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五月初五,時值仲夏,隨著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迎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如今端午節,似乎變成了一個「粽子節」,仿佛除了吃個粽子,沒有別的慶祝方式了。網上甚至出現了一種觀點:端午節就不能祝「快樂」,只能祝「安康」。端午節歷來備受人們的重視,多種多樣的習俗也賦予了這個節日豐富的文化含義。為何端午節要互道「安康」?說「快樂」到底行不行?一起來看看古人把端午過得多快樂,你就知道行不行了!
視覺中國
端午有多重要?
端午節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即「端午」。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富盛名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帶有競技、祭祀、祈福等內涵。
同其他重要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與天文歷法的確立密切相關,而古人對龍的崇拜也為端午節的產生奠定了自然崇拜的基礎。
從自然天象來看,端午位處仲夏時段,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易經·乾卦】第五爻所言:「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一般認為,端午節的起源與日月執行、節氣變化、地理方位等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端午本是辟邪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一大半都是為了「辟邪」創造的。產生於東漢時期的端午恰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那它辟的是什麽邪呢?對這個問題,東漢學者的理解已經不一致了。今天我們就按最通行的方法來講一講。
一般來說,古人喜歡「陽氣」,討厭「陰氣」;喜歡白天,討厭黑夜。
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夜晚最長。可中國人偏偏覺得「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夏至的白天最久,可是物極必反呀,過了這一天,夜晚就會變長,這就說明夏至憋著壞,不是什麽好日子;冬至正相反,象征未來與希望,它最吉利了!
再加上夏至前後氣候潮熱,害蟲和有害微生物滋生,人很容易生病,這更坐實了它的罪過。結果,古人提到夏至前後,很少說這段日子的好話。比方說【齊民要術】參照東漢學者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說這個時間「陽氣始虧,陰慝將萌,暖氣始盛,蠱蠹並興」,是「陰陽爭,血氣散」的兇險階段。
浙江紹興,艾草花束俏銷。(視覺中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端午節可以被視為古代的衛生防疫節。
由於端午節處於仲夏之時,暑毒盛行,蛇蟲出沒,對人們的生活往往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傳統社會常把農歷五月稱為「惡月」。
此時,古人不僅舉行儀式活動以趨吉避兇,還采集草藥進行沐浴,並飲用雄黃酒等來強身健體,【夏小正】就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
民間社會還創造了眾多信俗式防疫手段,如系五色繩、掛艾草菖蒲、貼天師符、跳鐘馗以及用雄黃酒(菖蒲酒或朱砂酒)等在幼兒額頭畫「王字」等。
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樂趣
如果要說一樣端午節的美食,那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會是粽子。
2024年6月9日,端午臨近,市場上銷售的各類粽子受到人們歡迎。人們吃粽子,賞民俗,迎接傳統佳節。(視覺中國)
在中國,粽子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典籍文獻對其加以記載。其實,粽子只是對這類時令食物的統稱。在傳統社會,粽子還有「角黍」「蒸裹」「不落莢」「白玉團」等名稱。
除了糯米外,包粽子的「配料」食材也很豐富,有紅棗、五花肉、火腿、冬菇、臘肉之類。包好的粽子造型各異,有圓錐形、白塔形、枕頭形、圓柱形等等。
美食之外,端午的娛樂活動也相當多,有蕩秋千、放風箏、投壺、鬥草、射箭等等。
有關鬥草的記載並不少見,如「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至宋及以後,鬥草已不獨為端午所有,日常生活中亦可進行。
鬥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一種是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
射箭競技帶有顯著的北方遊牧色彩,是北方地區古代端午習俗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哪種遊戲活動,都體現了人們祈福納祥、趨吉避兇的心理。
粽子好吃,龍舟好玩。周處的【風土記】已經提到晉代端午有「競渡」風俗。今天大多數人想到龍舟,可能更多是把它看作一種健身計畫。而在古代,龍舟競渡就是當時的世界杯足球賽。
用於競賽的龍舟往往很貴。盛唐時期的張鷟編寫了一本公務員參考書叫【龍筋鳳髓判】,裏面有一份檔說洛陽需要新造十條端午龍舟,每條造價五百貫。
五百貫是什麽概念呢?在當時,假如我想雇人替我服一個月徭役,大約需要半貫錢;哪怕正五品官員的月薪也不過十五六貫。換句話說,一條龍舟抵得上窮苦百姓一千個月的薪資,或者正五品官員近三年的正式收入。
劃這麽貴的船,當然不會是玩玩而已。比賽時,終點處會有一面錦緞旗,這叫「錦標」,往往是鮮紅色的。唐代詩人張祜曰:「猩猩血彩系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
兩岸則是無數的觀眾。駱賓王【揚州看競渡序】雲:「鼓吹沸於江山,綺羅蔽於雲日。」加油的音樂比江聲更響,觀眾的帷幕和天空齊高。
一聲號令,選手劃得奮力,觀眾看得激動。有一位唐朝詩人寫過【觀競渡】一詩,說:「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比賽結束,勝者享盡榮光,敗方垂頭喪氣。明人楊嗣昌【武陵競渡略】記載武陵當地賽完龍舟:「勝者加豐,鄰裏親知,踵門稱賀。明日結彩於門,開尊演戲,或書對聯小令於城門。縛狗懸龜,系芎藭草果諸物,以嘲負者。負者,地方之人,偶過其下,則垂首去,或親友封致前物,以相謔雲。自四月說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劃後,或勝或負,談至八九月間,沾沾未厭也。」
端午節為何要互道「安康」?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如今,一提起端午節,大家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等畫上等號。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介紹:「江紹原先生考證,端午節這個時候要鼓舞陽氣。因為進入夏天之後,開始有陰邪穢毒之氣,邪氣始盛。中醫講,萬病之源都是邪氣,所以這個時候要扶陽氣。端午端午,端者正也,午者陽也,就是‘正陽’。所以各種祭祀,其實是公共衛生,祭祀也是為了禳災、辟邪,這是它的自然緣起。」
在自然緣起的視角下,消災避疫是端午節的原始主題。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這些節俗至今仍有著祛病消災的目的。而與自然緣起並駕齊驅的,無疑就是人文緣起了。
酈波介紹:「人文緣起就是紀念屈原、紀念先賢。屈原只是一個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各地紀念的先賢也不一樣,比如姑蘇一帶劃龍舟就是紀念伍子胥;浙江曹娥江一帶紀念的就是孝女曹娥;北方黃河流域紀念介子推;紹興紀念俠女秋瑾。這幾個人其實就代表了我們古代的核心價值觀——忠、孝、節、義。所以他們其實是一種先賢崇拜、價值崇拜,上升到最高層次就是屈原,屈原是這種崇高美、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代表。」
也因此,不管是自然緣起的消災避疫,還是人文緣起的紀念先賢,其主題都離不開「安康」二字。酈波表示,這也是為什麽在端午節,大家互道「安康」,而非「快樂」的原因了。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表示,端午節主要有兩大主題,即納吉、辟邪。在其他節日都在淡化辟邪的功能時,只有端午節仍保持著辟邪這一鮮明的主題。農歷五月正處於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發的時候,因此人們會透過喝雄黃酒、掛艾草、燒菖蒲等措施預防和消除不好的東西,所以「安康」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對端午是真的很愛,而且端午過得很好玩。發明端午節的古人們,又是包粽子,又是開宴會,又是吟詩作賦,又是龍舟競渡的,怎麽看怎麽都是個快樂的節日。所以,每個人願意說「快樂」還是「安康」,自用所需就是了。
綜合自:新京報、中國新聞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