被動的,應該是經濟高品質迴圈的關鍵。

— 尾聲 —

消費社會中的你我早已被大規模商品包圍。選擇太多,決策就會變得沈重;資訊太多,環境就會變得嘈雜。

當你感覺到購物費時間,挑選很糾結,攻略很心累,折扣很麻煩。當你開始厭倦無盡的比較,變化的價格,花式的套路。當你發現自己的購物熱情在出走,而消費的疲憊感在襲來。不要懷疑自己,因為你也在勞動。

消費遠不止是消遣,消費是新時代的勞動。

參考資料:

wind資料庫

國家統計局數據

地方政府披露數據

statista資料庫

央視新聞報道

【消費社會】,鮑德裏亞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齊格蒙特·鮑曼

【大量廢棄社會】,仲村和代 藤田臯月

【勞動之成為實踐:歷史嬗變及其意義】丁立群

【霍耐特的新文:勞動的現代社會學概念史】

【消費也是另一種投資:兼論消費與投資的相互促進與良性迴圈】盛松成

【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下一波生產力浪潮】,麥肯錫

【IDC:2025年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數據圈】,IDC

【蒸發的數十億:供應鏈浪費的真實成本】,伊利丹尼森

【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白皮書】艾瑞咨詢

【華泰證券必選消費中期策略:內外兼修,擁抱「品價比」消費時代】,華泰證券

【現在商品這麽多,為什麽買東西越來越難】少數派

【雙十一為什麽越來越累】人物

【萬字解析新「索索」,內容與貨架電商的新命脈】,36氪

【中國正成為全球消費品創新的策源地——在中國市場「上新」提速】,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2024年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及投放趨勢洞察報告】,研精畢智資訊咨詢

【購物的決策疲勞,正在消耗你,愛網購的你要小心了!】,前程無憂51job

【2024年美國購物中心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

【2024,賺錢的邏輯變了!】,銷售與市場

Honneth, Axel. 2022. ‘「Labour」, A Brief History of a Modern Concept’.Philosophy 97(2):149–67.

Nestor Maslej, Loredana Fattorini, Raymond Perrault, Vanessa Parli, Anka Reuel, Erik Brynjolfsson, John Etchemendy, Katrina Ligett, Terah Lyons, James Manyika, Juan Carlos Niebles, Yoav Shoham, Russell Wald, and Jack Clark,「The AI Index 2024 Annual Report,」AI Index Steering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I,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April 2024.

【Beyond an age of waste】,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The Future of Growth Report 2024】,World Economic Forum

【World Robotics Repor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4】,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互動話題

你有感覺到消費疲勞嗎?

快來留言區告訴我你的答案,

我們將隨機選取五位小夥伴,

贈送超好吃的慢糖流心蛋卷。

戰略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