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想建成美國一樣的金融強國遙遙無期?對此我是不同意的

2024-05-22三農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參加中國人民大學首屆深圳金融論壇

戴相龍:

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學者,

當全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時,中國人民大學決定成立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並舉辦首屆深圳金融論壇。對此,我表示熱烈祝賀!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中國人民大學設立的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將對培育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設,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高品質發展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我認為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中國式現代金融體制,保持貨幣信貸供應適度有效,促進融資結構合理,圍繞實體經濟服務,做好金融服務的五篇大文章。

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是保障金融高品質發展的基本金融制度

1993年12月,國務院釋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相適應的金融體制,設立三項改革目標。此後又特別提出建立嚴格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1997年和200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曾提出過「建立中國現代金融體系」,這是1993年金融體制改革目標的延伸。這個歷史時期的金融體系是為了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向國內外宣告,中國已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從2020年開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現代經濟,還要發展現代社會、現代文化、促進人和自然協調發展,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是為了適應和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今年1月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金融專題研討班的專題是「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個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主要是講建設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由此,我認為,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在推進經濟高品質開發中發揮基本金融制度的作用。預測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會把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加快金融強國建設寫入有關檔。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次重要講話,系統闡明了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的理論、道路、目標和重要任務。他提出: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必須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目標是建設金融強國;金融強國要具備6個核心要素;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包括有不同要求的金融調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基礎設施6個支柱體系。

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要同時加快金融業改革和開放,積極發揚中國金融文化。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要分三步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開辟了中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新紀元。對這些重要講話,我們應聯系實際深入學習。

什麽叫金融強國?金融強國,是指該國立足經濟實力和先進科技的國家金融實力和影響力領先世界水平的國家。同一個歷史時期,世界上可能有幾個金融強國,其中最強的處於壟斷地位,是金融霸主。

有些專家和自媒體,把中國重大金融數據與美國對比,認為中國建成金融強國,需要幾代人,實作目標遙遙無期。這是不對的。把中國建成金融強國,就是使中國金融實力和影響力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而不是趕超美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金融強國建設分三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金融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全球領先的現代金融強國。

建立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做到「八個堅持」。首先,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此,我有深切體會。1997年11月,中央決定加強對全國金融系統黨組織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央決定剝離2.28萬億不良貸款,註資800億美元,為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創造了條件。

2002年底,4家國有商業銀行整體處於資不抵債,但是8年不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後成為上市公司。按核心資本排列,在全球10大銀行連續多年名列前4名。中共二十大後,中共中央及省(區、市)委成立金融委員會、金融工作委員會,為今後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實作金融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建設金融強國要具備6項核心要素,建立6個支柱體系。從現在起,我們要選擇重點,不斷增強各項核心要素在世界上的實力和影響力。

要把人民幣發展成為世界上貨幣供應量最大、幣值和匯率最為穩定的國際化貨幣。不能只用SWIFT提供的數據評估人民幣國際化地位。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幣結算占比4.2%,列世界第四位。但是,如果把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並入比較,這項比例會大幅上升。

IMF的SDR中的貨幣構成,人民幣占12.28%,英鎊占7.44%。綜合評估,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力已相當或超過英鎊。擴大人民幣對外投資,將貨物貿易順差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下,實作進出口基本平衡,直到略有逆差。預測到2035年,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力將會穩居世界第三位。

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增強中央銀行地位和功能,提高對強大的貨幣的調控能力。提高中國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是全世界紙幣運用最早的國家,建議設立國家金融博物館,擴大中國金融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推進大型金融企業戰略轉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金融集團。由黨中央、國務院集中制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專項發展規劃。期盼到2035年,將外資持有上海金融市場的股票、債券的比例,從現在3%左右,提高到10%左右。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地位。做到不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而且要有效地抵制國際性或地區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保證國家金融安全。根據習近平有關金融論述,補充修改財經院校有關金融教材,對中國在職金融高管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在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建設中盡職創新。

進一步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能力,提高貨幣信貸資金使用效率

保持貨幣供應適度,為推進金融高品質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宏觀環境。長期以來,中央銀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同時,我們要看到當前貨幣信貸資金使用效率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各省貸款增速與GDP增速相關系數,由2015年-2019年的0.67,下降至2020年-2022年的0.56,2023年進一步降至0.2。

二是一部份資金在大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空轉套利。部份中央企業和頭部民營企業利用議價優勢,「低貸高存」,或透過財務公司拆出資金賺取利差。

三是透過借新還舊或不斷延期,造成巨額信貸資金在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淤積沈澱。

產生以上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國務院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認真解決。從中央銀行來說,要註意當期短期操作和實作長期管理目標的銜接。

建議中央銀行年初公布當年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預期目標。202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預期目標相互匹配」。我認為,「相互匹配」只是定性,還應有定量預期。2020年-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年均增長10.7%,貨幣供應量(M2)余額年均增長10.1%,名義GDP年均增長7.53%,後者增長速度比前兩個低3個左右百分點。

中央銀行可根據國家預定經濟和物價增長目標,加上流動性合理充裕的需要,年初設定和公布全年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預期定量增長目標,即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比經濟增長與物價增長高出2個左右百分點。視執行結果,可在第三季度按批準程式進行調整。改進銀行服務,減少企業預留存款。同時,金融監管機構按季監測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使用流動性(累計發放貸款÷累計收回貸款)。

合理控制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市場形成,決定於存款利率和經營管理成本,還要給商業銀行一定水平凈資產利潤率,以穩定股東的合理收入和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能力。現在,中國已有條件逐步實施低利率政策。但是,我認為存款利率還是要高於物價上升,保持一定的正利率,以便保護存款人權益,穩定商業銀行資金來源。建議要更好發揮利率對宏觀金融調控作用。

充分發揮利率政策對金融宏觀調控的作用。2015年後,中央銀行透過上海拆借市場利率、商業銀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中央銀行再貸款利率,引導形成市場利率水平,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總的看比較復雜,國內外企業和居民難以直觀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不利於形成利率預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4月23日,財政部黨組公布的文章,也提出支持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2023年末,國債余額為30.3萬億元,央行持有1.52萬億元,除了籌資用於充實商業銀行資本金的長期特別國債外,僅有1700億元。建議國家適當擴大國債的發行量,特別是大振幅增加面向城鄉居民發行6個月、1年期短期國債,為城鄉居民增加投資渠道、獲得穩定收益,並為中央銀行更多透過買賣短期國債的利率引導市場利率走向創造條件。

善金融業結構,擴大股票融資,逐步改變社會資金「錢多本少」的問題

早在2012年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調整金融業結構,擴大證券業和保險業的規模。但是,至今收效甚微。2023年末,雖然直接融資比例上升到38%,主要是債務融資,股票融資比例僅占3%。中央國有企業已高達67%,並呈上升趨勢。社會資金轉化為企業資本的能力過低,導致中國長期患有「資本貧血癥」,對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十分不利。

一是不利於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導致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只能松不能緊;二是降低了企業應對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的能力;三是企業集團因資本不足難以透過兼並重組延長產業鏈;四是不利於中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金融體系規模已很大,但是資金配置不夠均衡,融資結構不合理,可以說不缺資金缺資本,關鍵是提高融資效率,重點解決資金「苦樂不均」和「錢多本少」,耐心資本不足的問題。

為此,要大力發展證券業和保險業。證券業把社會長期資金轉化為企業資本,保險資金的30%以上可用於對企業投資。2023年末,中國上市公司市值僅占GDP的63%;保險業資產數額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保險收入(保險密度)僅有3635元,保險業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例(保險深度)僅有4.07%,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些與建設金融強國目標相差甚遠。

發展證券業和保險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充分發揮現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業務功能。除此以外,我認為應當開辟證券業和保險業發展的新途徑,即支持大型金融企業集中力量辦理主體業務同時,透過設立全資或附屬公司辦理證券業和保險業。

對於這個建議,可能會有爭議。但是,有兩條應當明確。一是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一直明確要穩步推進大型金融企業綜合經營試點。二是大型商業銀行透過設立全資或附屬子公司,開辦證券、保險業,不是「混業經營」,而是「分業經營」。

現在,金融集團控股公司可以設立證券公司,如中信證券公司等。至今尚未批準大型商業銀行設立證券公司。2023年末,外資獨資或控股的證券公司已發展到10家,其中,由外資銀行和金融集團設立的外資獨資證券公司有4家,而且還在增加過程中。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試點進展緩慢。2023年末,5大商業銀行總資產為169萬億元,非銀行金融公司總資產僅占2.23% ,比2019年還低0.11個百分點。我認為,由大型商業銀行設立子公司,依據【證券法】【保險法】辦理證券業、保險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有條件的。

因此,為了改變中國「錢多本少」和耐心資本不足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對中國18年來的大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試點工作進行客觀總結,客觀評價大型商業銀行開展綜合經營的風險,嚴格執行風險管控制度,確立今後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實行綜合經營的發展方向。我也希望中國人民大學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把「大型金融企業的綜合經營」列為一項研究課題。

做好提高金融服務品質的五篇大文章

今天下午的分論壇,主要討論金融服務的五篇大文章(以下簡稱「五項金融服務」)。在此我只對做好五項金融服務的共性問題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是關於五項金融服務的業務性質。五項金融服務與常規金融服務不同,既要堅持金融業執行規則,又要體現該項服務的社會性、公益性。五項金融業務,是屬於在各級政府指引和扶持下,由各個金融企業自主經營的專項金融服務,而不要簡單地概括為金融部門的政策性業務。

二是做好五項金融服務,要突出重點,由易到難。科技金融,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特別要發展風險投資基金、產權投資基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綠色金融,要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的研究、推廣、運用,助力實作碳達峰和碳中和。普惠金融,要幫助小微企業和個人不斷提高純收益。

現在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凡涉及「三農」的報道都會出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可見農民合作社的蓬勃發展。要繼續貫徹中央多年下發的1號檔精神,總結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把農民合作社內開展信用合作的收益免稅返還農民。

養老金融要大力支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全國36個城市試點一年多,到2023年末,個人養老保險開戶4030萬人,覆蓋率遠超預期,但是,繳存資金人數僅有900萬人,繳存資金僅有182億元。要活躍資本市場,增加長期保值產品。建議完善管理辦法,如將50—60歲參加人繳費從1年1.2萬元提升到2.4萬元,領取養老金時對資收益不納稅。

數位金融,不但促進金融企業業務轉型,提供便利和競爭力,還要支持企業和個人推行適用的數位技術。

三是建立和完善五項金融服務的管理制度。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明確五項金融服務的概念、服務範圍,分別制定各項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對有些金融服務制定專項管理辦法。大型金融企業可在總部內設業務部門或設立專業分支機構。開展五項金融服務的資金來自有關金融企業,也可由中央銀行適量發放再貸款;五項金融服務,實行保本微利,必要時由各級財政補貼利息或設立五項金融服務風險準備金。對五項金融服務的服務量定期統計和公布,對業務量大的專項金融服務設立會計子科目,以便於監測五項金融服務的開展。

建立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必然會受到各種挑戰。首先,我們要處置好房地產金融風險、地方債務風險,保持國內金融的穩步發展。其次,我們要堅決應對金融霸主對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恐嚇和阻撓。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必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式現代金融體系,加快強國金融建設,實作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