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稭稈禁燒政策的反思與調整:科學與傳統的對話

2024-03-09三農

稭稈禁燒政策自2008年實施以來,已有16個年頭。初衷在於保護生態環境和防治大氣汙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負面效應逐漸顯現。來自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淙祥等全國人大代表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的建議,為我們重新審視這一政策提供了寶貴的思考空間。

徐淙祥等代表提出,稭稈禁燒導致了農田病蟲雜草的迅速傳播,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這一觀點得到了曹曉風院士的支持,她透過四年的調查發現,稭稈不還田而直接焚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這意味著,盡管禁燒政策在保護大氣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它也帶來了農田生態平衡的破壞。

面對這一困境,我們需要尋找一種平衡。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稭稈焚燒對大氣環境的汙染和對交通視野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其在農業生態迴圈中的積極作用。因此,逐步放開禁燒、發展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的建議顯得尤為合理。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加大對優質高產農作物稭稈回收再利用的支持力度,發展現代規模養殖業,形成生態農業良性迴圈。同時,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放開稭稈禁燒,防止一放開就亂、一亂就引起火災的情況發生。此外,加強生態迴圈農業知識的普及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

院士曹曉風的建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路徑。她建議協調農業和環境監管部門進行科學評估,為稭稈還田政策的實施和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這一建議既考慮了科學標準,又兼顧了集體文化經驗,為我們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綜上所述,稭稈禁燒政策需要我們在科學與傳統、環境與農業之間尋找平衡。透過逐步放開禁燒、加大支持力度、加強科學評估等措施,我們可以實作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的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快速高效發展。同時,這也需要我們在法律、政策和實踐層面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