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看了央視十幾個抑郁休學孩子,我驚醒:在籠子裏養孩子,不瘋才怪

2024-09-21教育

文、編輯|小雪

【別讓孩子困在「籠子」裏:當代教育的困境與反思】

最近,一則有關孩子成長現狀的新聞讓人揪心不已。8 月下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那叫一個人山人海,來自五湖四海的家長們滿心困惑,都在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是咋了?」

為了探尋答案,央視新聞【相對論】的記者莊勝春走訪了好些被抑郁困擾的孩子,結果發現,這些孩子物質生活看似不錯,可就是沒啥快樂。

像 18 歲的皓然,上初中後生活就只剩學習,考不好就得挨爸爸揍,甚至被關在門外。還有患病 3 年的浪浪,為了得到父母認可,拼命追求成績,卻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仿佛被困在一個無形的牢籠裏,找不到出路。再有個女孩,想養小動物緩解學習壓力,都被父親無情拒絕。

這不就像盧勤說的那樣,現在的孩子,生活空間變大了,可成長空間變小了;住房寬敞了,心靈空間卻狹窄了;外界壓力越來越大,內在動力卻越來越小。說到底,這是教育的悲哀,孩子們被緊緊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籠子」裏。

先說空間的狹窄,把孩子的快樂都擠沒了。

咱們回想一下過去的童年,那多美好啊!下課鈴一響,男孩子們像脫韁的野馬,沖出去打彈珠、拍紙卡,玩得不亦樂乎;女孩子們聚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笑聲傳遍校園。放學後,更是像放飛的小鳥,漫山遍野地瘋跑,捉蟲、摘果、抓蝦,自由自在。

可再瞅瞅現在的孩子,睜眼閉眼都是高樓大廈,不是在去學校的路上,就是在課外班之間奔波。紀錄片【起跑線】就真實記錄了北京好多小學生忙碌的生活。在學校上完一天課,剛出校門又被家長拉去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周末本該放松,可小區的遊樂園卻空蕩蕩的,孩子們都被困在課桌上。特別是「課間十分鐘」的消失,連最後一點放松的機會都沒了。之前杭州有個爸爸,孩子因為課間在走廊跑被老師批評,他上網發問:孩子活潑點咋就不行了?

是啊,當孩子不再期待下課和放學,他們的童年也就消失了。被圈在課桌前的孩子,知識是學了不少,成績可能也不錯,但內心卻是一片荒蕪。這樣長大的孩子,很難有健康快樂的心態,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再說說時間的狹窄,把孩子的活力都透支了。

有個視訊讓人特別感慨。在安徽,深夜 11 點,大家都睡了,一個 9 歲的小男孩還在埋頭寫作業,突然就哭了起來,身子因為激動直發抖。這孩子六點半放學,回家連口氣都沒喘,就吃飯、背書、寫作業,喜歡的籃球沒時間打,跳繩也沒時間跳。一直忙到 11 點作業還沒寫完,第二天還得早起。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天天如此。孩子甚至跟媽媽說想從樓上跳下去,媽媽都驚呆了。

咱們小時候課業也重,周末補課,高中拼命學習,但為啥那時候抑郁、休學的孩子少呢?關鍵在於那時候學習之外的時間能自己支配。寫完作業能看電視、找小夥伴玩,高三時父母也會讓咱們有點放松時間。就像心理醫生說的,以前的孩子有壓力能發泄,現在孩子玩耍時間太少,負面情緒積壓,就容易脆弱。整天忙得像陀螺的孩子,沒運動、沒玩伴、沒娛樂,能不生病、能不崩潰嗎?

還有選擇的狹窄,把孩子變成了「空心人」。

【奇葩說】裏有個辯題:能為孩子一鍵客製完美人生,要不要定?陳銘說得在理:「給孩子一方花園,給足養料和空間,讓他們自由生長,咱都鼓掌支持。」生命的快樂在於能自由選擇,可現實中很多孩子從出生起,人生就被父母安排好了。

就像【女心理師】裏的蔣靜,媽媽啥都管,逼著她學不喜歡的鋼琴,還不許她有意見。長大了也被全方位管控,連交友自由都沒有,最後患上暴食癥。心理專家武誌紅也說,孩子長期被外界推著走,容易放棄自我。

有個網友分享,女兒在省重點高三,不想上晚自習,覺得像個機器,很窒息。媽媽考慮後找醫生開證明向老師申請,女兒後來開心多了,學習也有勁頭。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好父母要給孩子根和翅膀。現在的孩子啥都不缺,就是壓力太大。所以家長得勇敢打破「籠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時間和自主的權利,讓他們能快樂成長。

對於這件事,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

網友甲說:「現在的孩子太可憐了,家長和學校真該反思反思,不能只看成績,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

網友乙表示:「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雖然成績不錯,但內心一直很壓抑,真不希望下一代也這樣。」

網友丙感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要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能真正享受童年和青春。」

總之,孩子的成長需要寬松的環境,不能讓他們在狹窄的「籠子」裏失去自我。希望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能重視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能擁有一個快樂、健康、充實的人生。對於此事大家怎麽看?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