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

2024-03-14三農

曹 慧

今年中央一號檔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自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後,這是中央一號檔第三次提到「樹立大食物觀」,將其作為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的重要舉措。

2016年,「樹立大食物觀」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檔,放在「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一節,強調「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2023年的中央一號檔中,「樹立大食物觀」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從「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角度出發,強調「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跳出向傳統種植、養殖要食物的思維模式,全方位、立體化地拓展食物來源。2024年中央一號檔再提樹立大食物觀,與大農業觀並列,這其中有兩方面含義:

首先是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強調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當前中國居民食物消費正由以谷物、蔬菜等植物性消費為主的單一模式向動、植物性消費並重的多元模式轉變。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與居民食物需求變化相適應,不僅要守住「米袋子」,還要提穩「菜籃子」,抓牢「油瓶子」,抱好「奶罐子」。「大農業觀」是從供給角度,對照「大食物觀」的要求,推動農業從以往僅註重保數量,轉向保多樣、保品質。既要農林牧漁並舉,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有效供給,更要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瞄準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和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最佳化農產品供給結構,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向市場緊缺產品調,向優質特色產品調,向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其次是強調糧食和副食品之間的統籌。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礎。糧食既可以是口糧,成為居民食物消費的重要組成部份,又可以是飼料糧,轉化為肉、蛋、奶等其他食物。強調「大食物觀」不能放松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蛋奶、水菜果等副食品的國內供給,既不能缺項,也不能顧此失彼。中國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糧食生產面臨的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要做到既保證糧食生產,又提升副食品供給能力,就要破除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的「緊箍咒」,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中國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樹立大農業觀,也要將這些國土空間納入農業發展的資源範圍內。透過開發大資源,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滿足人們對大食物的需求。

中國將如何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首先,穩糧擴油,這是基礎中的基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支持發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其次,提穩「菜籃子」,加強「菜籃子」產品應急供應和生豬產能調控,穩定牛羊肉基礎生產能力,促進奶業供需平衡;再者,合理利用多樣化自然資源,支持深遠海養殖,開發森林食品,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今年中央一號檔中的新提法,目的在於全面摸清國內食物供給資源的「家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雖然是拓寬食物來源的重要渠道,但在開發利用中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這就要求我們準確掌握森林、草原、水域等國土資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狀況,建立集資源分布、技術儲備、市場資訊為一體的基礎資料庫。依托資料庫開展食物資源存量、可開采量及開發潛力評估,結合技術可行性和生態保護要求,劃定禁止開發、可開發、可提升三類空間,明確開發重點區域和優先序,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作者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