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當好致富帶頭人「領跑」鄉村振興路!走近濟南「致富能手」聆聽為民服務最強音

2024-07-08三農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要「跑」得快,離不開致富帶頭人「領跑」。這些農村致富帶頭人,既以「榜樣」身份為群眾示範如何走上康莊大道,又以「頭雁」身份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本期【非常對話】讓我們走近這些致富能手,聆聽為民服務最強音。

山東玉合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國清——

一村一業繪就百花齊放好春景

「讓盆景走進千家萬戶。」這是「80後」「新農人」高國清一直以來的夢想。位於市中區陡溝街道袁莊村的玉合贏花卉基地,是高國清打造的「夢想王國」。「2023年,基地推出的3件展品成功入圍中國盆景頂級賽事‘中國鼎’,玉合贏開始在全國嶄露頭角。今年,基地預計生產230萬盆小微盆景,產值可達2億元。」談及自己的盆景事業,作為山東玉合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高國清充滿自豪。伴隨著盆景產業妍妍向榮,高國清也在積極籌備著「盆景+」的發展路徑,以多元產業促鄉村振興。

作為業內最大的蝴蝶蘭研發、種植基地,玉合贏花卉基地內,67個不同品種的蝴蝶蘭蓬勃生長,其中,具有玉合贏品牌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達17個。與此同時,高國清還探索打造了一個集花卉購物、園藝體驗、花園服務於一體的一站式花園中心,透過推廣園藝「宜家」模式,帶動本土花卉綠植消費。歷經3年發展,「玉合贏」這個集自動恒溫植物培育溫室、食用菌工廠化培育基地、菌棒自動化生產、小微盆景等於一體的基地,正逐步探索出一條「小微盆景+花園中心+食用菌基地」多元發展、特色突出、業態互補的發展模式,為鄉村產業振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產業振興關鍵在人才。高國清邀請專業盆藝大師龍飈先生攜30余名盆景匠人在濟成立「龍家班」,透過制作系統化、養護標準化,改變傳統小微盆景產業非精細化管理模式,繼而推動國貨盆景走向國際。與此同時,高國清建立由人力資源部門主導的盆景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助力基地打造黃河流域小微盆景精細化產業基地、人才聚集窪地、產業示範高地,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本地年輕人關註小微盆景,參與到「盆景+」產業中。

小微盆景以人才為引領,食用菌更是如此。郭新華便是高國清請來的技術指導負責人,在他的指導下,基地的平菇喜獲豐收。依托完備的人才體系,高國清計劃以「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透過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大力推廣平菇栽培技術,整合平菇周年綠色高效栽培等生態種植模式。

「傳統食用菌生產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工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連續化、周年均衡供應要求,實作產品的周年均衡供應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有了人才,高國清還準備依托現代農業科技,透過提供高密度、立體化栽培環境,實作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目前,菌包自動化生產線計畫正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預計今年10月初建成投產。投產後,預計年生產一級菌種15萬支、菌包600萬袋以上,新增產值2000萬元。

鋼城區金谷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新強——

耕耘黃土地 收獲「金世界」

6月25日,熾熱的陽光炙烤著大地,一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不懼烈日,來到農田裏檢視小米的長勢。他就是史新強——齊魯鄉村之星獲得者,濟南市鋼城區金谷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高峪村位於鋼城區艾山街道,有著優質的小米品種和適宜的種植環境。2020年,史新強回家探親時發現,由於種植模式分散、銷售渠道落後,村裏種植小米的農戶越來越少,加之隨著村莊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村莊人口結構改變,童年裏味道香甜的小米已經很難再品嘗到了。他決定要為改變家鄉出一份力。

在村「兩委」的幫助下,史新強創辦了合作社,並註冊了「高峪金谷」商標。「第一年收獲以後,賣不出去,成堆成堆的小米積壓在倉柯瑞。」合作社創辦之初,史新強面臨很多問題。他帶著產品跑遍了周邊的市場,卻由於產品知名度不高常常吃到閉門羹。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村「兩委」向他伸出了援手。村「兩委」利用自身的資源和人脈,積極聯系各大企業、超市,為合作社的產品爭取到了訂單。合作社的產品逐漸被市場認可,並開啟了銷路,訂單量不斷增加。「現在,越來越多的顧客認準我們的小米,老顧客更是提前預訂,每到豐收季,訂單多得都來不及打包。」聊起如今的合作社,史新強感慨萬千。

本著以品質求生存的原則,在合作社的營運中,史新強始終堅持品質至上,從種子的挑選到種植過程的管理,再到收獲後的加工和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確保消費者能夠品嘗到最優質的小米。

如今,在史新強的帶領下,合作社先後被評為「市級示範社」「區級示範社」,實施水肥一體化種植,推廣滴管噴灌覆蓋技術,實作節水50%、節肥30%;建設1200平方米金谷加工儲存車間,配套小米加工大型裝置;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放射線帶動周邊10余個村500余戶參與農產品生產,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隨著合作社不斷發展,史新強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今

年,我計劃聯合胡家宅村打造一個2000畝的高標準種植基地,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實作小米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史新強說,「合作社還將積極探索小米空心面、小米酒等延伸產品,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萊蕪區楊莊鎮朱屈街村黨總支部書記朱生軍——

讓致富法寶真正在農村落地生花

讓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村增加集體收入,需要什麽樣的「致富法寶」?在村黨總支部書記朱生軍的帶領下,萊蕪區楊莊鎮朱屈街村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2017年,朱生軍擔任朱屈街村黨總支部書記。看到村民們只能依靠種地吃飯的現狀,他一直在促進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方面想辦法、下功夫。自上任以來,他選優配強村黨組織隊伍,「開源拓渠」引進人才,率領村民投身產業發展,以實招、實幹實作增收致富,帶領黨員群眾走出了和美鄉村建設的新局面。

朱生軍始終把黨建工作放在首位。他說:「村書記只要跑在前、作表率,班子就有凝聚力、戰鬥力,黨員群眾就有盼頭,村莊才有發展活力。」為此,他以「發展要靠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為工作思路,打造出「1+5+66」的黨建格局(1個五星黨組織+5個班子排頭兵+66個黨員66面旗幟)。在討論村莊產業振興、民生實事、基層治理等重要問題時,黨總支雷打不動堅持「周例會」「晨碰頭」制度,明確工作重心、責任人和完成時限,杜絕了「撞鐘和尚」情況出現,讓每一個村「兩委」成員都成為鄉村發展的第一責任人。

朱生軍認為,要實作村莊發展,既要「開源」,還要「拓渠」,才能引得人才活水來。註重發揮「田專家」「土秀才」的作用,培養年輕人為村級後備力量。此外,每半年邀請在外創業人士召開一次專題協商會議,共同研究村莊發展問題,借助鄉賢能人的廣闊思路,助力村集體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朱生軍積極引導土地流轉增加集體收入,兩年時間連片流轉土地140余畝,透過村民入股、集體管理的方式營運,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實作集體和村民「雙贏」。他積極對接上級各部門政策資金,先後爭取到中央扶持資金腌制產業園計畫和光伏太陽能計畫,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4萬元。他還立足本村實際打造村企共富格局。2019年與新希望六和公司達成協定,利用本村的地下水資源打深井2處,鋪建管道1500余米,除了用於農田灌溉,還滿足了企業用水需求,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經與山東萬興食品有限公司多次溝通交流,村集體於2022年成立濟南市萊蕪區朱屈街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簽署第三方外包協定,為萬興公司承擔起裝卸搬運、綠化等勞務服務,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0余萬元,實作了集體、個人、企業「三方共贏」。

商河縣沙河鎮大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敬芳——

百萬村的「領頭雁」 振興路的「奮鬥者」

「你印象中,村裏那條路還是坑窪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嗎?7年時間,大仉村搭乘上鄉村振興的快車,實作了小鄉村的大蛻變。」說這話的是商河縣沙河鎮大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敬芳。至於怎麽借春風,他有自己的一套。

「黨建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李敬芳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自2017年擔任大仉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狠抓村「兩委」班子建設,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胡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持續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構建「1+X」黨員誌願服務體系,堅持一名黨員樹起一面旗幟,服務X名群眾,強化黨員在源頭化解、維護穩定、協調聯動等方面的職責,有效化解群眾信訪訴求,維護村莊穩定,啟用基層治理效能。

「原先村委會破舊不堪,已經不能滿足群眾基本需求了,是時候修建新黨群服務中心,再修建一個廣場了。」李敬芳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把新建黨群服務中心的想法與大家商議,得到了大夥一致同意。說幹就幹,李敬芳多方協調資金180萬元,新建50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改善了辦公條件,並以此為中心開展黨群服務工作。他嚴格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黨群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重大事項面前,幹群團結,配合默契。他堅持民主集中,註重「聚民智、和民力」,深化「四議兩公開」制度,將支部建設、村莊發展列入村民質詢內容,累計收集意見建議80余條,打通政策落實和聯系群眾「最後一公裏」。

大仉村地勢較低,夏季經常受到澇災影響,舊稱「大仉窪」。由於土壤鹽堿化嚴重,大量土地荒蕪,村集體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面對村莊現狀,李敬芳看在眼裏、急在心裏。2018年初,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商河縣掀起了土地流轉熱潮,閑置土地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這也讓他看到了村莊發展的機遇——實施土地流轉,讓村集體和群眾雙受益。幹群一心,其利斷金,有資金出資金,有機械出機械,有人工出人工,對「大仉窪」進行大規模填埋整理,按照「小塊並大塊、溝窪變土地、四旁歸集體」的原則,整理出村集體土地1150畝,整體流轉給沙河鎮畜牧龍頭企業現代牧業(商河)有限公司,種植青貯飼料,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90余萬元。就這樣,大仉村賺到了「第一桶金」,貧瘠的土壤變身成了生財的「聚寶盆」。

為進一步提升村集體經濟永續發展能力,他搶抓機遇,開展中介服務,積極推動「村企合作」,做起了青貯種植收購、農機具租賃的「牛經紀」。每年為現代牧業有限公司收購青貯提供服務,出租大型農機具70余台,促進村集體增收6.9萬元。同時,他積極協調處理涉及企業的環保投訴、交通運輸等問題,為企業營造良好生產環境。在此基礎上,現代牧業每年拿出2個管理崗名額鍛煉村幹部,並每年向村莊吸納用工30人,促進群眾就業增收,實作互利共贏。

2020年,李敬芳探索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原則,吸納14戶農戶入股,借助「強村貸」「惠農貸」籌資550余萬元,同年4月成立商河縣綠豐園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13個,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帶動社員增收260萬元。「村集體有了錢,當然要建設村莊、回饋群眾。」這是李敬芳常掛在嘴邊的話,他積極爭取資金和計畫支持,先後投入500萬元提升文化廣場、護堤水渠、村莊綠化,安裝太陽能路燈、安全飲用水等基礎設施,拆除廢棄房屋10處、斷壁殘垣8處,讓村莊更加整潔幹凈、舒適宜居。

(濟南日報 記者:劉陽 杜娜 亓楠楠 邵明紅 通訊員:孫化鵬 孔雪 李靜蕓 趙洋 胡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