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推行面向未來的教育,堵點在哪裏?

2024-03-19教育

2024-03-18 09:23

來源:上觀新聞

連結已復制

字型:小大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委員代表提出要推行面向未來的教育。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在「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全球的科學教育正朝著為創新而學轉向,創新來自多樣的大腦和行動,「打一場籃球、練一次合唱、做做家務、參加科創比賽,都在塑造孩子多樣的大腦,增強心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都在為塑造創新人才增加可能性。」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也說,把AI訓練成做題家是科學的進步,把人訓練成做題家是教育的落後。

學校要推行面向未來的教育,要把孩子從重復的、無意義的刷題活動中解放出來,這樣的呼籲每年都有,但這項工作在現實中卻推進緩慢。堵點在哪裏?

目前的教育評價座標系中,希望學生透過努力學習保持優異成績考上頂尖高校,幾乎是學校、家長、社會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標。處於教育鏈中的任何一環,都要為此承擔起對應的責任。因此,哪怕一些中小學已經意識到要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但鑒於升學指標是衡量學校辦學品質的最重要尺度,考試成績也必然是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最重要標準。這個「指揮棒」不變,中、小學生疲於做題、疲於參加各種課外輔導和補習課程的現實就很難改變。

伴隨著人工智慧的飛躍發展,今年兩會有更多的教育界專業人士發聲,認為死記硬背的能力不再重要,需要關註學生特長,培養創新能力。在此之外,近幾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數據也已發出訊號——不少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們面臨就業難,反而是中職、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高——2023年中國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8.34%,這一數據已遠高於眾多大學名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但高職院校低普通高校一等的印象還是存在。在普遍的社會認知中,去高職院校往往是學生上不了普高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不少孩子進入了高職院校後,他們的家長還是會要求孩子繼續學術學習,以讀本科、讀研究生作為下一個目標,類似的教育選擇也從側面說明社會對高職教育遠未真正接納。

筆者曾經采訪過一所不一樣的高職院校——義烏工商學院,首任院長賈少華的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若讓職高和普高一樣側重理論教育,只會讓學生壓抑、叛逆、自卑」,他對學生的要求是「就近取材」面向義烏小商品市場去做各種創業嘗試,學校為此還設立了淘寶店的「鉆石」和學校學分可以互相轉換的規則。在這樣的氛圍下,這個高職院校每年的畢業生中都會有幾百位「成熟」的淘寶店老板和年入上百萬元的各類創業者。這些曾經「一上課就無精打采」的學生,不少在創業後體會到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重新主動學習經營管理。

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高職院校努力的方向。只有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們找到做事的熱情和信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成績獲得尊嚴,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社會對高職院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當高職教育有了更多可能性,我們的中小學才不會唯分數論,孩子們才可以不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真正像【新華字典】例句裏描寫的那樣——「張華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創業,我當了技術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