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一線看發展 | 稻魚空間:從鹽堿荒灘到鄉村振興的「聚寶盆」

2024-10-05三農

來源:【寧夏日報】

「之前我們村全是荒灘,每家守著幾畝地過活,填飽肚子都得看老天爺的臉色,更別說掙錢了。那時候沒人願意種地,能出去的都出去了。」9月30日,說起20多年前的四十裏店村,在稻漁空間趕著鴨子的張樹英仍感嘆不已,「現在路也通了,燈也亮了,冬天在米廠打工,夏天餵鴨子插秧,一年下來和丈夫一共10多萬的收入,生活別提有多美。」

盡管已是秋末,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內依舊綠樹紅花、禾苗搖曳,七八只幼鴨在田埂上散步,鄉村田園美景躍然眼前。美麗的稻漁空間不僅帶火了鄉村,更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在稻漁空間像張樹英一樣的人有很多,在他們的觀念中,稻漁空間不只是為他們帶去了經濟收入這麽簡單,更多的是讓他們傳統的觀念發生了改變。

稻魚空間的為國慶準備的稻田畫。

「之前自己種自己的地,根本不會想怎麽提高產量、提高品質。直到這裏建成後,我們才慢慢有了改變。」在稻漁空間務工的陳學龍指著大片的水稻地介紹道,這裏的發展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了農業創新的重要性,還讓我們跳出了原有傳統農業的思維,現代農業技術讓這裏從鹽堿地變為了良田,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科學地種植水稻,還掌握了利用稻田生態系養殖魚類的技術。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讓這片良田造福更多人。

水稻旱育稀植、高溫堆肥等精細種植技術,使水稻的產量與品質均得到大幅提升;運用稻漁立體生態迴圈模式,稻田退水養魚蟹,魚蟹糞便作肥料,園區每年節水35%左右……5年多來,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核心,以農事活動為基礎,將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休閑旅遊以及產品加工、銷售、社會化服務等相結合,同時又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把農業(漁業)和休閑旅遊結合在一起,「融」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天地。

稻魚空間依托科技賦能延伸出各類高附加值的產品。

「種養結合,工廠深加工,文旅融合,稻漁空間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一個聚寶盆,聚了財氣更聚了人氣。」陳學龍驕傲地說「去年,我們園區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春秋季期間,稻漁空間已經成了當地及周邊省區中小學生學習農耕文化的重要實踐基地。明天十一往後七天我們可都要‘加班嘍。’」

據了解,自2008年開園以來,園區就一直秉承造福農民、造福地方的經營理念,積極與寧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高等學府攜手共建科研基地,致力於深化產學研合作,持續攻克農業開發中的技術難題。不僅顯著促進了稻漁空間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更為寧夏乃至全國範圍內的農業領域貢獻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技術創新成果。

來自內蒙的遊客。

「現在在內蒙古的包頭市和準格爾旗我們都有合作基地,最近全國有60多家公司都過來學習經驗,其中有6家公司還打算與我們合作。」稻魚空間負責人趙建文說,未來稻漁空間有兩大打算。一個是布局食品加工產業,讓農產品加工的路子更長,從而賣出更高的價錢。另一個是繼續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和稻田畫制作,幫助更多地方實作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環境好了,錢袋子鼓了,大家也就更有勁頭往前奔了。(寧夏日報記者 李昊斌 文/圖)

本文來自【寧夏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