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我,愛丁堡大學研究生,不愛編制,只喜歡在新加坡當個「孩子王」

2024-02-17教育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374位元真人故事

即便已時隔多年,我仍清楚記得,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古老的火車在陽光下悠閑地行駛,鐵軌在老火車的輪下響起沈重的回音,仿佛在訴說著滄桑的歷史。

那是一輛由愛丁堡開往曼徹斯特的火車,正是在那輛車上,我遇見了一位叫Catherine的英國老奶奶,她跟我講的一番話還有故事,至今每每回想起來,仍讓我唏噓感慨。

我也時常會想起那個在英國超市一起打工的中年同事,他的言行舉止,讓我將美劇中看到的商店大叔形象,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照進了現實。

(英碩畢業時,在愛丁堡)

我叫小廖,今年25歲,在我身上,你可以看到這一代年輕人的縮影:桀驁、有主見,不屑於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更樂於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但無論走到哪裏,我們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國家,熱愛著養育自己的故土。

我出生在素有「天府之東門」美稱的四川綿陽,生於斯長於斯,滔滔涪江水給予我生命的養分,而我的人生也如這一江碧水,奔湧向前,晝夜不息。

小城市的童年,沒有補習沒有刷題,幸福美好又愜意。

我以為我會一直快樂,可誰能料到,小升初如約而至,我的幸福戛然而止。

畢竟,任誰也無法相信,一個小學伊始成績便數一數二的學生,竟然沒有「考上」初中!

四川人都懂,綿陽的教育,放眼整個四川,可謂「領頭羊」般的存在。那些年,「讓社會回歸理性,讓教育回歸本真」的雙減口號還沒有喊出,大街小巷到處都充斥著類似「知奧數者善其身,懂奧數者達天下」的宣傳單。

(愛丁堡大學的老校區)

但或許是不想給小小的我太多壓力,爸媽也沒給我報任何補習班奧數班,導致我雖然課內學習好,但對於課外的奧數,卻是一竅不通。

然而,偏偏那時候市裏各大中學的小升初自招考試都要求考奧數,自然,所有的學校自招考試,我無一透過。

後來,還是家裏費盡周折,才讓我進入一所當地還算不錯的初中。

可想而知,這件事對小小的我有多大打擊, 我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小學生,竟然因為沒有補習奧數,差點就沒有初中可讀。

現在每每回想起來,當年這個打擊,仍然猶如四川盆地冬天的霧霾一般,揮散不去。

進入初中後,我開始變得對一切競爭嗤之以鼻,從考試成績到競技運動,我再也沒有在乎過任何和人競爭的東西,不過或許還算稍微有一些學習天賦,每次考試,排名也能達到中上遊。

後來,初升高,我又順利考上了一所在整個四川名列前茅的重點高中。

(周杰倫MV愛丁堡取景地,拍了一個他的同款照片)

但我仍心有芥蒂,我知道, 如果不是因為小學奧數的影響和陰影,我應該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進入高中後,我比初中更佛系了,還常常自詡「小鎮做題家」對考試制度的反抗,每當我看到桌前一摞一摞的試卷,就覺得大家好像都在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在努力,然而這種東西呢,也並非真正有用,無非就是為了應試罷了。

內心對考試機器制度的不滿,導致我的整個高中成績也起起伏伏,高考考了一個連自己都不是很滿意的大學,讀對外漢語專業。

進入大學後,學習生活,可以用一個「波瀾不驚」概括全貌。轉眼就到了大三,那時候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在準備考研。

我不喜歡這種總是考試的感覺,於是,思忖再三,我決定申請去國外讀研,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見識一下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順便把英語水平提高,然後回國當一名英語老師。

(倫敦河邊城堡,古老得仿佛讓人穿越歷史)

當時我申請了國外好幾所排名還不錯的學校,並且幾乎也都透過了,在綜合考慮後,我最終選擇了留學開銷相對低一點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

等到出國讀書後,我才發現, 中國人何止在國努內卷,連出國留學也在卷。從帶著優越感攀比QS排名到畢業考編考公,再到上課時一眼望去的中國面孔,讓人有種錯覺,仿佛中國「人均都是留學生」。

當然出國在外,悠閑chilling的人也不在少數,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需要加入內卷的「魷魚」遊戲裏。來到國外我依舊保持著絕不攀比的佛系態度,止步不前地留在華人舒適圈裏,導致一年到頭連英語溝通都還是個問題。

在畢業論文送出後,我才在一位好朋友的催促下,去到當地一家大型超市打工,也正是這一經歷真正改變了我。

在這裏,我接觸到了來自立陶宛、南非、愛爾蘭和蘇格蘭本地等世界各地的同事,他們盡管做著很普通很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但我都能從心底感受到他們很享受這份工作。

畢竟,薪資待遇都不錯,這些打工的收入就能讓他們擁有相對舒適的生活,並且還能保證Work-life balance,能讓他們煩惱的似乎從來都不是房貸或車貸。

(我在巴黎街頭)

記得當時在超市打工,我認識了好幾個三四十歲的朋友,其中有一對以色列夫婦,雙方都在超市裏打工,他們有房有車,有兩三個孩子,讀的也是很不錯的學校。

在保證八小時工作制的情況下,他們回家後的個人時間,全被娛樂和親子活動填滿。

他們會玩PS5主機遊戲、和三三兩兩好友在Pub喝酒、去高地露營或周末去法國西班牙短途旅遊一趟等,這些娛樂活動對他們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

我曾問過超市裏一個30多歲的同事,他有什麽人生理想。結果,他告訴我,這個問題他從來就沒有思考過。

他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和朋友們喝酒、聊天、釣魚、旅行,過得特別自在,在他身上,甚至都看不到人到中年的焦慮。

他每天面帶笑容,非常熱情地去工作,他會向每一個路過收銀台的顧客寒暄問好,他記得很多顧客的喜好甚至家人情況,還會時而哼唱蘇格蘭的小調。

就像在美劇英劇中看到的那種商店大叔一樣,他們的樂觀主義似乎刻在骨子裏。

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做到了那句話:人要像螞蟻一樣工作,積極頑強,不斷努力;然後像蝴蝶一樣生活,放下壓力,享受工作之余多姿多彩的生活。

(義大利的披薩城,藍天白雲,陽光正好)

此外,在這邊讀書期間,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在愛丁堡去曼徹斯特的火車上,遇見了一位叫Catherine的老奶奶,她發現我正在看一些亞洲內卷的新聞,就跟我攀談起來。

交談中得知,她的兒媳是一個馬來西亞華人。她說,他發現整個亞洲,不管是中國、日本、南韓,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只要是亞洲人,都非常努力,一直在卷,似乎永遠都在加班。

她還吐槽她的兒媳為了買房買車的理想,把自己給捆死了,遺失了很多個人的生活空間,這在她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並且犧牲個人生活換取報酬,也是愚昧的。

而反觀Catherine,盡管年過古稀,卻依舊保持著每天喝可樂、吃巧克力蛋糕等在我們看起來很「年輕」的生活習慣,看著她手機上播放著David Bowie、Beatles這些我們看來很「新潮」的搖滾樂,聽著她依舊常常和家人露營、打撞球和保齡球的故事,我才恍然大悟:

這是她青春時期就保留下的生活方式,即使歲月蹉跎、身體微恙,她也不會因此改變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生活 ,或許這也是為什麽她始終不理解東亞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的原因。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總之,留學這一年,經歷了太多類似上面的事,遇到的這些人,他們身上內建的松弛感,在某種程度上,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也對我的人生進行了一個重塑。

這一切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原來這個世界不止只有三點一線和房貸車貸。生活是否多樣,全在於自己的選擇,或許行為會受到約束,但是,沒有人能束縛我們的靈魂。

(威尼斯水城,一個漂浮在水上的童話世界)

一轉眼,在這種讀書和打工齊飛的日子裏,一年的研究生學制很快便結束了。

都說宇宙的盡頭是編制,這話放之海外同樣適用,當時,身邊很多中國同學畢業後,也都紛紛選擇了回國考編。

好像我們中國人這一輩子就一直在考試,從小考到大,中考,高考,考研,考編……

對於我這種從小就討厭考試的人來說,我不太想繼續去當考試機器,更不想過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然而,英國找工作,更看重個人能力和經驗,對於我這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外國應屆生來說,可謂難於上青天。

最終, 深思熟慮後,我選擇了去新加坡找工作 ,究其原因,在於:

  1. 我學的是教育專業,而新加坡漢語市場很發達,這邊的第一通用語雖然是英語,但是中文是他們的必修語言,中文培訓擁有很大的市場;
  2. 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新加坡可以為歐美國家高校的畢業生提供半年的旅遊打工簽。

(到達獅城新加坡,這裏到處都很幹凈)

但萬萬沒想到,新加坡找工作也很不容易 ,我當時用了兩個月時間,一直海投簡歷,大約投了有上百家補習中心和國際學校,除了兩三家會給一個面試機會,大多都石沈大海了。

我總結發現,新加坡的求職,更看重國籍和身份,對於我這種非本國人,非本國大學畢業生,又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在新加坡的求職市場裏,完全處在求職鄙視鏈末端了,除非是理工科、商科,或許會稍微好一點。

終於,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拒絕和打擊後,守得雲開見月明,一家教培機構給了我工作機會,給中小學的學生補習中文。

這類似於國內教培機構裏的老師,唯一不同的,就是我需要面臨來自各種文化差異的挑戰。

畢竟,雖說新加坡孩子大多是華人,但是他們和我們的差異實際上挺大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由於他們從小缺少耳濡目染,了解也相對匱乏。

比如端午節、中秋節,他們大多都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要吃月餅,要吃粽子了,僅此而已。

每每這種時候,我給他們深入講解這些中國傳統,都會不由得升起一股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我在吉隆坡)

另外,在這裏當中文老師, 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需要去改變他們的英文思維。

英語作為這裏的第一官方語言,導致很多時候, 小朋友們都習慣用英文思維去理解中文。

比如,我給小朋友們講中國人對天地的理解,講「天公不作美」「老天爺」這類詞,他們就完全無法理解。

有一次我講到「骨肉」這個詞,我給他們講:「我們是媽媽爸爸的骨肉,那麽,我們的骨頭和我們的肉是從哪裏來的?」

然後有小朋友直接回答:「上帝給我們的!」

在他們的思想裏,總認為我講的這些,就是「上帝」。因為這邊的孩子絕大部份都是基督徒,所以價值觀方面,有時候,我難免會和他們有沖突。

還有一次,我講到「walk dog」(遛狗)這個詞,有小朋友說:「老師,今天我去走狗了。」

就是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理解,經常讓人哭笑不得。

並且,相處越久,越發覺得,這些新加坡的華人小朋友,他們自身也挺分裂的。平時,他們的爸爸媽媽會給他們講三國演義,他們自己也是看著西遊記長大的,但是呢,他們又需要去學西方的一些宗教文化,每周去教堂禱告似乎是很多家庭的常態。

可以說, 他們自身就是個文化大熔爐!

(收到學生的賀卡,教育就是真心換真心)

當然對於我來說,這份工作也並非一帆風順,新加坡華人小孩總的來說還是比較聽話,倒是歐美國家的學生就特別自我,桀驁不馴,我也常常被他們氣個半死。

比如我的一個法國混血學生,他就個性鮮明,經常會用一些批判的口吻來質疑我所講的一切東西。

還有一個美國混血孩子,他不愛做功課,學習也不認真,我批評了他,他回家還會裝可憐跟爸爸告狀。

而他的爸爸非常尊重他的個性,從不督促他學習,甚至給他買了上千頁的【魔戒】英文原著在課堂上讀,導致這個孩子,中文一直學不好,我作為他的中文老師,簡直感到棘手極了。

不過,我相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才是真正的教育,繼續淬煉,我總會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

目前,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孩子們,非常喜歡我,他們會在上課的時候,突然過來抱著我撒嬌;他們會給我寫信,會大膽地表達:「老師,我愛你」……

而我自己,也越來越熱愛這份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事業,每當看著這些各種膚色的笑顏,我常常感慨:教育真是沒有國界啊,它如陽光、雨露、空氣一般,籠罩著全世界人類。

(作為老師,經常被孩子們的表白所感動)

至於新加坡的教育是否和國內一樣卷?就我在新加坡從業感受來講,這邊整體對教育的焦慮確實要少一些。

和中國相比,課業也沒有那麽繁重,而且當地也一直在推行給學生「減負」。中小學下午一兩點就放學,以便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

在這裏,哪怕學生在中學階段被分流到ITE職校(新加坡公立職業教育機構),學生似乎也沒那麽焦慮。

因為,新加坡對於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對職校的投資力度也很大,他們的職校,無論教育水平,還是教育資源,都十分的全面。

再加上,新加坡社會對於職業並沒有太多偏見,這裏的很多藍領工作,還是很受尊重的,包括在薪資待遇方面,也不輸辦公室的白領。

因此, 對於這裏的孩子們來說,考大學並非必不可少的人生目標。

(我在吉隆坡,工作之余,好好享受生活)

而我從小在中國,是深深感受過周圍家長的教育焦慮的。

就拿我的高中來說,川內很多其他城市的家長,為了孩子能讀這所學校,真的是煞費苦心。

更有很多「陪讀媽媽」,為了孩子讀書,選擇放棄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陪孩子,僅僅是為了將孩子送入一所所謂的「好大學」。

可憐天下父母心,環境如此,實屬無奈。好在,令人開心的是,國內現在也開始了「雙減」政策,讓教育回歸本質,把童年還給孩子!

孩子們課業壓力減少,終於不用再像我們當年一樣,為了應付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刷很多無意義的題,重復各種機械的練習,從而缺少了太多真正去實踐去拓展思維的機會。

在我看來, 真正的教育,絕非簡單的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它應該是靈魂的教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在馬來西亞檳城)

如今,因為工作原因,我也已經一年沒回國了。

未來,我是選擇留在新加坡,還是回到故鄉?一切都是未知數,因為世間萬物皆有定數,唯有人生無常,就像我高考失利,如今也一樣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走自己想走的路。

眼下我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用每一分的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畢竟,生活就像一幅畫布,我們每個人都是畫家,無論是璀璨的烈日,還是溫柔的月光,你我都有權力在生命中塗抹出獨一無二的色彩!

(歡迎關註主人公帳號「臭教書的」)

【口述: 小廖】

【編輯: 米椒】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選關註哦!@人間千面故事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帳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