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育報酬率都這麽低了,還值得在孩子身上多花錢嗎?

2024-02-17教育

前陣子好多教育群都被這張圖刷屏了:

說鋼琴市場崩盤了,國內鋼琴價格已經由原來的一台五六萬元,到現在的南韓產鋼琴1萬元四台,日本產鋼琴1萬元兩台,而且還沒有人接盤。培訓機構收學鋼琴的學生,也由原來的挑挑揀揀到了只要報就收,老師也從很嚴格的一板一眼教學,到開始哄孩子、輸出情緒價值。

學琴的和買琴的,好像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了。這反映出來的既有中產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有他們對孩子教育思路的調整。

估計大家最近對這個說法都不陌生: 「教育報酬率太低,沒必要給孩子投資太多,尤其是普通家庭」。

上興趣班對孩子究竟有沒有幫助、有多大幫助,我們就先不討論了,因為有小夥伴告訴我現在就算是正兒八經的名校學歷也沒那麽好用了——她親眼所見,親友群裏一位媽媽托熟人給自己本科畢業自某知名985金融系的女兒找實習機會,希望實習結束後能順利轉正,結果對方回復:十年前該學校的畢業生還十分吃香,現在就兩個字,沒戲。

網上也凈是相關的吐槽:

簡而言之,教育報酬率這個東西是肉眼可見地大大降低了。幾年前我專門寫過文章解釋過,家長們之所以一擁而上地雞娃,是因為 過去幾十年有相當一部份人從上大學中受益——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

例如,中國1997年到2006年十年間的教育報酬率就非常高:多上一年學,收入就可能提高20%。而且大家也能從身邊的例子中看到,70後、80後這兩代人中,有多少是僅僅靠著考上了好大學,就徹底改變命運的。常爸自己就是一例,正在看文章的家長們,相信也有很大部份屬於「學習改變命運」的型別。

但現在乃至未來數十年的形勢,可能都要大變了。

去年年底,中央財經大學釋出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3】顯示: 由於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城鎮教育報酬率(一年額外教育帶來的收入增加百分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其中,城鎮男性教育報酬率從2008年的最高點的8.3%降至2020年的5.7%,而城鎮女性在相應年份從10.0%降至6.0%。相比之下,鄉村的教育報酬率保持相對平穩或上升趨勢。

對於我們這些一二線城市焦慮的家長們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訊息。教育報酬率是走低了,可是我們家長投入的心思和鈔票是一分都沒少啊!既然前期的努力有很大機率會打水漂,那後面我們還要繼續嗎?

雖然我們這代人親眼見證了教育報酬率的神話,但是放眼歷史長河中,僅僅依靠受教育就能改變命運的機會,其實非常有限,說是曇花一現也不為過。而教育報酬率走低這種情況在最近的一個世紀裏也一直存在。

以英國為例:二戰後英國一些主流的社會學家預測,由於民眾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英國的社會流動性會在二戰後上升。但事後來看卻並非如此。

研究階級和社會流動性的專家、牛津大學社會學教授JohnGoldthorpe發現,在至少一個世紀以來英國的社會分層一直非常穩定—— 80%的人社會階層根本不會發生改變。 剩下的20%雖說有移動,但是振幅也非常小:比如從2級到1級,或者從5級到6級(他在書中將英國社會階層分為12級,1級最高,12級最低)。

【英國的社會流動與教育】,劍橋大學出版社,2018

書中的數據還顯示,大多數具有低學歷和社會弱勢背景雙重障礙的男性最終成為工人階級,只有16%的人成為專業人士。但是,在來自最富裕家庭的同等條件的男性中,只有1/5淪為工人階級,近一半留在了管理和專業階層。

這說明什麽呢? 教育並沒有按照我們期待的那樣,成為推動階層流動的工具,無法和「家庭出身」給人帶來的影響相提並論。

當然因為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教育報酬率這個概念也變得越來越熱門,大家想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它的升高或降低。例如2015年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了一個:社會貧富差距越大,教育報酬率也就越低。

數據分析顯示,在一些社會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父母受教育水平胡子女的收入相關性很小(在統計上不顯著),包括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奧地利、德國、比利時和荷蘭。因此,就教育成就而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對後代的收入幾乎沒有額外的影響。對一個人收入有影響的僅僅是他本人的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

前一組數據:勞動力市場收入,反映社會收入差距大小;

後一組數據: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胡子女收入的相關性。

相比之下,在法國、日本、南韓和英國,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子女收入就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即使兩個人在同一學科領域擁有相同的資格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群體也會比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群體收入低20%。

該研究還給出了一組數據——基尼系數(用來反映一個社會的收入差距)每增加0.10,父母教育程度低和教育程度高的大學畢業生之間的差異就會增加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教育帶來的優勢往往會被家庭出身的影響所抵消。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正面的理解就是: 雞娃不如雞自己, 把雞娃的時間勻一點出來去提升自己,把家庭的經濟基礎搞好,為孩子將來鋪路或者兜底;當然,你也可以負面地理解為: 寒門很難出貴子。 有時候你選擇用什麽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裏面也隱藏著你的人生態度和孩子的未來。

答案是,底層出身的孩子。

就以大家熟悉的董宇輝為例,他在2024.1.9日晚上「與輝同行」直播間中講到,「很多人說,你為什麽之前那種演講都是去三四線、四五線?我說因為三四線的孩子,現在還願意聽勵誌演講,聽讀書能改變命運,聽奮鬥是有意義的,聽他們要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一線城市的重點學校呢?

你給孩子講讀書改變命運?No,孩子最害怕他現在的命運被改變了。他的命運挺好,衣食無憂,每天上學車接車送,他特別害怕命運被改變。你給他說讀書改變命運,他說老師那我不讀書了,你別改變我的命運,你放過我好嗎,老師你換個人禍禍吧!

董宇輝說,他去的都是經濟相對來說欠發達、教育資源相對來說匱乏的地方,那些孩子非常勤奮,而且堅定地相信讀書是有用的。而這個說法不僅在我們國家成立,其實在美國也同樣成立。

美國喬治·W·布希研究所負責教育改革的主任AnneWicks在2018年發文稱,教育是(窮人)進入中產階級的彈弓。她說,成功地從高中畢業並完成一定程度的中學後教育的人,比只有高中文憑或更低文憑的人有更高的就業率和更高的薪資。而且,盡管生活貧困,但在這個國家(美國)還是有一些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例子。

即使在教育率持續走低的今天,這個事實也依然是成立的。這一點在文章開篇提到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3】中也得到了驗證:鄉村的教育報酬率保持相對平穩或上升趨勢。相比在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城市中產來說,農村或者說底層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非常有限,所以貧困家庭的孩子只要考上一所好大學——就算很難有大富大貴,想要躋身中產、改變底層命運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提高。

下面這張截圖,估計不少雞娃家長都刷到過了。

仔細讀兩遍就會發現,這裏的家長ABC對孩子的要求已經不再是成為「人中龍鳳」,而是調整為「上個本科,找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行了,別活得太累」。

教育風向轉變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好幾個月了,從無數條家長的留言中,我發現大家的態度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留學是給孩子一個看世界的機會,對獨立性的鍛煉,和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沒出去過的人理解不了那種不同文化的正面沖擊,這些東西都不是工作價效比能換算的,尤其是在未來出現變動和風險的時候,在國外獨自生活的經歷會讓人更有可能換個地方重新開始。

如果你把自費留學當作投資,想以後漲薪賺回來,那還是放棄別去了,把錢放在銀行都比這值。留學本來就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者目標明確的人花錢去體驗不一樣人生的道路,對他們來說,這種不可替代的經歷更重要。

現在錢不好賺,房子不升值了,就業環境也差。中產花幾百萬讓娃出國讀書,如果孩子真的有潛力、愛讀書,家長的投資還有可能回本。

但如果孩子留學完只能回國混飯吃,那就確實不如在國內讀個經濟點的學校,把省下的錢留給孩子花。畢竟就算在美國本土,也有很多大學生背著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的貸款,畢業後卻只能艱難地找個三四千美元的工作。

即使孩子真考不上高中,如果能選擇他喜歡,前景又廣闊的職業道路、有一技之長,也能讓孩子將來在這個社會上有用武之地,減少我們的焦慮。說到這裏我想起前幾天跟朋友聊天,他說以往職高是主動到初中校進行宣講,而現在「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好的職高早在寒假前,也就是中考提前半年的時候,就有初三家長上門主動簽約,及時鎖死名額了。特別一些類似飛行維修的專業,以後國產飛機越來越多,就拿北京來說,畢業後三大機場的工作機會是很可觀的。所以,孩子的天賦和努力固然重要,但咱家長的格局和資訊差也得一起給力才行。

現在的社會內卷得厲害,孩子必須在學習和健康之間保持平衡,每年都有那麽多孩子出現身體或者心理的問題,這更印證了那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自己不是董明珠,那就別讓孩子非得成為小馬雲。對於大部份人來說,能健康平安地過完一生已經是很大的幸運了。

我們這代人的財富和事業成功,其實很大程度都是時代機遇成就的,不單是靠學歷和成績。用30%-35%的家庭收入去做教育性消費就差不多了,其他的錢就用來給孩子兜底和保障自己的生活品質吧!

從常爸的角度來看,即使教育失去了投資價值,我們的孩子也依然能從中受益不是?至少,作為一二線城市的中產家庭,我們的孩子知識面更廣了,教育資源更豐富了,可供他們探索的領域也更多了。這些隱形的財富或許不能短時期變現,但依然能夠幫助孩子更從容、更豐富地過完一生。

當教育不再是一種「投資」,或許我們才能夠更多地關註教育本身。當我們 不再追求「投資報酬率」,或許教育才能真正回歸到「培養」而不是「篩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