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已基本扭轉 「孔雀東南飛」的窘態丨大學校長說

2024-03-21教育

蘭州大學校門。(人民視覺/圖)

關於蘭州大學,網上有很多調侃,例如,「最孤獨的985」「蘭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蘭大」。蘭州大學地處西北,是中國人口密度對比線「黑河—騰沖」線以西唯一一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引進人才一直是個讓蘭大頭疼的問題。不過,近些年,問題有所緩解。2020年以來,蘭大共引進高層次人才472人,過去「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已有所扭轉,「人才西北匯」的態勢逐漸形成。

圍繞著蘭大如何引才以及學校的進一步發展,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在3月10日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從小苗苗開始」

南方周末: 提起蘭大,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嚴重的人才流失。我們註意到蘭大近些年有一項「萃英學者」計劃,這項引才計劃目前效果怎麽樣?

嚴純華: 這幾年,學校下大力氣建立健全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引才體系,「萃英學者」計劃是一個包含萃英學者、青年研究員、博士後的完整人才計劃。用「萃英」二字,是因為蘭大最早的校區坐落於蘭州的萃英門。另外,「萃」字是「群英薈萃」的「萃」,用這個詞也可以顯出蘭大的教育、人才培養以及人才匯聚的目的,我們希望能夠盡早吸引更多人才,用事業和感情留下他們。此外,建立更大力度、更有效率的人才引進機制,搭建青年學者「黃河論壇」等引才載體,實施「萃英伯樂獎」調動引才積極性,不斷加強「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力度。

對一所大學來說,人才是根本。而對蘭大而言,人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是我們的命根子。在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人才自然流向顯然不利於蘭大。因此,蘭州匯聚人才的難度顯然要高於東南沿海地區。

不過,我們目前已經基本扭轉了過去「孔雀東南飛」,甚至「麻雀」都東南飛的窘態,逐漸形成了「人才西北匯」的趨勢。

南方周末: 在引人難度比經濟發達地區更難的情況下,蘭大引人有什麽策略?

嚴純華: 像北大清華,他們是在全世界物色和招募那些已經長成大樹的人才。對蘭州大學來說,「挖大樹」的難度比較大,就從小苗苗開始。對有希望的小苗苗,按照我們的需要,盡早下手。

南方周末: 怎麽找到這些「小苗苗」?

嚴純華: 不是簡單地由學校領導或者是什麽專門單一委員會說了算。我們發揮學校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同行和國內外校友,並且充分發揮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會議上的宣傳和交流作用。

比如,我們建立了青年人才的交流平台「黃河論壇」。每年在蘭州瓜果飄香、氣候最好的季節,由學校資助路費和食宿費用,請全球的青年才俊來校交流。透過交流,他們可以認識學校,我們也能加深對他們的了解,特別是對性格和團隊合作精神的了解。我們深知,青年人除了學術能力,他們的團隊意識也很重要。2023年,我們透過黃河論壇已經簽約了4名優秀的青年人才。

南方周末: 蘭大對人才的需求,你覺得現在滿足了嗎?

嚴純華: 我覺得對蘭大,以及對絕大多數的學校來說,這是個永遠不能滿足的問題。當學校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一定會將選材的視野和範圍從國內變成全球,也就是一定是從全世界範圍內精選人才。我想,蘭大對人才的需求是永恒的。

對西部地區來說,我們對人才的渴求就更加迫切。中央不是也說中國現在對科技創新、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時期都更強烈嘛,我覺得蘭大應該是當中最渴望的。我有時會跟老師們在暢想,除非真的實作了滄海變桑田、西北變江南,我們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文化條件和生活條件能夠跟東部地區媲美,甚至優渥於東部地區,在人才問題上我們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否則,我們必須堅持人才是根本的思想和行動,而且不是說把人才引進來就算完成任務,是要讓他們在蘭大生根、開花、結果。

2024年3月10日,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南方周末記者韓謙/圖)

「難一點的問題,做不出來也沒關系」

南方周末: 那麽在引進人才之後,怎麽留住他們?

嚴純華: 從整體政策上來講,我們是用待遇、事業和感情留下他們。我們將更多的錢用到教師和人才身上,體面的生活是每位教師開展創新性科研活動的基本保障。事業留人和感情留人固然重要,但讓蘭大人才的收入能與東部地區類似年齡段和研究成果的人才可比,甚至要比在東部學校人才的「可支出能力」更高,這就是體現蘭大人才「體面」的重要考量。政策就應該激勵那些到西北來建功立業的人才,這是最實惠,也是最實際的「感情」。

我們手頭還有過去沒有舍得分出去的一批住房和兩所西北地方最好的醫院。這些年我們又投資提升蘭大幼稚園和附屬學校,我們附屬學校的校長和一批骨幹教師也是人才引進過來的。過去,蘭大老師們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市其它幼稚園和小學,如今反過來了,很多校外家長想把小孩送進蘭大幼稚園和小學。

另外,我們還制定系列政策保障原有老師的待遇,近者悅,遠者來,別「引來女婿,氣走兒子」。 比如,蘭大引進人才時,不占學院高職崗位,也就意味著外來的人才不會擠占已在校教師的發展通道,而且校內的教師也可以進入到萃英人才序列。

南方周末: 說到用事業留住人才,要怎樣鼓勵人才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鉆研呢?

嚴純華: 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型別的學科。我們對教師的考核也從原先的一年一考核向長周期考核發展。因此,在個人考核評估體系中,根據學科特點,讓不同學科的不同型別的貢獻都算數。我們引導大家不要那麽著急和功利,讓大家有機會研究那些需要周期長一點、大一點、難一點的問題。對於探索性和引領性的工作,一時做不出來也沒關系。只要我們的教師選題和方向重要,而且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同行自然能夠評價工作的價值和進展。這樣才有可能鼓勵一些教師選難題、做全世界共同關註和攻關的大科學問題或是關鍵技術。要是只鼓勵「短平快」,那我們就不可能有重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學校營造了尊重老師的氛圍,給他們的發展提供平台和條件。

南方周末: 你剛說還會在情感上留住他們,這個怎麽說?

嚴純華: 在服務上,凡事以我們的人才為中心,以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為中心,把他們始終放在心尖尖上。老師們也一定會將心比心,內心也會把蘭大當家。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南方周末: 你之前提到蘭大其實還面臨資金基建等問題,如何解決?

嚴純華: 得益於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教育和科技的重點投入,得益於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以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等國家戰略,過去幾年國家對西部和東北高校的投入有了實質性的傾斜。比如,西部和東北地區生均撥款比其他地區要高20%。

具體到蘭大,我們錯失了過去那些年其他學校快速發展的良機。如今高等教育在講高品質、內涵式發展時,我們需要在基本建設和師資隊伍兩線奮戰,我們不僅需要「大師」,「大樓」也同樣緊缺。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個不完全恰當的比喻,「蘭大找回了自己、國家找到了蘭大」,國家按照蘭大的特殊需求,這些年給予了特殊的支持。

另外,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將我們的研究與國家的需求緊密結合,這幾年科研經費、辦學條件有了明顯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滿足於現狀,覺得自己挺好的,現在我們覺得還很不夠,必須更好。有了這樣的發展之心後,我們與優秀相比,總覺得家裏頭還缺好多東西。

假如只想吃飽,家裏有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醬醋茶再有點肉就夠了;而如果要吃好,你會突然發現佐料也不夠、工具也不夠,沒有烤箱,光是幾個土爐子烤大餅看來是不行的。因此,就會有更加清晰的發展思路、更加明確的規劃、更加高遠的目標。大家一起持之以恒地「小卒子過河」,日拱一卒,照著既定的方向朝前走。

南方周末: 想要「吃得好」,蘭大可能還要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

嚴純華: 我們計劃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基本功能建設,比如基建、儀器裝置的更新。過去兩年,我們努力地增加了一批高水平的儀器裝置;我們還要持之以恒、有計劃地、量入為出地開展必需的基建工作。

隨著發展理念的變化,你的目標變了、要求高了,就會對自己提出新的發展要求。

南方周末: 立足蘭大的特質,蘭大的學科建設有哪些目標和發展路徑?

嚴純華: 簡單來說,在基礎學科方面,蘭大要保持在國際第一方陣的能力。在特色學科上,像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等基本問題,要選擇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蘭州、西部這樣自然形貌豐富,文化積澱厚重,民族多元融通的地方,我們要做出特色、形成優勢。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個高原匯聚的特殊自然稟賦下,如何能夠把這一種自然條件變成一個天然的多學科綜合的大實驗室?比如風光電能源及其轉化問題、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矛盾的問題等,我們可以研究的特色東西很多。

再比如敦煌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問題,就像流傳於西北地方的多民族民歌「花兒」,西部各個地方都能唱出不同的腔調來。寧夏有寧夏花兒,青海有青海花兒,甘肅有甘肅花兒。甘肅的花兒還分不同的地域,像今天的臨夏古稱河州,它在黃河上遊,也是漢、回民族交界的地方,所以它的花兒唱出來也會不同。所以說文化方面,西北地方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多年的文化史,是一個立體、全面的場景,你想想是多麽的有意思。

南方周末: 在產學研結合方面,蘭大的研究如何與實際產業結合?

嚴純華: 比如風光電能量轉化中有關材料和能源問題;再比如草學,它本身既是科學也是一個產業;地球科學方面,有關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水資源、地質災害、氣象氣候監測、預報等問題;即便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變,都有很多可以跟各級政府、企業合作的需求,我們可以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和社會開發中獲得支持、發展自身。

南方周末: 對蘭州大學未來的發展,有什麽期待?

嚴純華: 我經常說,只要我們營造好環境,老師們永遠比我們這些幹部聰明,他們自然是能做好工作的。相信我們的教師,他們永遠會選自己最能做好的事情去做的。我們就是要營造服務老師們「跳起摘桃」的氛圍,還要鼓勵大家「搭梯登高」,引導和協助大家透過合作和貢獻,借助外力跳得更高。所以,我們也歡迎媒體多關註經濟待發達地區的發展,關心和支持蘭大的發展。

蘭大人把 「欠發達地區」的說法改成「待發達地區」,因為我們覺得「欠」字有點怨天尤人,「待」字則要大家對未來充滿期望、要主動先幹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有希望,也一定會將希望變成現實的。

南方周末記者 韓謙 魏翠翠 南方周末實習生 王爾宜

責編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