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孩子的童年,豈能如此教育?

2024-07-06教育

大家好,我是劍風。

有一對掃興的父母是種什麽體驗?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子佳佳有一次中了600元彩票,興奮地第一時間打視訊電話跟家人分享。

媽媽聽了挺開心,笑著誇她的運氣真好。

但爸爸卻一臉不高興,黑著臉說:

有什麽值得開心的,才中這區區600元,這就是賭博,以後不知道還要輸多少進去。

隔著螢幕,佳佳都能感受到傳來的壓抑感。

掛了電話後,佳佳忍不住落下淚來:

不過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幸運,我爸就給我設計成我是沒有自制力的賭徒,他說的話讓我覺得,這個錢不是幸運的具象化,而是罪惡深淵伸出的手。

佳佳覺得她爸有種特技,一句話就能讓她從興頭上冷靜下來,張嘴就能讓自己的快樂消失不見。

就像小學的時候,她數學考了99分,是班裏的第一。

當她開開心心地跟爸爸分享,本想得到表揚,結果爸爸卻臉色大變:

「99分有什麽好得意的,只光顧著高興,怎麽不想想你那1分丟哪兒了,小心得意過頭,下次別人超過你怎麽辦?「

後來上初中的時候,她參加了個小學同學聚會,每人需要掏50塊。

聚會完回家,爸爸問都吃了啥,她剛說完,老爸就開始訓斥她:「花50塊就吃那麽點東西,家裏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到了大學的時候,在國慶那天,她用自己平時攢下的錢去西安玩。

結果呢,才一天,爸爸就催她回家:

「一個人跑那麽遠幹嘛?女孩子在外又不安全,什麽時候回來?

家裏現在活這麽多,你弟弟都回來幫忙幹活了,就這都還要忙活好久。

我們這幾天這麽累,你也不知道回家裏幫幫忙,還到處跑讓家人擔心你...」

從小到大,佳佳已經習慣了老爸「潑的冷水」,自己的情緒已經被老爸控制了,甚至開始覺得自己不配開心似的。

好像自己一高興,老爸就會不高興。

這種情況,很多網友也表示感同身受。

就像網友們說的,很多父母真的有種神奇的能力:

跟他們分享高興的事,那份快樂就像被風吹走了一樣。

但如果你向他們吐露煩惱,那些煩惱就會像影子一樣跟著你。

說起來,這些爸媽確實真心愛著他們的孩子,但是他們的話語也是真心傷害著孩子

他們總是對最愛的人說出最傷人的話。

那些性格扭曲的孩子們,背後往往有個讓人沮喪的爸媽。

這種讓人沮喪的教育方式,不僅綁架了孩子對父母的愛,還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和希望。

你用盡全力去愛著孩子,卻用錯了方式。

苛責之愛,帶來的是深深的傷害。

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自信的孩子背後通常有支持他們的爸媽。

陳雅翔,54歲,在社交媒體上記錄了他和女兒一起養流浪貓的生活,贏得了眾多網友的喜愛。

他後來還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和女兒之間的溫馨日常。

記得女兒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考試只得了50分,哭著回家。

一開始看到這個分數他也有點急,心想三年級考80分不難吧?

這才考50分怎麽辦好呢?

但當他看了題目,發現全是奧數題,到處都是陷阱。

於是他轉頭就對女兒說:

「別擔心,爸爸也不會做這些題,別哭了,下次再努力來過。」

那次考試後,我去參加家長會。老師直接說,這是孩子們考得最糟的一次。

老師接著問道,有多少家長打過孩子的?

幾乎有一半人舉手。

然後又問,罵過孩子的又有多少?

另一半人也舉了手。

她問,有沒有既不打也不罵的?

結果只有陳雅翔一個人舉手。

當被問及原因時,他說:「我看那試卷我都做不來,更別說小朋友了。

所以我覺得,考得不好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試卷本身有問題。」

班主任聽了之後,立刻鼓掌稱贊。

她說,只有這位爸爸真正看了試卷,其他家長只看到分數,並沒有真正關心自己的孩子。

從那時起,陳雅翔的女兒在班上被叫做「幸福寶寶」。

成績差就意味著是壞孩子嗎?

陳雅翔可不這麽認為。

他最欣賞女兒的就是她的自信

記得小時候,她和其他小朋友下棋,輸了的小朋友會哭。

但她從來不哭,總是說再來一局,她的抗壓能力非常強。

還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女兒因為去水池摸魚錯過了上課的鐘聲,結果被老師罰寫檢討。

這事兒還把陳雅翔叫到學校去了。

女兒寫的檢討書,陳雅翔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小小的她,把原因和以後如何改正,都寫得一清二楚。

在老師面前,陳雅翔對她說:「你這事兒辦得不漂亮,但你這檢討書寫得真不錯,條理清晰,反省深刻。」

女兒一聽這誇獎,立馬腰板挺直,信心滿滿。

可老師那邊就不太高興了,一直給陳雅翔使眼色。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離開學校後,女兒突然跟陳雅翔道歉,說以後不會這樣了。

女兒特別喜歡漫展。雖然陳雅翔搞不清楚漫展是啥,但只要他有空,就會陪女兒去。

這成了他們之間的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一直到女兒上大學都沒變過。

在女兒心裏,陳雅翔不僅僅是爸爸,更是她最好的朋友。

其實比起批評和羞辱,一句贊美和尊重的話更能讓孩子開心。

很多時候,父母的言語比任何教育手段都更有效。

你對孩子說什麽,她就很可能變成什麽樣的人。

一個總是支持孩子的父母,勝過所有偉大的教育理念。

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

有那種超棒的父母是啥樣?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個姑娘第一次掙到錢,直接給媽買了眼霜。

她媽收到後,沒覺得浪費,還到處炫耀有這麽個貼心的女兒。

過年時,這姑娘染了個挺誇張的發色。

去親戚家前,她問媽媽要不要把頭發放下來擋一擋。

結果媽媽說不用,還說她的發色真好看,年輕就應該多嘗試。

上了一天的課覺得好累,跟媽媽發微信說要去酒吧當DJ 。

媽媽立刻支持,說只要健康快樂、不違法,幹啥都行。

媽媽發現女兒偷偷寫小說,不僅沒阻止,還幫她在網上宣傳,鼓勵讀者追更。

姑娘早上起來做雞蛋羹,自己搞定一切。

媽媽大贊,說真厲害。

女兒想去澳門看演唱會,搶到票就和爸媽分享了喜悅。

爸媽看到後,發了祝賀的表情包,還報銷了路費呢。

出門玩的時候,給爸媽發了些美景和美食的照片。

沒聽到他們嘮叨浪費錢,也沒說外面的飯不衛生……

孩子的勇氣,都是父母給的底氣。

就像心理學家武誌紅說的:

「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覺,這就是家庭最大的支持。」

只有當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喜好,才能選擇好去過怎樣的一生。

還記得小學五年級的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嗎?

故事是這麽說的:

美國的名編劇、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小時候寫了首詩。

媽媽一看就說:精彩極了!

小巴德滿心期待爸爸下班回家也來看看。

結果,爸爸看了一半就扔了,還說:糟糕透了!

小巴德傷心地跑回房間哭了起來。

客廳裏,爸媽還在吵個不停。

多年後回頭再看那首詩,確實挺糟糕的。

爸爸說得沒錯。

但他更感激媽媽的支持。

因為後來的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否定自己的作品。

而母親總是如開始般鼓勵自己,正是這樣,自己才堅持寫作,有了今天的成就。

仔細一想,這跟今天所說的兩種教育模式又何其相似。

巴德最後寫了這麽句話:

不管是精彩極了還是糟糕透了的評價,其實都出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愛。

但如果她的童年只有只有爸爸的負面評價,沒有媽媽的鼓勵,她現在會怎麽樣呢?

可能不會有後來的知名編劇巴德,甚至可能會變得膽小、自卑。

心理學裏有種說法叫「失望性情感隔離」。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小時候一直被忽略或者沒人理他,他就可能把自己封閉起來,免得再次受傷。

長大後,這個人自然就和父母關系越來越遠了。

所以啊,當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親的時候,他們該回頭看看:

小時候孩子真心想跟你分享時,你是如何冷冰冰回應的?

生活中,我們面對的困難和挫折會有很多。

真正讓我們勇敢面對的,很多時候是周圍人的支持和鼓勵。

作家莫言說過: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媽的付出。」

沒有人生來就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生來就不行。

所以啊,別小氣你的誇獎和贊美,讓孩子知道,作為父母的你有多驕傲。

要讓孩子明白:「你是最棒的,遇到難關也要笑對。」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途。

盡量多給孩子點愛,多存點快樂的回憶,用合適的表揚推動他們前進。

做個讓孩子高興的父母,做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堅定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